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鸭第一周是一生成长的基础,从破壳到进入育雏室,并在育雏室接受照顾,顺利成长,这一切看似简单,却需要处处留意。每一个饲养要点需要严格的把控,本文将从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密度等方面为大家介绍。 种鸭一周龄饲养管理重点 一、保温和通风 雏鸭舍的湿度不宜过低,应保持在70-75%之间,一周后开始逐渐降低,避免鸭舍内过于干燥而对雏鸭呼吸道造成影响,湿度过高,雏鸭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要想保持合理的温度和湿度,必须进行合理的通风换气。但很多时候保温和通风是矛盾的关系(冬季最为明显),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能否成功育雏的关键点之一。 二、雏鸭饮水 俗话说:先喂水后喂料,无水不喂料。因此雏鸭入舍后应尽快强制饮水,并且保证24小时供应清洁饮水,水中可添加宝来利来微生态制剂“健壮”,使益生菌优先占位,促进肠道蠕动,更好的吸收卵黄内营养,将肠胃内废物转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并帮助鸭只尽快从运输引起的应激中恢复过来。当胃肠道内废物排出后,再安排进食,并在饲料上喷洒微生态制剂“健壮”,可以促进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强抵抗力。 三、体重监测和喂料次数的调整 为及时促进鸭只生长,需根据鸭只的采食状况和日龄适时的调整喂料次数和料量。育雏期传统的喂料次数一般为:1-3日龄7—11次,4-7日龄3—6次。为了降低料耗,促进鸭只生长,我们需要根据鸭群的状况来探索一下更合理的喂料次数,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料耗,还能减少对鸭群的应激和饲养员的劳动强度,获得更理想的周增重和均匀度。 四、雏鸭均匀度的控制 雏鸭应分性别和大小进行分栏喂养,雏鸭在4日龄后渐渐出现抢食的现象,随着日龄的增加其抢食的欲望越来越强,导致各栏圈的鸭只大小不一,均匀度较差,因此如何提高雏鸭的均匀度,是种鸭育雏期的重要工作之一。此时应及早淘汰病鸭,将鸭只进行称重,并按照大小进行分群。 五、雏鸭的适时分群 雏鸭生长速度快,随着其日龄的增长,排泄物越来越多,各栏的密度也逐渐增大,需根据鸭群状况和天气状况要做到及时、快速、合理的分群。这样既可以使雏鸭饲养密度更加合理有效,降低垫料的使用量,同时利于鸭群均匀度的提高和健康。鸭子的个体生长速度有差异,要随时把每栏的小鸭子,挑到一栏集中加料饲养。有腿病等不健康的鸭子挑到观察栏,技术人员及时进行治疗。饲养员在每天喂料前,将小鸭子抓到小鸭栏,同时挑选相同数量的大鸭,调回正常栏。 种鸭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重视养殖的每一个饲养管理环节。种鸭第一周的饲养,犹如高楼大厦坚实的地基,此时使用微生态制剂“健壮”,帮助鸭只建立良好的胃肠道菌群,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因外界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应激,使您的鸭只赢在起跑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