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榴瑬_龙昌胆汁酸 于 2017-10-8 09:44 编辑
近期随着新玉米的上市,养殖场和饲料生产中新玉米使用的比例逐渐提高。但是,使用新玉米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饲料报酬高 新收获的玉米水分一般都比较高,在华北地区一般为15%-20%,在东北和内蒙地区一般为20%-30%。高水分会破坏日粮中维生素等活性成分、降低日粮中代谢能水平和粗蛋白水平、打破日粮中各营养素间的平衡关系等,使饲料报酬增高。 二、玉米熟化度不够引起畜禽消化不良 玉米是后熟生理作物,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储存一段时间(5-6周)含量逐渐降低。烘干干燥的新玉米,由于淀粉变性,直链淀粉增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消化。因而新玉米在采收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进行后熟化才能投喂使用,若采收后马上投喂,会使畜禽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拉稀、生产性能下降等现象。很多养殖厂认为是新玉米中的水分过大造成的,其实不然。除了水分过多,未熟化的新玉米中抗性淀粉含量很高,抗性淀粉,顾名思义,就是在小肠内淀粉酶很难将其水解的一种大分子多糖。抗性淀粉不容易被水解,畜禽无法吸收利用,吃的未熟化的玉米稍多,就会引起畜禽消化不良,导致腹泻的发生。 三、霉菌毒素危害畜禽健康 多数养殖户认为玉米霉变只发生在玉米贮存过程中,但实际上玉米霉菌分为仓储霉菌和田间霉菌。谷物在采收前后约25%已受到霉菌的污染,霉菌的潜在性及霉菌毒素的存在给饲料品控提高了难度。此外,因为新玉米水分过高,,在堆积过程中处理不好,玉米自身呼吸产生大量的热量,很容易导致霉变。 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畜禽食用了霉变的玉米,很容易出现霉菌毒素中毒,对肝脏造成损伤,严重的会造成死亡。另一方面,玉米霉变以后,其适口性下降,嗅觉或味觉灵敏的动物采食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拒食,日摄入营养总量不足,导致动物抵抗力下降,甚至爆发疫情。 针对以上使用新玉米存在的这些问题,解决方案如下: (1)增加玉米陈化时间。将新玉米晒干、扬净、筛选过后储存一个月以上,等抗性淀粉作用消解,畜禽食用过后腹泻等情况会大大减少。 (2)在无法保证新玉米熟化时间的情况下,可与高品质陈玉米混用经过一个月以上的过渡期,逐渐增加新玉米的添加比例(陈玉米和新玉米的比例可以按照:4:1半个月、3:1半个月、2:1半个月过渡到100%的使用新玉米),适量添加一定的淀粉酶,以减少抗性淀粉的不良影响。 (3)玉米使用前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脱霉剂,减少霉菌毒素对玉米的污染,改善其适口性,减少对畜禽的危害。 (4)对于已经食用新玉米并引起动物腹泻拉稀,或较严重的已经引起霉菌毒素中毒症状的,建议停止投喂新玉米,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汁酸。胆汁酸可促进畜禽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预防消化不良和腹泻拉稀;同时促进肝脏的排毒解毒功能,减少霉菌毒素在肝脏的沉积,减轻霉菌毒素对畜禽机体的损害。 文章来源于山东龙昌动保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