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RIS
题记:猪价低迷,行业人士的心情谁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最近的文章总是说:散养户撤出是大趋势,淘汰是最终结果。其实每一头猪都犹如婴儿,辛苦将其养大,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牵涉到农民的幸福,从大体来说,散户经济可以反映国民的幸福指数的,有许多散户养出来的猪甚至比规模化猪场质量要好,笔者认为国家之所以不动,是因为我们业内人士没有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角度给予很好的建议。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取利益的,笔者认为无论是散户也好,还是规模也好,还是大企业也好,都需要精简,提升效率,只有从自己出发,本着为大多数人谋取利益的角度出发,发展更适合自己的道路。简要的说,要淘汰全民一起行动,我们要GPI,更要基尼系数,更要国民幸福指数。本文笔者主要是为行业变化提倡一个方向,期盼行业发展的更平衡,更和睦。
从2013年12月末到现在,猪价一直在地位飘荡, 养猪人的心情也是灰蒙蒙一片。很多文章也顺势而生,仔细掰掰,有讨伐进口肉的,有抱怨收储不力的,有期望再次收储的,有点拨迷雾催促养猪户淘汰母猪的,还有同情养猪户,甚至还有借助时下最火“文章体”感概的,在这里,笔者也来探讨一下中国的猪价,说说自己的看法,不喜欢可以拍砖。
表1 中国近30年猪价变化情况
之前专家给出的“猪周期”表明猪价一直是“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在实际运作中,国家的政策变化、天气变化、疾病变化、农民收入变化、原料价格变化均可影响猪周期。除此之外,政府收储干预变化也会改变猪周期,同时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准和购买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猪价。现在猪价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各方人士不再相信“猪周期“据有关网站调查,62%的业内人士认为周周期拉长了,25%认为猪周期变短了,还有12%的人认为猪周期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也有很多人认为此次猪价下跌,是由于中国市场要与国际接轨,是全球市场倒逼中国市场,所以一定要站在国际角度上看此次行情低迷,这是养殖业的拐点,未来猪价还会继续回升。 淘汰母猪是产能过剩必须要面对的结果,但是,农户辛勤饲养的“母猪”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农民从牙缝中挤出来的“资金”,面对必须要淘汰的趋势,很显然是珍惜,等待别人先去淘汰,这也就是所谓的“惜售”心态,再者规模化程度高的养殖者对于此更是不屑一顾,因为它后面比较强大的资金链支撑,所以淘汰的进程自然是保持在低水位。还有很多人抱怨的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母猪淘汰的进程。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一件事情,就要先分析原因,经过。笔者曾经在畜牧人网站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向业内人士征集对此次猪价低迷的原因分析,所备用选项共有15条,其中34%的人认为是“供大于求,”;22%认为“产能过剩”;还有18%的认为国家政策不力。很显然这三者是最主要的原因,的确,市场是最主要的调节者,也是刽子手,在中国当今6万的养猪户,必须要面对“供大于求“的局面,弱者必须要被淘汰,强者才能生存得更好,生产力才能不断发展。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要淘汰母猪,降低产能,可是谁都知道:母猪也是养猪户一把 饲料一把辛酸地养大,淘汰谈何容易,那么能否全部吸收呢,现在我们回过头在分析养猪业这一完整的产业链,我们可以想到上游是养猪户,中游有饲料商参与,下游是收购商和屠宰商,最后是冷鲜肉收购。我们将这一完整产业链看成一个完整的机体,现在属于“过肥胖”体态,套用中医的一句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通。”我们要想把那点疼痛解决,只有从上面向下面疏通,在这个产业链找到突破口。这样笔者就看到了下游的屠宰和收购,试问当今的屠宰和收购机制完善吗?我们来看看:一下红色字体内容摘自国际畜牧网《猪业科学》 1计划经济阶段(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 计划经济体制下,大猪内销分级办法: 1.1按出肉率定等,毛重计价 即按猪宰杀后肉重占活重的多少,确定等级和单价。 出肉率=生猪肉重/生猪活重×100% 生猪肉重=生猪活重-副产品重量-食口重量 副产品重量=头重+爪重+尾重 食口重量,即胃肠内容物。食口越大,出肉率越低。按食口可将猪分成大肚、平肚、小肚、瘪肚四类。 1.2按毛重定等,毛斤计价 即按猪活重大小,划分等级。方法简便易行,但对饱食、大肚猪就难以估量。 2经营体制改革转型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今) 2.1外销生猪活体分级 2.1.1供港活大猪标准(外经贸部1983年制定) 1)等级评定 一级(良种猪):到港体重80-90kg,四腿瘦肉率27%以上(30%左右); 二级(改良猪):到港体重70-80kg,四腿瘦肉率25%以上(25%-27%)。 2)质量标准 品种:外国良种猪、纯杂、四元、三元杂交猪、国内培育的良种猪。 体型:头小,颊轻,拱腰,吊肚,尾根粗,腰背平,前后腿丰满结实。 瘦肉率:良种猪30%左右,改良猪25%以上。 体重和日龄:良种猪到港体重180-210日龄体重80-90kg;改良猪180-210日龄体重70-80kg。 2.1.2供港中猪的规格和分级(上海市食品进出口公司1986年制定) 品种:二洋一上(上海白猪)、一洋一上。 体型:头小,嘴短,颊轻,身材矮短,脚骨细而结实,肩胛肌肉丰满,背腰直而腹小(吊肚),体质结实,毛色为白色。 瘦肉率:良种猪甲的四腿瘦肉率27%以上,良种猪乙25%以上,普通猪20%以上;低于20%的不收购。 体重和日龄:良种猪到港体重90-120日龄为35-40kg。 2.1.3供港乳猪的规格和分级 品种:小型早熟种、二元杂交猪 要求:健康无病,皮毛光滑,皮无伤痕,体型饱满,毛白色。 体重和日龄:35日龄为7-8kg(酒席上用6.06kg,中乳猪8.48kg,大乳猪8.48-12.12kg)。 2.2内销生猪收购分级(上海市食品公司1989年制定、1993年作了调整) 一等:体重75-80kg的价格,123元/50kg; 二等:体重65-75kg的价格,121元/50kg; 三等:体重85-95kg的价格,119元/50kg。 实行季节差价,上下幅度掌握在15%。 2.3内销瘦肉型猪的活体分级 一级:国外引进的瘦肉猪品种、国外良种与国内良种的二元、三元杂交猪;体重90-100kg,膘厚1.8cm以下。 二级:国外良种纯杂、国内培育品种、三元杂交猪;体重80-90kg或101-110kg;膘厚1.9-2.5cm。 三级:达不到一、二级的国外良种、地方良种猪;体重80kg以下、110kg以上;膘厚2.6cm以上。 3猪胴体分级国家标准的出台 1988年,制定了《带皮鲜、冻片猪肉》(GB/T9959.1-1988)和《无皮鲜、冻片猪肉》(GB/T9959.2-1988)国家标准。 2001年进行了修订,将这两项国家标准合并为《鲜冻片猪肉》(GB9959.1-2001) 上述标准设了两个指标:背膘厚度(即脂肪厚度)和半胴体重量(带皮、无皮)。建议今后再修订时增设一项,改为胴体重、背膘厚度、瘦肉率3项。科学试验时,再增设颜色、保水性、大理石花纹、嫩度和风味(主要测核苷酸和谷氨酸钠含量)等5项,共8项。
总体来说,现在国标对胴体的分级还是按照“第六、第七肋骨中间平行至第六胸椎棘突前下方,除皮后的脂肪层厚度”来分的,事实上,不同品种的猪,即使6,7肋骨部位的背膘厚度一样,但其他部位的肥膘厚度差异会很大。收购商收货时候都拿着尺子一片片量的,还是会被卖场投诉,因为其他部位膘很厚。笔者在这里暂且不谈我们国家是否合理,先看看加拿大的猪肉收购制度,加拿大的绝大部分肉猪是根据胴体的价值付款的。这样,在屠宰前生产商对肉猪加以鉴别,以保证屠宰合格肉猪取得收入,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分级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脂肪含量,极大地减少了饲料粮的用量,为生猪生产者节省了数百万加元,也为猪肉加工商节省了清除和提取多余脂肪的成本。2014年加拿大官方猪肉质量标准(CPQS) 中的肉色,脂肪颜色和大理石纹(肌内脂肪)标准已经由加拿大猪肉国际组织(CPI)公布。该标准包含6种肉色水平,4个脂肪颜色评分以及6个大理石评分,这种分类代表了不同水平的肉质属性。另外据称,加拿大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生猪溯源项目。这样就可以从猪肉分级标准和溯源两个方面将生猪收购更加细分,如果不符合这两个项目的生猪将会以降价或者淘汰处理。这样淘汰就减少了很大一部分,也疏通了行业的商品流动链。也许很多人会说“中国饲喂的猪品种不同,无法以一个标准来决定,但收购多年的人都知道里面的差别其实不大。如果猪肉的分级也如同牛肉那么比较完善的话,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过大,也会从经济利益和收购标准上倒逼养猪户真正去琢磨将猪养到“最佳质量“,鼓励生产瘦肉率最高、质量最高的猪肉,也专注包括饲料,环境,甚至还有疾病预防的投入,这样养猪户的心不再随着“猪价”而忽上忽下,潜心养猪,整个行业也将更加稳定前行。 再看看最近BPEX做出的努力,他们计算出了在不同的饲料价格基础上,胴体重每增加5kg所获得的超出饲料成本的利润(欧元/猪)(下图),目的是为生产商提供一种资金流动的计算,制作资金流动模型,这样在生猪达到与去年上市重相似的重量时,再关注猪价变化动态,然后制定自己的流动计划。看似是没有成果的劳动,但是笔者认为,这正好可以省去中国养猪人时时刻刻关注猪价的心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国家的生猪在面临当前如此长的低迷时期时,是否该静下心反思究竟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国家当如此,我们每一个行业人士包括养猪人是否都应该反思呢?希望在“淘汰”到最后时刻,我们依然有资本可以绝地反击。
“我们的困境在于我们讨厌变化,同时却又热爱变化;我们想一切如故,但又要变得更好。”——Sidney Harris
该贴已经同步到 007畜牧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