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肝整肠。对虾肝胰脏的健康程度是成功养虾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现对虾的肝胰脏肿大、萎缩、红肿、糜烂等症状,防不胜防。 在养虾过程中为什么对虾的肝胰脏会容易发生病变?对虾的肝胰腺是机体的化工厂,担负着解毒、免疫﹑造血、消化酶的分泌和生理调节等。肝胰腺一旦受损,将影响到对虾整个生理活动。 在生产实践中,不规的操作如消毒、缺氧分解产毒产酸等,使肝胰腺慢性中毒;不合理的过量投喂和高强度的应激,增加肝胰腺的负担,使机能下降;最终引起免疫力低下,病害频发。肝胰腺轻度受损,引起生长缓慢,大小不均;肝胰腺严重受损,引起大量对虾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可见,在对虾养殖中,肝胰腺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在养殖生产中,引起肝胰腺受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以下方面:
对虾肝胰腺
1、中毒型的肝胰腺病变,主要表现在肝胰腺变黄、变黑、变白。由中毒引起,来源有环境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和饲料中含有的。 2、感染性病变,表现在发红,肿大,继而萎缩;过量投喂或环境应激超出肝胰腺的负荷,表现为发红、肿大。肝脏病变的过程。 养殖对虾正常的肝胰腺为褐黑色,倒葫芦形,轮廓清晰,腹面有白色包膜(称为白区);剥开包膜,肝组织呈红褐色。当发现肝胰腺的颜色变为红色、变黄、变暗或白化,白区缩小或消失,说明肝胰腺开始病变,此时是保护肝胰腺的最佳时期。如果没有引起注意,肝胰腺进一步病变,发红、发黄加深,白化严重,轮廓模糊,进而出现肿大,说明已经严重病变。此时采取合理的治疗,仍然可以康复。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措施,进一步病变,肝胰腺出现萎缩,说明肝组织出现严重坏死,采取治疗措施效果较差。
对虾肝胰腺病变
护肝:1、养藻吸毒、强氧除毒。维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减少与避免产生有毒物质。2、合理用药。尽量少用毒副作用较大的消毒剂及减少使用次数,主要是通过增氧与育藻来改善水环境,破坏病原生物的生长环境,竞争抑制病原生物的繁殖,达到减少病原生物的目的。3、合理投喂。选择优质饲料并添加维生素C,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加料一般每隔2-3天才加一次,每次加10%左右。4、保肝新概念— 祛毒强肝。肝脏是解毒器官,当水中或饲料中有毒素时,容易受到伤害的器官是肝脏。所以养肝护肝是要解毒排毒。 整肠:肠道既是对虾消化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有关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在养分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参以并调节对虾的生化反应与生理反应,还具有改善消化与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抵制对虾疾病的发生。肠道中的微生物长期共同生存于一定的空间内,彼此竟争、抑制,最后各菌群之间形成一个保持一定比例的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但由于对虾肠道是与外界相通,受到饲料、水质等因素影响,所以对虾肠道中的菌群比例容易变动。一旦弧菌等条件致病菌成为优势菌群对虾就会发生疾病,有关研究发现患白斑综合症的虾与正常虾肠道中菌群变动最大的是乳酸菌,患白斑综合症的对虾较正常对虾肠道中乳酸菌的数量显著减少。此外对虾养殖中出现的部分偷死、脱壳不遂等等,大都与对虾肠道水肿有关。所以要想对虾的健康生长就要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生产在中我们是使用大泡王、双价酵母等来整肠。此外在生产中还发现如果肝胰脏发生病变了一样能导致空肠、白便等病害,由此我们整肠除了要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外还要保肝。 添加胆汁酸:甲壳类动物(尤其是虾类)在其生长的各阶段都需要摄取胆固醇和胆汁酸,在体内转化为蜕皮激素,以保证生长过程中的正常蜕皮。作为一种固醇类物质,胆汁酸和胆固醇一样,是虾蟹等甲壳动物正常生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由于它们没有胆囊和胆汁的分泌,不能提供内源性胆汁酸。因此在虾蟹饲料中添加胆汁酸,能有效地促进虾蟹的变态和生长,另外胆汁酸还具有较强的抗应激能力,能提高SOD、GSH-Px和GR的水平,提高成活率,保证机体健康。 试验证明在日粮中添加700g/t胆汁酸可以显著提高成活率和增重,降低饵料系数,增加经济效益。消化酶活性的高低是反映水产动物消化能力强弱的常用指标,消化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机体对饲料养分的消化利用程度,机体生长于消化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作用关系。 溶菌酶(LSZ)是鱼类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其活性与生物的免疫水平密切相关;碱性磷酸酶(ALP)不仅与磷代谢密切相关,而且是重要的解毒体系。因此LSZ 、SOD 和ALP可作为反映动物免疫功能的重要生理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对虾饲料中添加胆汁酸使血清ALP、LSZ和SOD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可能与胆汁酸参与脂肪代谢,促进胆汁分泌、保证胆道畅通从而保肝利胆,进而起到提高动物免疫力有关。 综合以上内容,在对虾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以显著改善其生长性能,提高脂肪酶活性和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力,保证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