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适度规模养殖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需要关注的呢? 1、关注建场与工艺 合理的场址能切断污染的媒介,避免“一场有难,八方带灾”的问题。从长远讲,场址与养殖工艺决定成败的50%以上。 2、关注种源的健康 一是要减少“多源”引种,否则养殖场会变成多家引种场疾病的“集中繁殖场”。 二是要关注种鸡的免疫耐抗性:如果种鸡场实施高强度免疫,种鸡就会产生耐抗性,这种特质能遗传,使后代产生耐免疫性或免疫抑制,这类鸡较为“难对付”。 比如国外的种鸡免疫强度普遍较弱,故引进的祖代鸡产蛋普遍表现优秀;但国内有些祖代场采用高强度免疫,其父母代就不那么好养了,商品代则更难养。 3、关注“全进全出”饲养制 “全进全出”饲养制强调同一场区的同一性,对于每批新鸡都是进了生物安全有保障的“新场”。 如果仅仅是同一场区内单栋鸡舍的全进全出,则仍然摆脱不了成鸡对小鸡的排毒感染,鸡场永无安宁。 实践证明,一个新鸡场,饲养3-4年后,单栋舍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整场全进全出模式所“耽误”的效益。 4、关注健康饲养技术 蛋鸡体型发育规律表现在组织器官、骨架、肌肉和脂肪这4部分在不同生长周龄时不同的体型指标。体型饲养技术的核心就是:(撑骨架+附肌肉+促卵巢+控脂肪)×生理阶段系数。具体表现在:0-8周龄时主要是撑骨架,拉开骨架搭好“戏台”,组织器官这些“演员”才具备充分发育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同时肌肉也才有附着的基础;9-14周龄主要是为骨架附着肌肉,这样骨架才有支撑力;15-20周龄主要是促进卵巢发育,使体成熟与性成熟同步,同时控制脂肪,保障产蛋4%的能量贮备。 5、关注疾病防控方略 人类疾病的医疗效应贡献份额仅有 8%,那么依赖兽药和疫苗保鸡健康的贡献率又有多少呢?一方面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断“研发”的名目繁杂的兽药和疫苗仍然应对不了禽病种类的增加和毒株的不断变异;另一方面高强度的免疫却在降低鸡的免疫力。如果将家禽总免疫作为整体100,免疫的疫苗种类越多,则分摊到每一种病毒的免疫份额就越小,最终表现为整体免疫力的下降。这就是经常遇到的为什么免疫1+1=2,而1+3≠4的差异免疫效果的困惑。所以,健康养殖的疫病防控方略在于“治病之力在病之外”,突破口是“营养调控”,着力点在生物安全措施。在生产中,要主动在营养和管理上下功夫,通过营养增强免疫,奠定蛋鸡健康的内在物质基础,通过综合生物安全措施,构筑鸡群健康的外在环境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