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脂率的重要性 乳脂率是衡量原奶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提高乳脂率关系到所有养殖者的利益。 二、饲喂现状 “要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必然使用大量的精 饲料,但精饲料的大量使用,又必然影响瘤胃发酵中乙酸和丙酸的比例,并增加丙酸的比例,而乙酸才是最终提高乳脂的关键物质,所以,提高精饲料的喂量可能降低乳脂率。” 目前生产中乳脂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青绿多汁饲料,粗饲料品质差,营养低,缺乏青贮饲料;二是干物质采食少,能量供应不足(特别是夏季热应激的影响),奶牛体瘦造成产奶量、乳脂率下降;三是管理不当。 那么,如何在提高奶牛产奶量的同时,又能提高牛奶乳脂率呢? 三、乳脂成分 乳脂是牛奶的重要成分,是一种高质量的天然脂肪,消化率高达98%,且含有大量的乳脂性维生素。因此,乳脂也成为衡量牛奶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牛奶中的乳脂约有一半来自于饲料中的经降解后的脂肪,另一半来自于粗饲料在瘤胃中发酵后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酸能被奶牛的乳腺吸收后用于合成乳脂。因此,要提高牛奶中的乳脂率,必须要使用优质粗饲料。 四、影响牛奶乳脂率高低的因素 (1)遗传因素:牛奶中的乳脂率受奶牛品种的影响。 品种不同,牛的产乳量和乳脂率有很大差异。经过精心选育的品种如荷斯坦牛, 其产乳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产乳量较高的奶牛品种牛奶乳脂率相应较低。但产乳量高的品种通过有计划地选育, 乳脂率仍可提高。 (2)泌乳阶段:奶牛产犊后的最初几天,干物质摄人量最低,尽管干物质摄入量在产后会逐渐增加,但干物质最大摄人量相对于泌乳高峰还是向后延迟了6w左右。通常,奶牛的产奶高峰出现在产后4~8w,而最大干物质进食量则出现在产后10—14w,在这段时间里,能量的供给不足会导致能量负平衡。处于能量负平衡的奶牛就会动用脂肪组织来供给能量,这就使得泌乳初期乳脂中的长链脂肪酸增加。Palmquist认为,长链脂肪酸在瘤胃内发生氢化、变构作用而变成反式脂肪酸,其对短链脂肪酸在乳腺组织中的从头合成具有抑制作用。从而会降低乳脂率。 (3)饲喂次数:研究发现,增加饲喂次数可提高乳脂率。其部分原因可能是在低粗料日粮饲喂情况下,每天饲喂次数越多,牛的咀嚼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分泌乙酸量就越大,乳脂率就越高。对于精料尽量做到少量多次,避免一次饲喂大量的精料。 影响乳脂率的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4)日粮精粗比:同时,也受到奶牛日粮中精粗比例的影响。牛奶中的乳脂约有一半来自于饲料中的经降解后的脂肪。 不同饲料组成对乳脂肪在体内合成有极大的影响,对乳脂肪影响最大的营养成分是日粮中的纤维含量; 粗饲料比例高的目粮有利于乳脂率的提高。 粗纤维在瘤胃内被分解后生成乙酸,乙酸是合成乳脂肪的主要原料,而淀粉在瘤胃内被分解后则生成丙酸。 乳脂率与瘤胃内的乙酸/丙酸比呈正相关。 研究表明,在瘤胃中产生高乙酸比例的日粮,能提高乳脂肪且效率很高;当乙酸/丙酸比降至2.2以下时,乳脂率将下降。乙酸/丙酸比降至2.2以下的原因,主要是丙酸生成增加所致,而不是乙酸生成减少所致。也就是说,只要瘤胃内丙酸生成增加,就会带来乳脂率下降。 实践证明,高精料日粮会使瘤胃发酵呈“高丙酸型”,产奶量上升,乳脂率下降。因此,要严格控制奶牛饲料的精粗比例。同时,为提高高产奶牛的产奶量,可适当减少配合日粮中粗纤维的比例,增加非结构型碳水化合物(苜蓿和优质青贮)的含量。 两类日粮会引起乳脂率的下降。第一类为高精低粗型日粮。这类H粮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淀粉,而粗料含量不够,这样会使瘤胃的pH值降低,破坏瘤胃的内环境,影响瘤胃微生物的发酵。尽管有些情况下粗料含量已经足够,但由于粗料过细而不足以维持瘤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应该属于这类日粮。第二类是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日粮。 (5)饲喂方式: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法或先粗后精。 全混合日粮饲喂法按营养需要量,将奶牛的各种精、粗饲料充分混合在一起饲喂,这样能发挥各类饲料间的正组合效应,有利于提高乳脂率和维持乳脂率稳定。先粗后精,尤其是在早晨首先喂饲草,这样可以提高乳脂率。 张大鹏等作了改变饲喂方式对奶牛牛奶乳脂率影响的试验,以精料、粗料相拌混合饲喂,微贮稻草定量饲喂。结果乳脂率平均可提高0.48%。粗饲料在瘤胃中发酵后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酸能被奶牛的乳腺吸收后用于合成乳脂。因此,要提高牛奶中的乳脂率,必须要使用优质粗饲料。 (6)疾病:如乳房炎、瘤胃酸中毒的奶牛牛奶乳脂率下降。 (7)季节因素:牛奶的成分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乳脂率, 一般夏季乳脂率较低, 冬季有增加的趋势。 (8)饲料粒度及长度:将粗长的饲料切短可以增加奶牛的采食量,但粉碎过细或将粗饲料切的太短时,导致饲料在瘤胃中停留时间缩短,从而使消化率降低,瘤胃内乙酸的生成量减少,乙酸与丙酸的比例下降,从而导致乳脂率下降。 青粗饲料一般以3-5厘米为佳,青贮牧草可适当长一些,这样可增加饲料在消化道内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粗纤维、干物质的消化率,进而提高乳脂率的目的。牧草应不短于1厘米,比1厘米短会急剧降低乳脂率而增加乳蛋白率0.2%-0.3%。 (9)日粮中外源性脂肪的添加 在高产奶牛的泌乳初期,能量代谢往往处于负平衡,日粮中补充脂 肪可以使能量代谢呈正平衡,使泌乳高峰提前出现。增加产奶量,减少代谢病。 但日粮中脂肪对乳脂有正负两种作用,正作用是提高日粮能量,直接提供脂肪酸合成乳脂;负作用是降低消化率,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内和氢结合促进丙酸生成,导致乳脂含量下降。 一般来讲,在奶牛日粮中补充脂肪,对日粮消化率、产奶量、奶成分等都会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补充脂肪的种类以及补充水平。 在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是为了增加奶牛的能量摄人量,减轻奶牛在泌乳早期出现的能量负平衡,此外也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但是脂肪的添加也会影响乳脂的合成。这主要取决于脂肪的结构。第一,脂肪的饱和程度。一般而言,随着多不饱和脂肪酸添加量的增加,对乳脂合成的抑制作用也增大,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瘤胃中不完全氢化生成大量的反式脂肪酸(TFA)对乳脂合成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第二,自由羧基的有无。自由羧基是抑制瘤胃发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像长链脂肪酸钙、脂肪酰胺等脂肪酸衍生物和甘油三酯,正是由于缺乏自由羧基而对瘤胃发酵没有什么影响,从而达到保护脂肪的目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中受到瘤胃微生物的氢化作用而转变成饱和脂肪酸。正常情况下,这种氢化作用是完全的,很少有不饱和脂肪酸能进入小肠。但含有PUFA的高精料日粮对瘤胃的氢化具有抑制作用,主要是因为这种日粮不仅提供了瘤胃微生物不完全氢化形成的反式脂肪酸,而且还改变了瘤胃的发酵环境,降低瘤胃的pH值。瘤胃较低的pH值可能是抑制反式脂肪酸转化为硬脂肪酸的一个因素。因此,在粗料充足的情况下,日粮中的PUFA也不足以降低乳脂率。 五、改善乳脂率对策 (1)提供优质粗饲料:优质粗饲料是指消化利用率高的粗饲料,如苜蓿干草、羊草等。粗纤维含量以不少于15%为宜,并可根据产奶量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在满足奶牛对精料的需求的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粗料供应,使粗纤维刺激奶牛反刍和唾液腺分泌,保持瘤胃pH值的正常。日粮中粗纤维饲料的长度也不能过短,一般应在7厘米左右,过短会减少奶牛反刍和咀嚼的时间,降低瘤胃pH水平,从而减少乙酸的产量。 因此,在使用优质粗饲料的同时,还要控制使用青贮饲料。试验表明,青贮玉米在奶牛稳产方面效果明显,一般饲喂量占日粮干物质的20%,但若快速加大喂量,乳脂率却相应降低。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青贮玉米的pH较低,过量使用会造成奶牛瘤胃生成的乙酸量减少,导致乳脂率下降。 (2)增加饲喂次数:尤其是用全混合日粮(TMR)饲养,牛的咀嚼次数增多,唾液量增加,可有效缓冲瘤胃的酸性环境,增加乙酸的生产量,提高乳脂率。: (3)改变饲喂方式:较好的饲喂顺序是:先自由采食干草 青贮 精 料,改变饲喂方式能明显提高乳脂率。 (4)调整日粮精粗比 :减少精料喂量,尤其避免在泌乳早期饲喂过多精料。 粗饲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高、在瘤胃中发酵产生的乙酸比例高。 精饲料中的淀粉和糖的比例高,在瘤胃中发酵产生的丙酸多。 所以日粮精粗比例不仅决定了日粮价格,而且决定着瘤胃乙酸和丙酸的比例,影响泌乳牛的乳脂率。 生产实践中,在满足奶牛营养需要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利用优质粗饲料。精饲料主要用来平衡奶牛日粮营养水平的,每千克牛奶的精料消耗不应超过250—350克。泌乳奶牛日粮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粗纤维含量,一般粗纤维不要低于15%。粗饲料具有一定的硬度,能够刺激瘤胃壁,促进瘤胃蠕动和正常反刍,使牛每日有7—8小时的反刍时间。通过反刍牛瘤胃内重新进入的食团中混入了大量碱性唾液,进而维持瘤胃内环境的PH在6~7之间。粗饲料不仅增加了反刍时间,而且增加了采食时间。为了合理地利用精饲料,应根据奶牛的各个不同泌乳时期确定精料的合理用量。 20kg产奶量 奶牛日粮精粗比 一般为45:55 25kg产奶量 奶牛日粮精粗比 一般为50:50 30kg产奶量 奶牛日粮精粗比 一般为60:40 精饲料随产奶量的增加逐渐增加。 (5)日粮中添加缓冲剂 瘤胃PH是瘤胃发酵的重要指标,对于饲料的消化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瘤胃PH为6~7。纤维素分解对于PH值的变化比较敏感,当PH值较低时,其活性会受到影响,使粗饲料的消化率下降。 在精料较多的日粮中添加双乙酸钠等缓冲化合物不仅提高乳脂率,而且提高产奶量,原因主要是添加缓冲剂使奶牛采食量增加并提高了干物质的消化率。 (6)夏季减缓热应激 夏季由于高温和南方高湿影响,奶牛饮水量增加,采食量下降,乳脂率下降。控制舍内温度, 保持牛体清洁。奶牛“怕热不怕冷”, 当外界气温上升到25℃以上, 奶牛食欲明显下降, 饮水量增加, 产奶量和乳脂率降低。 预防热应激的措施主要有加强通风、淋浴、安装风扇、任饮凉水等 (7)加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乳房炎应贯彻“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日常管理中, 要搞好环境和畜体卫生, 尤其是乳房卫生。 定期进行隐性乳房炎或DHI 测定, 对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呈“+ +”反应的, 及时用药治疗, 坚持用0. 3%~ 0. 5% 洗必泰溶液、0. 5%~ 1% 碘液浸渍乳头进行治疗。对病牛实行隔离饲养并及时淘汰慢性病牛。 预防乳房炎关键是保证牛舍干净、干燥。
该贴已经同步到 绿色华瑞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