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属恒温动物,体温一般在40—44℃,其适宜的温度为13—25℃(不包括雏禽),在适宜温度下,家禽的调节机能健全,体温基本保持不变。当环境温度高于正常时,因家禽皮肤无汗腺又被羽毛覆盖,其调节机能出现紊乱。 一:高温与采食 家禽都是温血动物,环境温度对于他们维持正常的体温能量的多少有明显影响。家禽都是“为能而食”,在温度较高时,家禽采食同样的 饲料,采食量也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家禽不需要产热维持体温,但因为其体温与环境温度之间差距缩小,体热散发减少,家禽为避免过热,会加快呼吸率来增加散热,从而增加代谢反映,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高于适温时,呼吸加快等生理活动抑制下丘脑的采食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导致采食量减少,这一供需矛盾会导致家禽生产性能下降。温度继续升高,家禽体温升高有死亡的可能。 家禽的采食量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以18--25℃作为参考温度,温度每上升1℃,生长鸡或产蛋鸡的采食量就会降低1.6---1.8%。 二:高温与日粮浓度 温度升高时,家禽采食量降低,同时为了尽快将体内热量散出,家禽外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导致内脏供血不足,使得胃肠道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道蠕动减慢,延长了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停滞,所以轻度热应激会暂时提高饲料的消化率,严重时则使消化率下降。因此在低采食量的基础上,要保证家禽有足够的能量供给就必须增加日粮能量浓度,在饲料中添加油脂是目前一致认可增加日粮浓度的方法,因为油脂容积小、净能值高及热增耗少。大量实验表明,高温下增加饲料能量不会增加过多体增热,因为碳水化合物的体增热占代谢能的10—15%,而脂肪只占代谢能的5---10%,可见通过提高日粮浓度来改善高温环境下家禽的生产性能是可行的。脂肪含量增加1—1.5%对蛋禽来说不会引起问题。 调整日粮浓度的同时,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应如何调整?热应激时,蛋白质产生的体增热比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要高约占代谢能的30%,这部分多余的热需通过加快呼吸、加大血流量等散热方式释放出来,从而加剧家禽热应激。热应激不是对蛋白质的需求而主要是对各种氨基酸的需求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可不增加过剩蛋白质对机体造成的负担,并能保证必须营养物质的摄取量。高温情况下,家禽必须氨基酸为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而且这些氨基酸本身也没有特种生热作用。 三:高温与胆汁酸 在高温情况下家禽的采食量下降是必然的,提高单位饲料的消化吸收率是夏季值得探讨的内容。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活性成分,对饲料中的脂类及脂溶性物质的消化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温使家禽得得消化液分泌量明显减少,饲料中加入200克的胆汁酸不仅可以提升脂肪(饲料中脂肪含量1%)利用率的20—30%、并大幅提升脂溶性物质(A/D/E/K)吸收利用率。同时胆汁酸可以缓解热应激引起的内质网应激并能刺激胆汁分泌与胃肠蠕动。 高温季节,家禽的各个生产性能受温度的影响出现下降是必然的。但如何规避或减少,应在饲养管理、营养调控等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综合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