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地区玉米霉变调研报告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2016年12月7-14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对黄淮海地区部分农户收获后玉米的霉变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样本覆盖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苏5省15个综合试验站的75个示范县,调研样本共9000个,调研内容包括种植品种、播期、生长期、当地活动积温、收获方式、贮藏方式、当前籽粒含水量、果穗或籽粒霉变率和危害等级等。
一、基本调研情况
黄淮海地区玉米品种多,主栽品种生育期均偏长
调研发现,黄淮海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较多,75个示范县所调查农户种植品种有33个,郑单958、先玉335、登海605、隆平206和浚单20等位列前五位。这些主栽品种生育期一般为115-120天,而实际生长期大多在100-115天(图1),即多数地区玉米收获时未达到生理成熟,品种生育期偏长。以山东省为例,玉米生长期内实际活动积温2650~2850℃·d,而郑单958和登海605等主推品种生理成熟所需积温2950℃·d左右,相差100-300℃·d,品种难以适应生产需求。
2. 黄淮海地区玉米收获多为机械摘穗,籽粒霉变较轻
调研结果表明,该地区机械收穗比例占95.2%,机收籽粒占4.8%。收获后多采用晾干方式,露天囤放比例占50.2%,其余为简易棚或其他简易装置贮存,阴雨天用塑料布搭盖。由于收获后及时晾晒,调研时玉米籽粒含水量平均为16.6%。玉米霉变较轻,所调查农户玉米果穗霉变率平均为3.6%,籽粒霉变率平均为0.5%(图1和图2)。各综合试验站的具体调研数据见表1。
图1黄淮海地区所调研农户玉米的生育期和摘穗收获比率 图2黄淮海地区所调查农户储藏玉米籽粒含水量、穗腐和露天囤放比率
表1 黄淮海地区玉米穗腐和籽粒霉变情况和相关参数(截至2016年12月14日) 二、玉米霉变发生原因分析
1. 品种因素
黄淮海地区多数玉米品种生育期偏长,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高;玉米霉变率与籽粒含水量呈正相关,储藏期间籽粒含水量大于18%时,玉米霉变率明显升高。晚熟品种收获时未达到完全成熟,机械收获破损严重,果穗晾晒不充分,贮藏期间易发霉。品种抗虫性差,害虫蛀孔后引发霉变;个别品种易感穗腐病。玉米果穗苞叶短、果穗上部籽粒易发生霉变。
2. 气候因素
所调查区域9月下旬、10月上旬和10月中旬的降水量平均为15.2、24.8和18.7mm,日照时数平均为63.4、55.8和43.0小时,气温平均为20.6、18.4和16.9℃。9月下旬和10月上中旬温度低、雨水多的天气影响了玉米籽粒后期脱水和收获后的及时晾晒,果穗和籽粒易发霉。
3. 收获、晾晒和储存方式
机收果穗易造成籽粒破损,后期易感染;玉米收获后露天堆放或用简易棚囤积,下部果穗脱水慢,易发生霉变;露天堆放,遮盖不及时造成雨淋及底部浸湿,更易发生霉变。
三、相关建议
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晚收
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玉米病虫害,特别是穗期害虫和穗腐病;科学施肥,避免偏施、过量施用氮肥造成贪青晚熟;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适时晚收,降低籽粒含水量,减少玉米霉变风险。
2. 加强玉米中早熟、耐密、抗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和应用
黄淮海地区当前主栽品种生育期偏晚,至今尚未推出适宜机械收获的新品种。今后,要加快中早熟、抗逆性强、抗穗腐病、后期脱水快和耐密植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才能满足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需求。
3. 改善晾晒或烘干和储藏条件
推广有利于玉米晾晒的设施,减少露天堆放比例。对小农户,推广收获后装网袋、或者用铁丝做简易网垛等方式,晾晒过程确保通风,减少霉变发生。对规模化生产农户,加强经济适用的烘干、贮藏设施建设,改善储粮条件。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2017年1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