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呼吸道疾病是指以流鼻涕、打喷嚏,有肺炎,肺充血、出血,有肺坏死化脓等为主的一类疾病。该病各季节、各龄兔都有发生,南方潮湿季节患兔呼吸道症状尤为明显,其对种兔的危害更大,主要影响种兔的利用年限,降低其经济价值,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1 病因 引发兔呼吸道疾病的病因很多,一般来说主要包括饲料因素、兔舍环境、气候条件、病原微生物等。 1.1 饲料因素 1.1.1饲料品质家兔采食霉变、变质、腐败的饲草后可感染发病。霉变饲料中的曲霉菌产生的血液毒素、组织毒素、神经毒素等可使家兔肺部发生炎症、坏死,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发病或加剧病情。 1.1.2饲料加工用粉料喂家兔时,家兔可因吸入粉料而发生异物性肺炎。颗粒饲料已获广泛使用,但部分养兔户仍用自制粉料喂兔,养殖户用粉料喂兔时,应拌湿饲料,定量配备,避免浪费和霉变,夏季应及时清洗剩料。 1.2 兔舍环境兔舍环境是诱发兔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兔场建在低洼、潮湿地带或勤冲洗圈舍,造成家兔长期处于湿度较大的生活环境中,导致其出现呼吸道疾病;兔舍清洁卫生差,导致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其长期刺激家兔上呼吸道,导致流鼻涕、打喷嚏等,严重的可引起肺炎,甚至死亡;兔舍空气流通差、通风换气不良,家兔吸入新鲜空气较少,导致发病;许多养殖户利用废弃的厂房、学校养殖家兔,原来的建筑物不适于养兔,造成防疫隔离困难、排污排水不便、饲养密度过大等而引起发病。 1.3 气候条件主要是指气温的变化、季节的交替、室内外温差等因素。南方梅雨季节,高温高湿,易滋生霉菌及细菌,湿度同样易导致兔患呼吸道疾病。 1.4 病原微生物 1.4.1巴氏杆菌巴氏杆菌是引起兔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其为条件性致病菌。气候变化、卫生条件差等可诱发该病。不同年龄段的家兔对该病均易感,仔幼兔发病一般可致急性死亡,种兔群患病后一般表现出鼻炎、肺炎、肺脓肿、中耳炎、子宫化脓等症状,其中以呼吸道症状较为多见。巴氏杆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多为慢性经过,其病程较长、不易根治,若治疗不及时,患兔常因消瘦、虚弱而死。该病一般与波氏杆菌病、肺炎球菌病等混合感染。 1.4.2波氏杆菌该病菌也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致病病原,也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波氏杆菌病种兔易感,诱因多为气候变化、环境潮湿、饲养管理不当等。临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严重的可致败血症。剖解症状一般为呼吸道充血、有黏性分泌物,严重的肺部有纤维性肺炎、胸膜炎,甚至肺脓肿等。 1.4.3肺炎球菌肺炎球菌,又名肺炎链球菌,其常存在于家兔上呼吸道,既可内源性感染,又可外源性感染。各年龄家兔均可感染此病,患兔以咳嗽、流鼻涕、打喷嚏,出现肺炎等病理特征为主。 1.4.4肺炎性克雷伯氏菌兔肺炎克雷伯氏菌是家兔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寄生性条件致病菌。一般在兔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时易发该病。该病发病特征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似,只有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本病。
母兔预混料
2 综合防治 2.1 合理布局兔场兔场的选址和布局对兔场的生产、疫病防控十分重要。兔场一般应在坡度适度,地势较高的干燥处修建,兔舍长轴与主风向垂直,同时避免夏季曝晒。 防止气候变化、环境恶劣、贼风侵袭等因素诱发呼吸道疾病。 2.2 兔舍建设一是兔舍地面要坚固、干燥,兔舍排水设施好,减少舍内湿度;二是排粪沟的宽度、深度合理,且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和清粪;三是检修门窗、排风扇等设施,保证既通风、换气、隔热,又保暖防寒;四是舍顶采用隔热材料铺盖。 2.3 加强饲养管理致发兔呼吸道疾病的大多是条件性致病菌,所以加强饲养管理是控制兔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环节。首先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平衡和安全,提高家兔抗病力;其次做好不同年龄段家兔的饲养管理,对种兔,既要保证生产性能,又要保证其有健康的体况;掌握不同季节的管理要点,夏季做好隔热、防暑,冬季做好保暖、防寒;再者做好饲料选择、检查和储存,有霉变的饲料坚决不予使用。 2.4 严把引种关新兔场不要引进带病兔;老兔场引进种兔后必须隔离观察,未见发病症状的才可混群饲养。 2.5 做好日常消毒及时清扫粪尿;加强通风换气,减少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使用兔多多预混料,可以通过调理肠道菌群平衡,做到饲料消化更彻底,从而减少兔舍氨气排放,同时笼底板要经常清洗,洗后用2%烧碱液浸泡,随后用水彻底清洗干净后于阳光下晾晒;定期用火焰消毒,保证兔笼壁、墙壁清洁干净;搞好带兔消毒,一般可用百毒杀喷雾。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空舍大消毒,封闭式兔舍可用熏蒸消毒,开放式兔舍可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2.6 定期免疫预防根据兔场自身情况制定免疫程序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有巴氏杆菌单苗、波氏杆菌-巴氏杆菌二联苗和兔瘟-巴氏杆菌二联苗等产品可供应用。 免疫程序:仔兔断奶后3~5 d首免,种用后备兔65日龄加强免疫;种兔每年定期免疫接种。 2.7 药物保健和治疗可在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保健,如可添加泰乐菌素、氟苯尼考、泰妙菌素、大观霉素等药物。但不可长期应用,一般一个月使用5天即可停止,同时采用药物进行预防保健时要注意交替、穿梭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