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8|回复: 0

【原料】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小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30 11: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十年来我国小麦连年丰收,除有利的政策措施、气候因素和改进栽培技术外,新品种在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产麦区普遍实现了1~2次品种更换。近几年小麦生产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对新品种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一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如2013年安徽北部和河南南部在4月中旬出现极端低温,导致至少3000万亩小麦严重减产;2014年5月底至6月初,黄淮麦区连续出现35℃~38℃高温,导致河北、山东及北京周边地区严重减产,高温逼熟使北京地区小麦熟期提前7~10天。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要求新品种在前期发育略慢一些,而在后期具备更快的灌浆速度。

      二是病害问题日益严重,赤霉病已成为黄淮麦区最重要的病害,2012年严重发病面积约1.5亿亩,最近三年黄淮局部地区也相当严重;2014年纹枯病在河南普遍发生;出现了致病性强、发展速度很快的条锈病新小种V26;2015年叶锈病在主产麦区相当严重,白粉病和叶锈病在很少发病的新疆也大面积发生。

      三是优质和高产节水品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由于普遍重视产量,忽视了品质改良,品质育种有下滑的趋势,导致优质麦面积下降;对高产节水品种的选育投资不够,旱地育种力量有所下降。

     我国小麦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在气候变化和纹枯病及赤霉病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既要保证较高产量和可接受的品质,还要降低水肥等投入,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并保护环境,这在缺水十分突出的黄淮北片显得更为重要。

      另外,主产区所用亲本趋于单一,导致新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增加,今后育成突破性品种的难度加大。因此,除部分地区继续加强高产更高产甚至超高产品种培育之外,大部分地区应把培育高产、水肥高效、抗病、抗逆、广适性品种作为主要任务,当然优质面条和馒头及专用面包品质等还要继续重视。

       具体来讲,目前应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抗赤霉病品种的选育。需要说明的是,黄淮麦区应适度扩大小麦与豆类轮作面积,只有同时改进品种抗性与现有耕作制度才能有效减轻赤霉病的危害。
      二是尽快培育兼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的成株抗性新品种,为防止抗性频繁丧失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加强高产节水及优质品种选育,加强亲本和育成品系品种的系统鉴定至关重要。首先根据大面积生产表现和系统可靠鉴定,明确高产、水肥高效、抗热及优质等亲本,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组合;其次,要尽量扩大产量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的规模和点次;第三,在高世代材料鉴定中,应及时大胆采用一些可用的分子标记,以便为表型鉴定补充有益信息。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定能培育出一批高产高效广适性新品种,为小麦产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主任)
                                                                                                                                来源:龙昌动保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23 14:0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