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养猪效益最大化,是每一个养猪行业从业者共同关注焦点。在生猪规模养殖进程中,母猪生产一直是猪场的利益核心,母猪饲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猪场的赚与赔。目前我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约5,000万头,头均产仔16头,而欧美则大于22头,如能达到此水平,则我国生产母猪减到3,500万头即可保持现有肉猪出栏总量。不仅节约大量粮食,还可将养殖用地转回种植用地,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近10年来,国内大规模引进国外种猪,导致国内外猪场的母猪基本趋于同化,基因差异已经很不明显,为什么国内猪场的繁殖母猪生产成绩远远低于国外猪场?如不考虑管理、疾病防控、环境等因素,单单就营养与饲料配制这一块,差异很大。母猪从最初饲喂简配饲料、劣质饲料到如今普遍饲喂高档商品料,分阶段精细饲养、产前产后保健等,被给予母猪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营养水平和饲料配制既然是决定繁殖母猪生产成绩的重要因素,那么本期我们将从此方面探讨2014年母猪饲料研发的关注点。
关注点一:母猪抗病营养的研究进程及应用
一直以来,母猪的健康水平是制约中国养猪业发展的关键之一,提高母猪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尤为重要。抗病营养研究的概念是在2005年由四川农业大学提出,是研究动物营养与健康之间关系的新兴交叉领域,揭示动物健康的营养调控规律与机制,建立营养抗病理论和技术,减少疾病、降低用药、取消药物饲料添加剂,最终实现畜产品安全高效生产。根据相关领域发展结合团队多年研究,初步探明了主要养分的抗病营养原理和功效,建立了10多种养分的抗病营养需要量,研制了10多种具有抗病功效的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一些产品已在企业生产使用。应用抗病营养技术配制的抗病母猪饲料新产品,包括生物蛋白质饲料、生物能量饲料、生物饲料添加剂、功能性配合饲料等。应用这些成果,规模猪场的发病率可以降低20%~30%,生产性能和效益显着改善。药物使用量显着下降,显示抗病营养具有明显的功效和潜力。
将抗病营养应用于母猪饲料设计的基本要求是首先满足母猪自身健康,也是母猪饲料配制的前提。抗病营养理论即通过抗病营养(如肠道营养、免疫营养和生殖营养)替代抗菌药保健,提高母猪健康。尤其近年对于肠道生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评估母猪的营养需要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现代猪养殖品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规模化猪场母猪和乳仔猪存在的一系列疾病、营养和管理等问题与品种变化和免疫营养需求改变密不可分,适宜的营养素、营养源和营养水平及其组合可以明显增强母猪的抗病能力,改善健康水平。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团队通过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等养分和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益生素等非营养物质与母仔猪一般免疫力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正常状态下保证猪最佳免疫力的养分需要量,为母猪饲料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当前我国的饲养水平普遍反映是母猪生产的能力低,妊娠表现为产活仔数少,仔猪初生重低;在哺乳期阶段表现为母猪的泌乳量不够,导致仔猪营养不良,断奶期易发生腹泻及死亡,造成后期生猪的存栏量少和生长速度缓慢。因此,抗病营养研究除关注母猪自身健康外,还关注母仔猪免疫传递,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及抗病能力。20多年前某国外兽药企业提出在母猪分娩前后添加抗生素,用于预防母猪产后感染、降低乳腺炎发生和仔猪腹泻率、提高断奶窝重,已经被大多数规模猪场所接受。然而,抗生素破坏母猪免疫系统、损伤免疫功能,毒副作用极大,已不容忽视。
产前母猪料中添加抗病营养素,可调节母猪免疫时的健康状况,促进高水平抗体的产生。临近分娩时,大量抗体进入乳汁,初乳抗体滴度是正常血清抗体滴度的3倍多,可保证仔猪从初乳中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汪明教授认为,通过母源抗体可以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如北方冬天喘气病很严重,可以对母猪用肺炎支原体的疫苗,这样生产的小猪体内就有抗体,至少是在某个阶段能够提供保护。营养和免疫是非常紧密的,很多营养素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免疫增强剂。比如中草药提取物,很多都是一些多糖类物质,是很好的免疫增强剂。这些营养元素既提供了营养来源又可以起到提升机体天然免疫的能力,从而增强整体抗病能力,同时促进营养学和免疫学的充分结合。
抗病营养应用,能提高母猪泌乳能力和仔猪断奶重,可达到替代抗生素的功效。通过提高母源免疫力来保护仔猪的健康符合传统医学的经典理论。运用抗病营养理论替代抗生素的使用,将会是控制猪场疾病最前沿、最绿色、最有效的母猪保健模式。在母猪分娩前后于饲料中添加抗病营养成分,增强免疫功能,降低抗生素对母猪和胎儿的毒副作用,特别是探索围产期如何利用抗病营养成分替代抗生素,建立全新的抗病营养保健模式也是研究热点之一。
关注点二:低氮、无抗母猪饲料的研制
近段时间,抗生素、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报道似乎从未离开过公众的视野。抗生素在养殖中的盲目应用(超量使用)带来的种种弊端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甚至一度呼吁养殖行业禁用抗生素,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也对行业专家、养殖从业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印遇龙教授指出,滥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需要针对母猪的生理功能,开展母猪减量增效研究,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及利用年限;同时开展低氮饲料、无抗生素饲料开发,从源头控制生猪养殖氮排放及肉产品安全。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配套法规的贯彻实施,促进了养殖业对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华南农业大学张永亮教授认为,为了最终实现减少抗生素的目的,必须通过包括营养调控、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等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华南农业大学郑诚教授也表明,单一营养调控的效果有限,不能达到抗生素在预防疾病、增加饲料转化率的这种效益和效果。配方师可以将抗菌肽、微生态制剂、植物提取物等利用功能组合、深度加工技术,研发无抗雏鸡料、无抗乳猪教槽料。经饲养试验和生产应用证明,能够增强畜禽抗病力,效果令人满意,应用无抗饲料养殖是有可能的。
欧洲现在实行的是无抗养殖模式,相比之下,美国的养殖过程中也使用较多药物,也有饲料药物添加剂,但使用规定很严格。兽医掌握药物的使用量,并且法定剂量仅仅是推荐用量水平。在养殖场,兽医可以提高剂量,但必须保证食品安全。在中国,养殖用抗生素(药物添加剂)的减量/禁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有技术支持、基础深厚的企业,坚持走无抗的模式,应该有发展前景;一是合理使用抗生素,面对国内巨大的肉食品需求,要提供这么多肉食产品,大规模养殖保证高产出,不用药暂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些中小企业的选择。
未来,业界需要做的就是不能将抗生素再作为饲料添加使用,而是把抗生素作为药物治疗之用。生物饲料作为无抗饲料研究的主体,应真正发挥其作用。酶制剂、微生态制剂、酸化剂、中草药提取物、功能肽及氨基酸、益生元等对动物生产性能有促进功效,可以替代抗生素,其作为生物饲料发展的方向值得业界进一步关注。目前,无抗母猪饲料的研发已经开始,如妊娠期、围产期已经有无抗母猪饲料上市,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总之,还需要继续提高替代技术,加强对机理探索,只有清楚机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推广和运行,直至产业化。另外,市面上这一类产品品牌很多,质量良莠不齐,需要用心选择。
关注点三:微量营养的应用
我国妊娠母猪产仔数和产活仔数较低,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较低,母猪淘汰率偏高。目前母猪饲料配制普遍参考的是美国猪营养标准,从NRC 1998到NRC 2012,饲粮能量浓度基本没有变化,而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需要量有变化。有研究表明,母猪微量营养明显与繁殖性能有关,微量营养不足也会引起体质虚弱性便秘。
华南农业大学冯定远教授提出,对于微量营养如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研究,现有评价体系并不能反映出其真实的功能效果,其潜在的价值挖掘不够。关注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动物养殖的整齐度,一是抗病营养。母体营养状况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对仔猪健康有影响。母体的营养分为两个方面:前期更多的是要关注一些微量的营养和调控的营养,包括一些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配比,调节母猪的内分泌系统。
微量元素营养是养猪生产中易被忽视的养分,过去数十年许多国家营养标准对微量元素的推荐量基本没有变化。但由于遗传选育所导致的母猪产仔数和泌乳量的增加,以及集约化养殖下母猪免疫能力的下降,依据营养推荐量已不能满足机体对矿物元素的需求。因此生产上常通过添加高剂量的微量元素以防止母猪出现缺乏症,但研究证实,添加高剂量微量元素会加剧环境污染和降低母猪繁殖性能。有机微量元素作为一种添加剂量较少但生物学效价较高的矿物元素已逐渐被畜牧生产者接受,在改善母猪繁殖性能作用上较无机金属盐有较好的效果。
新希望首席科学家曹宏博士提及,市面上母猪饲料产品同质化严重,包括配方设计、原料选择,稍有区别体现在微量营养的功能上,这也是突破母猪料设计理念的关键。
关注点四:母猪阶段营养需要的细化
沈阳农业大学边连全教授认为:猪场的经济效益80%取决于母猪最佳的繁殖状态、乳猪阶段最佳的消化吸收、仔猪最大生长潜能的表现,是规模化猪场获利的关键。
研制母猪饲料应依据母猪不同生理阶段和营养需求目标。无论是引种猪还是本地猪,其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不同,生产目标也不同,因此母猪饲料配制的关注点也不同。华南农业大学管武太教授认为:妊娠母猪早期关注胚胎成活率(0-14d),妊娠中期关注母猪体况(14-85d),妊娠后期关注胎儿生长和调整身体状况,为泌乳做准备(85-114d),哺乳期间关注母猪的采食量和泌乳量。各个阶段母猪的营养需求不同,但是单一提高或降低某一营养成分水平将会导致母猪营养不良。
母猪妊娠营养适应生理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妊娠期母猪饲料的关键在于提高产活仔数、提高仔猪初生重及提高母猪的泌乳量,尤其是分阶段用优质的怀孕料和哺乳料。目前,很多猪场都使用全价饲料,过度迷信“全价饲料不缺营养”,其实全价料在营养配制上也存在误区,现在猪场所设计的母猪料基本不分胎次,实际上不同的胎次对营养需要是有区别的。不同阶段母猪的采食量不同,对营养的配比需求是有差异的。母猪饲养阶段可以分为“限饲期”和“优饲期”,即便是“限饲期”,相关的营养需求也是不同的,如配种准备期饲料要求维生素E大于150mg/kg,更有利于发情排卵需要。而哺乳母猪饲料要求高能高蛋白,能量来源可以是脂肪,生殖营养维生素E需要大于60mg/kg。
泌乳母猪营养的目标,是在最佳产乳性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营养物质的负平衡。过度营养负平衡的短期影响断奶到发情期间隔延长,长期影响为母猪淘汰率升高。克服能量和营养的负平衡首要是提高采食量,其次是提高饲料营养浓度,粗蛋白、赖氨酸和能量要达标。
围产期作为母猪繁殖的特殊时期,也成为了当前母猪饲料的研究热点。根据围产期母猪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的重大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研制此阶段专用饲料,有望缩短母猪产程,改善母猪生殖道健康状况,提高母猪生产成绩。能够解决目前攻胎依赖哺乳料、减少炎症依赖抗生素和缩宫素的问题,为提高母猪生产成绩提供技术保障,对促进我国养猪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母猪的饲养管理在规模猪场的地位不断提高,后备母猪及初产母猪经常面临胃肠道发育不足,营养储备不足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王凤来教授认为,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已经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新热点,其中采食量及理想的营养水平作为影响期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后备母猪日粮粗蛋白含量不低于15%,赖氨酸含量达0.7%,日粮应有较高的钙磷水平。
断奶至配种(空怀期),延续使用哺乳母猪料,饲料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母猪多排卵(1-2枚)。控制哺乳母猪失重是关键,失重不应超过10kg,对下一胎的生产性能不会造成影响。
此外,还应关注霉菌毒素污染的危害、关注母猪便秘
除以上各关注点外,母猪饲料的配制还应关注便秘。便秘使母猪体内毒素停留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流产或死胎,便秘还使产道变窄、产程延长造成死胎,因此,需要通过饲料科技手段有效解决母猪便秘问题,同时选择优质饲料原料,严格控制杂质含量避免无机杂质掺入,适宜粗饲料也可缓解便秘。另外,霉菌毒素对于母猪繁殖性能危害极大,会降低猪的免疫力,导致免疫抑制,把好原料关,保证成品新鲜防潮防霉,有需要可加吸附剂脱霉剂。饲料加工手段各有优缺点,选择时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
综上所述,2014年母猪饲料生产企业要继续加大饲料研发投入,设计生产更优质、更高端的母猪饲料,从营养角度解决母猪繁殖面临的困境。(本文选自规模养猪第三期热点剖析 文章)
该贴已经同步到 007畜牧的微博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