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30|回复: 0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历史演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0 09: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达国家在70年代开始重视霉菌毒素对畜禽产业的危害,注重黄曲霉毒素,也包括其它霉菌毒素。经过20多年时间,尝试了多种去毒的方法,包括谷物霉菌毒素检测方法的完善;霉菌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发酵法脱毒法;微生物失活霉菌毒素法;物理脱毒法;热失活法;放射性去毒法;氨化灭活法;吸附脱毒法等等。最后总结为对饲料原料中已经存在的霉菌毒素处理的方法为:无机物理吸附去毒法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
  所以在1993年美国FDA首次批准2个以氢氧化硅铝酸钠钙为成分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上市,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
  目前市场上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主要类型
  1粘土类(HSCAS)吸附剂
  2酵母细胞壁提取物
  3酶解毒剂
  4菌解毒剂
  5中草药(国产品)
  目前市场上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的去毒原理     粘土类(HSCAS)吸附剂
  利用四面体-八面体-四面体(T-O-T)层间多空结构与表面形成的离子极性,强吸附同样具有离子极性的霉菌毒素,强大的吸附力来自于超大的表面积与静电吸附。这种吸附的完全性由两个因素决定,即粘土种类本身与霉菌毒素种类本身。粘土有几十种,不同种类的粘土,其对霉菌毒素的吸附能力千差万别(后面有详细介绍)。
  酵母细胞壁提取物
  利用酵母细胞壁内的葡萄糖甘露聚糖的化学结构与同样属于有机类的霉菌毒素的亲和性,吸附霉菌毒素。类似与肥皂去油污的原理,为表面亲和吸附。   

  酶解去毒剂
  酶解去毒具有极大的局限性。首先,酶具有极强的选择性,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酶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霉菌毒素的毒性;其次,对饲料加工过程中的高温十分敏感,极易失活;再次是胃肠道的温度与复杂的境,包括变化的PH值,是否适合该种酶的作用条件?最后,酶解后的次级产物是否能保证没有毒性?笔者掌握的材料看,次级产物有造成淋巴系统严重损伤的事实
  中草药(国产品)
  设计的选择点在于试图提高肝脏本身对毒素的解毒能力上,在此不想赘述。
  到目前止,全球还没有霉菌毒素解毒剂产品问世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4-3 07:2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