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病毒可在库蜢等吸血昆虫的血液中繁殖,并可终生感染,各种库蜢是该病的传播媒介,牛和山羊的易感性比绵羊低,鹿的易感性高。本病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腔、鼻腔和胃肠道黏膜溃疡为特征。牛是此病的宿主,可长期带毒。经子宫感染的犊牛带毒可达5年,牛群一旦感染蓝舌病病毒,很难根除。症状(1) 急性:早期白细胞减少,牛病初3天内体温达 40.5 ~ 41.5°C,咳嗽,呼吸迫促,流鼻涕、流涎,唇水肿并蔓延至头面部,口腔黏膜由充血变为青紫色直至糜烂,蹄部发炎有热痛和跛行,逐渐消瘦、贫血,病程1~2周,发病率40%左右,死亡率可达30%。
(2) 慢性:病牛有轻微的口唇水肿,颊黏膜糜烂,淋巴肿大,口、鼻内流出血水样液体,跛行,蹄壳变长,弓背,有的病牛舌发绀,故称蓝舌病。防治本病无特效疗法,只能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引种时严格检疫,发现疫情及时隔离扑杀。流行区每年接种疫苗。国外已有鸡胚化弱毒苗和牛肾细胞致弱组织苗。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