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密度控制4 \! P0 W8 u9 O& I
8 d3 ?6 e/ a0 l- R: M# k' } 饲养密度应根据育雏舍构造、饲养设备、通风情况、管理水平以及当时的气候等条件来决定。如笼养和网养的密度应比地面平养的大,保温和通风等条件好的密度可大些,饲料营养水平特别是维生素类水平高时密度可大些。通常雏鸭群以400-1000只为宜。地面平养时,第1周龄每平方米20只左右,第2周龄14只左右,第3周龄以后不应多于10只;网面平养和地网结合饲养时密度可大些,最多可多养1/3,但是不管群体大小和密度如何,都要适时进行雏鸭强弱分群,弱雏单独饲养 精心护理,以减少残次成鸭数量。
k; e8 I; B* \9 f I. T8 d
# q+ [( E' x ?. N, g% Y/ J 二、通风调温* M3 Z( `! u' Y( } f* Q2 ]9 B
4 V* N! N6 O2 R) ~ J, N, ]
雏鸭饮水溅水多,粪多,所以雏鸭舍很潮湿,而潮湿的粪和垫料会分解发酵,产生大量的氨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如果不注意通风,这些越来越多的污浊空气将严重影响雏鸭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有时有害气体会使雏鸭中毒和感染其他疾病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死伤。良好的通风对雏鸭群非常重要,要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给雏鸭提供新鲜空气,调节舍内温度和湿度,使雏鸭感到舒适。
. j: N: Y2 |. w" {
+ I$ m9 x4 k. ~. u. l+ h 但是,在育雏最初几天的保温阶段,当外界温度较低时,迎风会使舍内温度不好控制,在保温育雏时,要像重视保温一样,重视通风,且须注意通风方法。最简单的办法是,在中午天气较暖和的时候打开部分高处的窗户,利用舍内外温度差进行适当通风。必须注意,不可使舍内温度有明显变化,不能让贼风直接吹到鸭身上。育雏前2天完全可以不通风,空气很适宜。
U4 \ E3 k$ Z% m/ v
4 n* V/ {! I7 S$ z5 E2 V' j+ ] 通风是否适宜,除通过专用仪器测定舍内二氧化碳和氨等气体的含量来判定外,主要是靠人自身进入育雏舍内的感觉,如感觉空气良好清新,不刺眼鼻,不觉闷气,则较好;如雏鸭表现精神不安,行为迟缓,羽毛污秽零乱,食欲不振,发育不良,夹杂有哕音或咳喘等时。说明污浊的环境已严重危害鸭群健康,要赶快改善通风和其他环境条件。
4 r0 f+ J1 F" [5 O/ v! b- o, [, ~& W: v7 E T8 t8 w9 r# e+ s
三、空气湿度控制$ _6 D$ Q7 Y& d" U& [( S
]! \' U- D8 p+ A+ m" ?
湿度指相对湿度,即空气中水汽的相对含量。育雏时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6—7O%,这和雏鸭出孵时机器内湿度接近,可避免雏鸭因呼吸干燥空气而散发体内大量水分,影响机体正常功能。虽然常温下各地湿度基本上都在50—70% ,但当保温热源开启后,空气被加热,空气中水分就会减少。湿度随之降低,空气变得干燥,这对鸭群是不利的。因此,在最初几天应注意加湿的问题。增加湿度可通过增加饮水器和水盆的数量或适当调整其位置来进行。育雏2—3天后,雏鸭饮水量大大增加,排粪多而湿,呼吸也大大加快,呼出水分增多,因此,不需要再考虑加湿的问题。而要十分注意防止湿度过大,保持舍内干燥,给雏鸭创造一个干净、清洁的生活环境。此时需勤清除粪便,勤换勤添垫料,保持良好的通风。饮水器和水盆上面最好盖有铁丝网,让雏鸭只能头颈通过而其他部位不能进入。饮水器和水盆应放置在离地网上,下面设有排水良好的沟承接溢出的水,或饮水器和水盆周围设有排水良好、不妨碍雏鸭行走的浅水沟或漏缝水沟。
3 n7 u( r" g8 M) F% v2 Y9 c2 i" w( x
四、光照控制1 E$ n3 W5 R! _* ~ s, z3 V/ ^
G- o# I+ u$ Z# V3 \8 |* T 雏鸭开食后.采食量小,采食速度慢。为了保证雏鸭有足够的采食和饮水时间,一般在最初3天采用全天 24小时光照,即晚上增加人工光照;光线强度以雏鸭能看见饲料和饮水为宜。有时故意熄灯半小时。以利于雏鸭适应突然停电的影响。如果用红外线灯泡保温时,可不另加照明灯,这需要视光亮具体情况而定。3日龄后通常不再增加人工光照,只利用自然光照。阳光对雏鸭的生长有很大的作用,可促进雏鸭采食和机体新陈代谢.促进维生素D和色素等的形成,维持骨骼的迅速生长,提高生产力。因此,可在雏鸭3日龄后,在天气晴朗时将门窗适当打开,或将雏鸭逐渐放出室外进行运动,接受阳光照射,增强体质,可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料肉比,而且可以降低舍内氨气浓度,节省药费,提高养殖效益。 8 q$ x, W5 E+ z4 t- [8 e
石家庄云合兽药 针对鸭子的一切疾病 18031154689 400-600-9621
) x8 m* B. K8 P; t7 _' G8 w1 _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