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以患病动物的口、蹄部出现水疱性病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口蹄疫的特点是起病急、传播极为迅速。除通过感染动物污染的固性物传播外,还能以气溶胶的形式通过空气长距离传播。发病率可达100%,仔猪常不见症状而猝死,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该病一旦发生,如延误了早期扑灭,疫情常迅速扩大,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并且很难根除。控制和扑灭猪口蹄疫的有效措施是扑杀病猪和怀疑染毒猪,限制动物移动和肉品上市,因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口蹄疫发生后,不但疫区和非疫区间的活畜和畜产品交易受到严格限制,更为严重的是畜产品国际贸易会立即断绝,从而使有口蹄疫的国家或地区外贸收入和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损失。 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在15个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其排在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
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有O、A、C、亚洲1型,南非1、2、3等7个血清型,各型间无交叉保护,每个血清型内有许多抗原性有差别的病毒株,相互交叉免疫反应程度不等。 病毒的形态结构:呈球形,无囊膜,粒子直径28—30nm,放大150万倍像小米粒大小。完整的病毒由衣壳包裹一个分子的RNA组成,衣壳呈二十面体结构。 各血清型之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感染某型病毒后的康复动物或免疫某型病毒疫苗后的动物,仍可感染其他型病毒。 寒冷条件活性较强,50℃以上逐渐失活;pH<6.0或>9.0时可失活;在2%氢氧化钠、4%碳酸氢钠和2%柠檬酸下 失活; 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强。本病通常发生远距离跳跃式传播。酚、酒精、氯仿等药物对该病毒不起作用。酸碱对口蹄疫病毒作用强。 在pH中性的淋巴结和骨髓中存活较久,但在pH<6.0肌肉中失活。在污染的饲料和环境中存活1个月以上,但存活时间与温度和pH值有关。
蹄踵、蹄叉部红肿
蹄踵部红肿,蹄叉部溃疡,蹄壳开始脱落
蹄踵部水泡破裂后露出出血的皮下组织
蹄叉蹄踵部溃疡,蹄壳开始脱落
畜牧人市场部: 联系电话:010-82895186 制作:畜牧人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893169-8002 技术支持:中国畜牧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