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是水产生物生存和生长首要的环境条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虾类的生长、发育。金百合生物给大家聊一下不同水质的水色变化以及调控的技术。
水产养殖中,水质的优劣是决定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水质的优劣是通过水色表现出来,而水色又是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机溶解物、悬浮颗粒的多寡等因素反映出来的。
平时如能通过水色对水质进行不间断监控其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就能防止养殖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做到使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因此,了解与掌握养殖水体的水色变化,并通过科学调控技术措施来达到所要求的水色,是水产养殖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1.判断优质水色的技术要点
在淡水养殖中,优质的水色大致可分为下列5种:即淡绿色、翠绿色、茶褐色、黄绿色、浓绿色。
1.1 淡绿色、翠绿色水色
1.1.1 淡绿色、翠绿色水色的特点:
淡绿色、翠绿色水色是淡水养殖中的最佳水色,在幼体阶段养殖中更为需要。该种水色中富含金藻门、绿藻门中的小球藻、栅藻、板星藻等藻类,富含营养盐类及维生素,易于消化吸收;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可向水中提供溶解氧。
这种水色的水体,透明度大多在20~30cm,水质稳定,水中有机、无机悬浮物较少,是保证取得良好养殖效益的优质水色。
1.1.2 淡绿色、翠绿色水色的调控技术:
淡绿色、翠绿色水色进行调控时主要在放养前,塘口先用生石灰消毒,并投放有机肥,一般每667m2水塘的生石灰用量150kg左右,清塘后投放有机肥培育水质,视塘口底泥肥沃程度,用量在100~150kg/667m2。
养殖过程中,遇到水色由淡绿、翠绿色变浓变深,可适当添注新水稀释调节,以达到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水色的状态。
1.2 茶褐色、黄绿色水色
1.2.1 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特点:
茶褐色、黄绿色水色中,浮游植物中硅藻门种类为优势种群,并有部分绿藻,色素呈褐色或茶褐色,是鱼、虾、蟹养殖中的最佳水色。其中,藻类易于鱼类消化吸收,营养丰富,富含钙、镁等无机盐及多种维生素。
水中溶氧丰富,有毒、有害物质稀少,宜于鱼类生长发育,且病害发生率低。在苗种养殖阶段,该种水色水质为最佳水质。缺点是持续时间较短,易于转换成其他水色。
1.2.2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调控技术:
茶褐色、黄绿色水色进行调控时要适时添注新水,在养殖旺期,每2~3d加注新水1次,每次注水量为养殖水体总量的1/10左右。
同时要适时追肥,追肥可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和含磷、镁、钙成分的化肥,如磷酸氢钙等。由于硅藻需要的营养元素得到补充,促进了硅藻的生长发育,故可使该水色持续较长时间。
1.3 浓绿色水色
1.3.1 浓绿色水色的特点:
浓绿色水色呈深绿色,浓度加大,透明度较低,一般不足15cm,藻类以绿藻门为主,如螺旋藻、衣藻等。该种水色水质较肥,且较稳定,可持续较长时间,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养殖盛期多为该种水色。
但在养殖高温季节,要注意加注新水调节,以防由于残饵及排泄物增加,致使水质进一步变浓,水质变坏,从而使养殖效果降低,甚至会引发疾病,造成养殖损失。
1.3.2 浓绿色水色的调控技术:
浓绿色水色在进行调控时主要是每日加注新水降低水色浓度,加水量为水体总量的5%~10%。同时适当降低投饲量,如变化时可撒入沸石粉或生石灰调整水色,用量为0.1kg/m3。
2.判断劣质水色的技术要点
2.1 蓝绿色水色
2.1.1 蓝绿色水色的特点:
蓝绿色水色由于蓝藻门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微囊藻所致),水质混浊、浓厚,在塘口下风处的水中有大量蓝绿色悬浮颗粒,水表层有带状、云状蓝绿色藻群聚集,形成油膜,并有气泡出现(又称水华),而在水体的下层则很清瘦。当水温达到28℃以上阶段后,藻类会陆续死亡,产生毒素,败坏水质。
在高温季节的7—8月份,养殖密度过大的水体大多会产生该种水色。蓝绿色水质持续时间过长、浓度过大后,会对水产养殖造成极大危害,易暴发鱼病,造成鱼成批死亡的现象,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2.1.2 蓝绿色水色的调控技术:
蓝绿色水色的主要调控方法有排放法:
在养殖水体出水口处上方,开口放出表层水,将蓝绿藻排出塘口外,连续2~3d;或用人工密网在下风头处捞除。
还可使用二氧化氯0.1g/m2,加沸石粉10g/m3,全塘泼撒,连续1~3d,可有效消除蓝藻,改善水色水质状况。待蓝绿色水色减淡后,施用磷酸氢钙,重新培育成嫩绿藻水或硅藻水。
2.2 黑褐色水色
2.2.1 黑褐色水色的特点:
黑褐色水色又叫酱油色水,呈黑褐色或深红褐、深黄褐色。形成该种水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中后期,投饲后残饵、排泄物过多,有机物在塘底腐败分解,形成富营养化水质,水中悬浮有机物增多,水质老化、恶化,毒物积累增多。
该种水色的水中,鞭毛藻、裸藻为优势种群,这些藻类可分泌毒素。在毒素作用下,养殖对象会暴发疾病,以至中毒死亡。其中以对蟹塘、虾塘的危害最甚。
2.2.2 黑褐色水色的调控技术:
如水色变成黑褐色水色时,要立即减少或停喂饲料,加注新水。开动增氧机,增氧曝气,降低毒素浓度。同时施用以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类的生物制剂。3~5d即可有效消除该不良水色。
2.3 清澈水色
2.3.1 清澈水色的特点:
清澈水色的水有两种情况:一是青苔水,即水体底部长满青苔,使水体变清变瘦,水中缺乏营养盐类,有益藻类绝生,养殖幼体进入青苔很难成活;二是黑清水,水色透明见底,但呈黑青色,并散发有腥臭味。
水中浮游植物绝迹,有大量大型浮游动物出现,养殖上称“转水”。后一种水为水质变坏的坏水,是不宜进行养殖的水体。
2.3.2 清澈水色的调控技术:
清澈水色进行调控时,首先要抑制青苔生长。可用有机肥挂袋的办法,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如鸡粪)装袋后,定置悬挂在生长茂盛的青苔上方,待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遮蔽青苔生长的阳光后,青苔自然死去,水色可逐渐变绿。
同时可泼撒生物制剂调节水色,可恢复到淡绿色好水。
3.小结
综上所述,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应重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降低内源性污染带来的危害,同时生产出品质好、符合无公害标准的水产品。
因此,了解与掌握养殖水体的水色变化,并通过科学调控技术措施来达到所要求的水色,配合饲料投喂技术和综合养鱼技术等,改善池塘水环境,减少应激性,为鱼类栖息、摄食和生长提供良好的场所。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