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0355|回复: 13

[好友言论] 十项专利包你一头猪多赚100-200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 22: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喂饲同样的饲料,十项专利包你一头猪多赚两百元(一头猪若真能多赚100元,你的饲料还用卖吗?抢着买,1987年,只三个月的时间,“希望”牌饲料的销量就追上了“正大”,“希望”饲料的质量不比“正大”差(行业内谁都不信),每吨的价格却便宜了60块钱。面对“希望”的不断蚕食,“正大”急了。“正大”每吨降价20元,“希望”也降了20元;“正大”咬了咬牙,再降100元! “希望”干脆降价120元!一时间,“希望”牌饲料的销量狂涨了三倍!刘永好的市场营销策略打得“正大”既没有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最后,“正大”主动找到“希望”,双方达成了协议——“希望”以成都市场为主,“正大”以成都之外的市场为主。这实际上宣告了“正大”退出了成都市场?而这不过是一头猪仅仅多赚20元钱。而一头猪若真能多赚100元,猪也好养了)


  概论:
  “喂饲同样的饲料,一头猪多赚200元”,很多人不能理解,更多的人又开始发飙。其实,“省钱就等于赚钱”(省200元就可以了)。然而200元不是20元,岂是説省就省的。所以,你就有点耐性,咱就一一算来。
  第一,目前,中国生猪的育成率,全国范围为年提供14头至15头。如果能够提高到20头(有人说我就是20头,可你没算全程、没有算几年、还没有遇到过大疫风险,而这“第一”你可以不计算在内),则全国母猪存栏就可以减少四分之一。而现有的母猪存栏量,则可提供生猪9亿头(不是每年7亿了)。若是按照一头母猪来计算,小猪成活15只与成活20只相比,一头仔猪至少降低成本50元。(仔猪多了,自然价格要低。千万别说你自繁自养。)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养猪养得好不好,要看育成率高不高。而决定育成率的,是猪病,而猪病关键在于预防(给猪治病,不可能像人似的花上几千,而猪圈内治病条件也不行,特别是这些疫病根本就无法根治)。然而,无论专家还是养殖户,普遍认为防病就是防疫,或者用些抗生素之类,而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防病的关键是圈舍。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小猪说起。


  小猪出生后,不论寒冷, 过度饥饿,抢食压力, 调猪,或是打针的压力, 都会影响到小猪的生命力。而且小猪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一餐没吃到(抢输了), 下一餐就没力气去抢食, 连续两餐没有吃食(大人或大猪,饿两天不会怎样),小猪立刻就有因为饥饿而下痢的情形出现(吃母猪料而消化不良、或者由于味觉没有发育好而拱食粪溺)。再比如:大猪睡水泥地没啥大关系,但小猪就容易着凉而下痢(也包括贼风、卫生等)。而这种猪,就算已经防疫,它也不再具备免疫力(消失)了,更没有抵抗力。而一旦出现疫情(包括中后期),这种弱猪,就很容易染病。疫菌经活体培育后,它就是疫病的活体传染源(活体内增强)。所以,成批死猪就在所难免(治疗是不可能的。因为:前面我说了,给猪治病,不可能像人那样花上几千元。而疫病根本就无药可以根治。特别是传染后的潜伏期,根本就无法判断)而鸡鸭等畜禽同样如此。而这不过就是因为小小的“没抢上食”(乳猪阶段没有补料工具、或者中猪饲槽槽位不够,设备原因)造成的。而中猪、大猪,若是圈舍卫生不好,也一样会拉稀而变成“弱猪”(活体传染源),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所以,我们说防病的关键在于圈舍(包括设备,特别是卫生),而防疫谁都在做(防疫不是不重要,而是无需强调,但免疫力的失去,却没有人关注,这才是死猪的真正原因,也就是圈舍不够科学)。所以,决定育成率(死不死猪)的,不是什么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口蹄疫、蓝耳病、圆环病...之类,而就是感冒和腹泻(痢疾),这种小病,两顿不进食就容易出现上述结果不说,感冒就会发烧,发烧就容易大便干燥,喝点脏水(喜喝脏水)就容易拉稀。最后也就是活体传染源。而这都是圈舍造成的,所以,我说我们的圈舍“不死”猪(少死、甚至不死)。而其他疾病,有正常防疫跟着,只要不存在“弱猪”就不容易爆发疫病。对吧?


  而猪病的治疗,不论你的用药多么精准,判定疾病多么确实,而诱发疾病的主要因素还是来自环境的管理失败(圈舍)。
  例如小猪下痢了,你用再多的药(或生理调控)也没办法让因为温差过大的小猪停止下痢.保温灯则一试就灵。为什么?因为小猪假如是因为温差过大而下痢,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就是保温.用药只能在当下让小猪外表正常,他还是会下痢的。所以养猪比得是:你对养猪环境调控的能力。而生理调控(保健、保健药物)毕竟是受环境因素影响太大。因此,圈舍好当然就少用药、甚至不用药。


  因此,好的圈舍设计、科学的设备(不是花钱多就科学)、卫生的环境,真的可以解决养殖赔钱(价格波动,毕竟还有赚钱的时候)的大问题(育成率高就不赔钱)。
  其实养猪设施好,还有许多好处(省料、省药、省水、省电、省人工……,这些都是钱,下面我继续说)。也就是说养猪设施,决定养猪是否赚钱。


  而这只是说仔猪。那么小猪、中猪、大猪又是怎样的呢?
  目前,只要有钱,谁都可以从外国引种,然而,由于我国进口检验目录里,以前没有蓝耳、伪狂犬等疫病检验项目,导致这些在国外流行多年、我国原本没有的疫病被大量带入我国。而随着国外“良种猪”的不断引进,猪病也随之传入国内,以至“万国猪病荟萃中国”。加上历史原因留下来的种种疫病(我们不仅没能有效消除,相反,流行却越来越广,并且越来越难控制)。因此,真的由仔猪育成商品猪,也是越来越难。而育成率99%与育成率95%相比,一头猪又将相差几十元。所以,不死猪或少死猪,就很关键(有可能血本无归,就不是几十元了)。因此,若是使用恒温密闭的“生态圈舍”(把疫病隔离在猪舍之外)我们就不怕疫情来袭了(至少降低80%,特别是减少疫病暴发的诱因)。
  第二,仔猪断奶后的两周时间,是猪生长过程中极为特殊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个阶段易出现两个现象,一是下痢,二是掉膘。特别是下痢,对小猪伤害最大,非常影响养猪人的经济效益。小猪下痢一次,恢复到继续生长状态需要3天。仔猪断奶体重常为8公斤,体内多种系统还未生长健全,适应力差。在断奶之初四天内,体重不增反降到7.5公斤是常见的现象,别看仅仅0.5公斤,要想恢复到8公斤体重,即使精心喂养,恢复正常生长也需7天的时间。有人计算过,下痢一次到恢复生长3天,掉膘0.5公斤恢复要7天(长得慢),这10天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即与不下痢仔猪相比,体重要差2—3公斤,若仔猪售价每公斤20元,就是40-50元。而后期还要多养十天,按每公斤饲料价4.5元,10天是45元。又少收入四五十元,粗算就是近百元的差距。也就是说,不算未来的生长缓慢、免疫力低下(甚至死亡),仅在这十几天中就少了近百元,而养一头猪才赚多少钱。由此可见,断奶后的两周,是关乎仔猪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能否赚钱的关键时期(同一圈猪,相差十几公斤)


  而使用专利“仔猪仿生干稀喂料器”,把仔猪快速扶壮而不腹泻(均匀补料,绝不暴饮暴食),因而多长5斤肉(这个有点算是专业性的东西,不解释),就是40-50元。加上提前十天出栏省料10公斤(仔猪断奶重多0.5千克,相同水平和环境饲养下,出栏重就多5千克,因此可以提前十天出栏),不是多赚近百元吗?
  第三,仔猪由母体产出的一瞬间,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应激变化,使仔猪从出生到断乳时的死亡率高达l0%~25%,特别是出生后7日龄内的死亡数最多,占断乳前 死亡数的65%左右。特别是,由于管理不善,母猪母乳不足,仔猪得不到「初乳抗体」和「乳汁抗体」的有效保护;加上仔猪因母乳不足造成营养不良,抗病力减弱。而母猪分娩室的消毒卫生工作又没有做好,病原体污染严重,仔猪因饥饿喝污水,乱啃地面脏物,更会促使仔猪黄白痢的发生,同时如支原体、蓝耳病、圆环病毒等病原即乘机潜伏感染,直到断乳后应激爆发。这种情况,许多乳猪料都是用加药的方法来避免拉稀。而0-7天的仔猪(不吃料)更是大量使用抗生素。而这为猪只后期生长埋下了隐患(免疫力、抵抗力下降,后期不用药就容易爆发疫病,甚至经常生病)。加上当前国内猪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控制。结果可想而知。


  而在规模猪场,药物防治经常化。养猪治病,平均来说,每头猪要用50元。然而,若是使用“仔猪仿生干稀喂料器”,就不需要在乳猪料里加药(均匀喂饲,绝不暴饮暴食),加上我们密闭养猪(可以把疫菌隔离在猪舍1米线之外),减少了疫病暴发的几率。从而少用药或者不用药而节省这50元中的几十元。
  第四,人们养猪,潜意识或下意识都认为,猪就是猪,冷点热点没关系。然而,科学证明,在25℃左右,猪只维持生命体征的需要量最少,吃下去的能量大部分用来生长,所以此时料肉比一定是最好;而气温35℃时,猪的采食量锐减,吃下去的能量很少,有时甚至尚不足以达到维持所需能量,生长大概也就停顿了;当气温15℃以下时,猪只逐渐需要能量御寒,即耗料御寒。也就是说,25℃向上或向下,料肉比可能会逐渐变差。此外,由可供生长之能量来看,18~24℃最多,所以也一定是生长最快的。那么,猪只生长的最佳舍温,应该在18~25℃之间。然而,夏天遮阳还较容易,冬天升温可比较难。因此,冬季不加温(特别是南方),耗料御寒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多耗料,当然就少赚钱,而我们恒温养猪,(不冷不热)就可以提前5-7天出栏,省料钱50-70元。(快够200元了吧?但我们只算100元好了)


  有一问题是:舍温在18~25℃之间,猪只有可能变得太肥(瘦肉率低,这是大自然的定律)。但为了使猪生长最快,又不至于太肥,我们也有必要确定一种更适宜的饲料营养配方,即饲料某个阶段可以“粗”一点,饲料成本又可以降低几十元。
  第五,几乎很多人都认为:养猪需要规模化,然而“追大”这里却存在很大的偏颇。以年万头以上出栏和一千头出栏猪场相比:
  1.在同样管理水平情况下,一千头出栏的猪场更有成本优势、更有竟争力。因为夫妻店只赚工资就可以持续。
  2. 大规模猪场的病情大增,药费不少,料肉比较高,加上工资负担和杂费支出,管理难点。使万头以上猪场产出成本更高。
  3,大规模养猪,也忽略了环保问题。也许有人说,规模化才能发展沼气,然而他忘了沼液、沼渣。若一千头可以肥田,而几十万头,沼液、沼渣运输都是问题。
  由此可见小规模(千头),每头猪的费用比那些规模猪场还可节省几十元。
  第六,目前,养一千头猪,圈舍投入至少30万元,使用十年每年折旧3万元,每头猪折合30元。其实,养猪完全可以不花圈舍钱。(门市房可以出兑,猪舍也可以的)而我们的猪舍建材,可以保用50年。这又是30元。


  实际上,不是养殖不赚钱,也不是养殖都赚钱,只有把养殖做好才能赚大钱。那么,如何才能把养殖做好呢?
  目前,大资本投资养殖的不在少数,然而,真正懂养殖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因此,上马就很盲目,特别是对养殖的风险规避认识不足。
  而前面我们说了,养猪要想赚钱,第一是育成率,第二还是育成率.
  若是不管死亡率多少,猪谁不会养??而育成率,也就是看他1000头养下去,到出售时剩几头罢了。那么,影响育成率的因素是什么?那就是疾病。
  而防病的关键是:良好的环境调控和饲养条件。实际就是圈舍的设计、设备的使用。特别是卫生状况、空气清新度的改善。而我们的恒温生态猪舍和各种专利的养殖设备,就可以避免所有这些。
  因此,好的圈舍设计、科学的设备(不是花钱多就科学)真的可以解决养殖赔钱(价格波动,毕竟还有赚钱的时候)的大问题。
  其实,养猪省钱的方式还有许多,《养猪赚钱少的六十个原因或误区》http://www.ixumu.com/thread-310974-1-1.html需要好好看一看(只是个帖子,并没有写全)。然而,并不是你知道这些误区,你就知道怎样省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可不仅仅是一道理,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技术)


  因为,克服这些因素或误区,你需要知道具体怎么办?而这才算是养殖技术。而目前养猪人赖以支撑的技术市场,根本就不是养殖技术,而是治病技术、“防疫”技术。而就算这是技术(其实是一部分),也是学科分离的畸型儿,用检验结果取代临床诊断(所以我们能看到大量的解剖图片),治标不治本,防病不防源,甚至故意视而不见。更有甚者,不少通过了GMP的兽药企业违规生产销售复方抗菌药物,误导养猪人以药养猪。加上靠抗生素提高养殖效益之风难以遏制。猪只种群免疫力极低。而疫苗市场鱼目混杂,良莠不齐,中外并存,误导养猪人以疫苗之唯一手段防治疫病。所有这些能算是养殖技术吗?不是的。而我们如何做到“安全养殖” 、“科学养殖” 。这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技术:(具体怎么办!)
  简单说,我们首先用十项专利(已申请四项见附件),组织农户“把健康猪只密闭隔离起来科学饲养”(像非典病人一样隔离),(用五项措施)尽可能把流行的疫菌隔离在猪舍一米线之外。从而保证全部签约户的猪只,死亡率下降至1%(育成率99%),仔猪育成率提高25%,即全员达到20头/年(目前全员只有14头-15头)。由此确保养1000头猪利润最低15万之目标。而十项专利,就是一整套的“安全养殖方案”(中国养猪之最高设计),实际也是“安全赚钱方案”。其次,我们使用三种专利材料及技术(已获权),把猪舍的建设成本降低一半(50%)以上。以便更多的人能够跨过资金这道门槛(以往养猪门槛过高我有专门论述),即保证他们愿意用(科学)、用得起(廉价、维持费用低);同时也是为了“养猪不花圈舍钱” 。第三,我们养猪的成本控制,每头猪要比普通养猪低100元至200元。因为:1.不用抗生素等药物,可以节省50元,2.恒温养猪,可以提前5-7天出栏,省料钱50元。3.不死猪,提高育成率25%,达到全员20头/年,仔猪成本降低50元;4. 而使用专利“仔猪仿生干稀喂料器”,把仔猪快速扶壮而不腹泻,因而多长5斤肉(这个有点算是专业性的东西,不解释)等等。第四,我们发展农民养猪,他们自有土地(场地)、住房(办公、居住)、粮食(成本价饲料)等等,都是在降低养殖费用(成本)。而以上只不过是我们发展养殖户的基础,并发展非方式或发展手段。第五,我们是工厂化养殖“生态猪或有机猪” 。若做高端,我们的猪肉每斤可以卖到30-50元,然而,我们用养有机猪的圈舍,养殖“生态猪”,而价格只比普通猪肉的价格贵1-2元。而企业若高价回收生猪,养殖户有可能还能多赚70元(这样可以更快发展养殖户)。也就是说,用我们的设备、或者说“用我们的饲料”,一头猪可以多赚100-200元。而目前的圈舍,有密闭隔绝舍外空气的吗?目前的猪舍,有使用“主动式猪用厕所的吗?目前的猪舍,有把空气进行过滤消杀的吗?目前的猪舍,粪槽有封闭的吗?目前的猪舍,有使用整体塑胶地板的吗?目前的猪舍,有我们这么干净卫生的吗?没有,全都没有。所以,所有养猪人都在赔钱,而我们还可以赚钱。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3-12-3 06: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的好,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09: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做了很多思考,有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14: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楼主学习,多实践,多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7 14: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么?又是一篇抄袭过来抄袭过去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7 14: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8 22: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能把你的十项专利列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1 09: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的不错,思路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9 14: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总是个有心人啊,很多观点我很赞同,以后多向你学习,请教啊,谢谢。这么好的帖子,我推荐到畜牧人杂志上,让更多的人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9 14: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序:养猪六十个赚钱少的原因或误区,有人很是不屑。然而,这才是真正的养殖技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目前养猪人赖以支撑的技术市场,不是养殖技术,而是治病技术、“防疫”技术。而就算这是技术,也是学科分离的畸型儿,检验结果取代临床诊断,治标不治本,防病不防源,甚至视而不见。更有甚者,不少通过了GMP的兽药企业违规生产销售复方抗菌药物,误导养猪人以药养猪。加上靠抗生素提高养殖效益之风难以遏制。猪只种群免疫力极低。而疫苗市场鱼目混杂,良莠不齐,中外并存,误导养猪人以疫苗之唯一手段防治疫病。这些是养殖技术吗?不是。而你不懂养殖技术去养猪,你不赔钱,岂不奇怪?同样,不懂养殖技术去卖料,养殖户凭什么相信你的料。
1.圈舍误区一:选址
有人说:猪舍应该偏东8-10度、座北朝南。有人说:选址应该在远离生活区的村子外边。有人说:猪舍不能盖在屋后房前。有人说:不能将猪场紧靠公路建造。应远离村庄和畜产品加工厂、来往行人少、住房的下风或偏风方向,地势高燥、土质坚实、渗水性强、未被病源微生物污染,水源清洁,取水方便。
然而,中国的可耕地,人均已少得可怜,让猪和人争地,全国人还用不用吃饭?动辄420亩,万头养猪示范。那么,人均七分地的农村,又如何养猪赚钱?而问题的关键,不是说你找不到好的地块,也不是就没有足够大的地块。而是我们得多花多少地钱?!少用地(不是不用地),我们就省钱,而省钱就等于赚钱。所以,片面追求选址或规模,甚至几年都空场与空圈,不赚钱得不偿失不说,也提高了规模养猪的门槛(圈都建不起,又如何养?)。
事实上,一亩地完全可以年养猪一千头,屋后房前年养猪五百头也不难。
2.圈舍误区二:投入
     有两则报道, http://www1.zhue.com.cn/html/tou ... 00808/18-41591.html《投资1200万乐都万头标准化养猪场开工建设》,《腾越镇投资65.4万元建成节能型养猪示范区》(http://220.163.9.6:8081/tcxzwwzd ... 0070920/159898.html
那么,年养猪千头,算上办公场所,最少得投资三十五万至四十万。而许多人都说,养猪已进入微利时代,如果按最具权威的刘永好先生所说,一头猪赚一百元,抛却风险因素不说,不吃不喝,四年赚一个大猪圈。根本不值钱。
因为,在农村,猪舍的投入通常是不记入成本的 ,而与居家居住在一处的猪舍,他们也是不会出租出售的。因此他们就存在有一种理念。猪舍无论多大,建在何处,将来都是不值钱的(曾经就有三十间标准的鸡舍甚至包括大院,只售七万)。
所以,要让农民投三四十万(占地五亩------)建一个年养猪千头的标准一点的养猪场,不要说赚钱,有可能是赔钱赚吆喝,血本无归,那不是要死的很难看。而四五年赚一个“破”猪舍,就是有人投资,由他还钱,他们也绝对不会干。因为人们不得不怀疑,是“我们养猪赚钱”,还是“我们养猪饲料厂赚钱?
而就投资人而言,简易猪舍,有多的大利益驱动?才会有人甘冒风险?现代化猪舍,投入就别想变现,投这带毛的东西,又有谁敢?因为卖不能卖(土地不是你的),拆不能拆(拆了更不值钱),所以,投入大了,不仅是赚钱少,有可能根本不赚钱。
3.圈舍误区三:空间
猪舍应该有多大的空间?这个问题恐怕连“专家”都不能给出统一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一点,空间大,仅就建筑成本而言,人工费用、水泥、沙石、砖等等,就得多用,那当然费钱。反过来,空间小,自然就省钱。那么,多大的空间才更划算?其实很简单,以猪立起来够不到棚,又“不太影响采光”,就是最佳方案。可“专家”说了,空间小舍内空气污浊,猪的生长会放缓。孰不知,换空气的方法有很多,圈舍设计不好才会臭气熏天。而问题还在于,空间大不仅增加建筑成本,还涉及冬季采暖。空间大则能耗多,能耗多,自然又得多花钱。而多花钱就等于少赚钱。特别是:空间过大,要想调到理想的舍温,那可是很难。而不理想的舍温,料肉比又要提高一点(关于温度影响后面谈)。而抛开赚不赚钱不说,它也提升了进入规模养猪的门槛。如果两万元起步就能进入,甚至两万元起步就能赚大钱。那么,比五万、十万才能进入,参与规模养猪的人数,要增加几百万、上千万。
因此,我们的圈舍设计,绝不是如高大的厂房,而就是特经济又规范的猪圈。
4.圈舍误区四:阳光
在前面,我们曾经谈到猪舍朝向。而猪舍是否应该偏东8-10度、座北朝南,目的不过是为了采光、节能、节电。然而,有人说:猪舍最好处于黑暗之中,强烈光照能够影响到肥育猪的休息和睡眠,最好创造暗的环境,仅在饲喂时用灯照明,使猪养成灯一亮就食、灯一灭就睡的习惯,以减少猪的活动,有利于增重和提高饲料利用率。也就是说,猪在进食后,就立即进入黑暗之中,使之产生黑夜的感觉,进而减少活动,吃了睡,睡了吃。就好像人一样容易长膘。那么,阳光到底又该如何界定呢?什么样的光照更有利于赚钱?
诚然,阳光充裕有利于提高猪舍温度,冬天会节省能源(省钱),同时,阳光充裕有利于降低猪舍湿度。也有人说有利于猪只健康。然而,更多的是它不利的一面。比如夏天猪舍温度会更高,影响猪的采食量(吃下去的能量很少,有时甚至尚不足以达到维持所需能量)。特别是,充裕阳光要提高猪舍的造价近四倍(高度不够,间距不够都不可以)。所以,猪舍建筑可以不考虑阳光这个因素。而节能及降湿,从别的角度考虑会更省钱。
5.圈舍误区五:简易猪舍
传统养猪,许多养猪户为图省事,利用厕所、房前、屋后、夹道等地建简易圈养猪,栏舍结构极不科学,冬不御寒夏不防暑。有的猪舍地面长期积水积尿,猪关在圈中等于坐水牢,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猪的健康生长。
目前,农村养猪已经走向专业化和小规模化,基本上每个村子也就几个养猪专业户,而一家一户养上几头十几头猪的规模已不多见,因此,农家猪舍闲置(空圈)率几近百分之九十,农民不养猪的现象已见怪不怪了。究其原因 就是因为简易猪舍不赚钱,或者忙了一年赚不了几个钱,而简易猪舍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养猪的风险系数太大了。如果说赚多赚少而没什么风险,少赚或不赚(毕竟还是有赚的时候)。农民也愿意养猪。因此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就被极大的削弱了。而一提到规模养猪,简易猪舍就会被排斥再计划之外。巨大的猪舍投资,养猪当然不赚钱。
6.圈舍误区六:猪舍设计
传统的农村圈舍,一般都是前槽后铺式,或者前槽后窝式。而饲料养猪,就干脆用了无槽平地全铺式。这些猪舍的弊端在于:一是猪会踏粪又踏食,因此很容易出现肠道疾病,而产生弱猪。而弱猪是很容易染上疫病,进而成为活体传染源的。二是通常的农村猪舍多是半封闭,冬天扣(塑料)棚式。而这种塑料大棚很容易凝雾而滴水,潮湿生癞不说,滴到猪身上的水是要靠耗料蒸发的,而每到冬春及秋冬之交,白天棚里的温度犹如酷暑,夜晚又掉入冰窖,而昼夜温差一大,猪是很容易得感冒的(伤寒的一种),感冒就会发烧,发烧就会干燥,喝点脏水(喜喝脏水)就会拉稀。猪踏粪踏食全圈传染是很快的,加上扫圈带菌,整个猪场就会传染无余。而在规模一点的养猪场,治疗起来是很难的。就比如拉稀,一猪拉稀,有的猪被传染还在潜伏期。您治好一猪,而其他猪又开始拉稀。而再次传染,这两次拉稀的猪,就算治好,一个月之内是不长肉的。而每一次打针,(喂药只能预防,不能根治),圈舍里的猪就会受惊,而受惊的猪是不长肉的。被打针的猪更是不仅要三四天才能缓过来。生长速度更是放缓。三是传统猪舍是很难消毒的。有过养猪经历的人都知道,新圈舍一般情况下是不死猪的。而死猪都是后来的批次。究其原因,消毒不彻底,而猪在圈消毒,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猪若在圈,消毒的药物。猪是会舔食的,而药物是会对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的。轻者不长肉,重者造成溃疡,而料肉比就会大大提高。
而现在的养猪,猪舍设计五花八门。然而,其设计的优越性,没有一个专家能够说出个道理来。他的要是最好,那别人的为什么就不好?不好会有什么后果?我们总不能拿个设计就用,否则,一旦不好,大量的投入,不得赔死我们吗!
7.猪舍温度误区一
人们养猪,潜意识或下意识都认为,猪就是猪,冷点热点没关系。然而,科学证明,在25℃左右,猪只维持生命体征的需要量最少,吃下去的能量大部分用来生长,所以此时料肉比一定是最好;而气温35℃时,猪的采食量锐减,吃下去的能量很少,有时甚至尚不足以达到维持所需能量,生长大概也就停顿了;当气温15℃以下时,猪只逐渐需要能量御寒,即耗料御寒。也就是说,25℃向上或向下,料肉比可能会逐渐变差。此外,由可供生长之能量来看,18~24℃最多,所以也一定是生长最快的。那么,猪只生长的最佳舍温,应该在18~25℃之间。然而,夏天遮阳还较容易,冬天升温可比较难。因此,冬季不加温(特别是南方),耗料御寒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多耗料,当然就少赚钱。
问题的关键是:舍温在18~25℃之间,猪只有可能变得太肥(瘦肉率低),这是大自然的定律。但由饲料配方营养成分修正,这种趋势可以改善。然而,饲料配方营养成分,我们不可能根据温度每天改变。更不可能一天三遍把饲料配方营养成分随时改变。特别是全价饲料,根本就没有若干种,又如何强求饲料配方营养成分的随时改变?所以,恒温养猪就是赚钱的关键。但为了使猪生长最快,又不至于太肥,我们也有必要确定一种更适宜的饲料营养配方,反之,则会影响我们的收入,而少赚钱。
8.猪舍温度误区二
通常的农村猪舍多是半封闭,冬天扣(塑料)棚式。而这种塑料大棚很容易凝雾而滴水,潮湿生癞不说,滴到猪身上的水是要靠耗料蒸发的,而每到冬春及秋冬之交,白天棚里的温度犹如酷暑,夜晚又掉入冰窖,而昼夜温差一大,猪是很容易得感冒的(伤寒的一种),感冒就会发烧,发烧就会干燥,喝点脏水(喜喝脏水)就会拉稀。猪踏粪踏食全圈传染是很快的,加上扫圈带菌,整个猪场就会传染无余。而在规模一点的养猪场,治疗起来是很难的。就比如拉稀,一猪拉稀,有的猪被传染还在潜伏期。您治好一猪,而其他猪又开始拉稀。而再次传染,这两次拉稀的猪,就算治好,一个月之内是不长肉的。而每一次打针,(喂药只能预防,不能根治),圈舍里的猪就会受惊,而受惊的猪同样也是不长肉的。而被打针的猪更是不仅要三四天才能缓过来。生长速度更是放缓。更重要的是容易产生免疫力低下的弱猪。而弱猪是很容易染上疫病,进而成为活体传染源的。所以,昼夜温差大而使猪致病,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9.猪舍温度误区三
   纵观中国的传统养猪业,大都是冬不采暖,夏不降温的自然养猪。这显然是养猪赚钱少的重大因素之一。而近二十年来,冬季逐渐推行了大棚养猪。因此,料肉比有了明显降低。
然而,大棚养猪也逃不过是靠天吃饭(不能尽如人意)。在北方或高原地区,冬季棚内很难达到理想的温度。而春秋之交,白天棚里的温度有如酷暑,夜晚又有如掉入冰窖,但许多人因扣了大棚会忽视耗料御寒,根本不给猪舍升温。而在南方,由于地理差异,几乎很少会有人考虑为猪舍升温。因此,饲料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白白消耗,养猪当然少赚钱。
在寒冷的天气中,猪身体新陈代谢降低,猪鼻腔中的血液会引向身体核心,以避免热量流失。对于猪流感病毒来说,这是个好信息:猪流感病毒大多数空气传播给猪,通过黏膜感染寄生在猪鼻腔里,不停地与白血球对抗。白血球是猪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阻击手,随着血液流动前往战场。寒冷使猪血管收缩,减少了白血球的供应量,猪流感病毒有了复制的机会,开始在鼻腔里滋长,导致猪流感症状: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所以,低温也容易让猪患上猪流感,进而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潜伏的疫病就有爆发的危险。
10.猪舍温度误区四
如果说,南方北方冬季猪舍都必须加温。那么,用什么样的采暖设备会减少投入,用什么方式会更省燃料,几乎所有的猪场或养殖户,都不是特别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因此,许多猪场的采暖设备,都是巨大的浪费。而许多小的养殖户的火洞(或火炕)加温,很大一部分热量,被地面以下浪费掉,因此造成燃料的巨大浪费。而所有这些投入和消耗,也是养猪不赚钱或赚钱少的又一原因。
11.猪舍温度误区五
前面说了,人们养猪,潜意识或下意识都认为,猪就是猪,冷点热点没关系。而低温已引起人们的的注意,但对于高温猪舍的降温,却没有足够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于气温高时,猪的采食量锐减,吃下去的能量很少,有时甚至尚不足以达到维持所需能量,生长大概也就停顿了,根本就认识不足。所以,忽视降温也是养猪不赚钱或赚钱少的原因。
而我们还有许多注意不到的细节。比如夏天,有的猪场或养殖户,会在猪舍内喷水,以求解暑降温。而喷在猪身上的水,是要消耗热量才能蒸发掉的。加上喷水降温也增加了猪舍的湿度,而湿度过大,也会对猪只生长有害。也就是说,许多细节问题,都会影响料肉比。
12.湿度误区
猪对湿度的适应性比较强,但是湿度太大对猪是有害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湿度太大,猪是很容易潮湿生癞(或其他皮肤病)的。而疥癣、猪虱、皮肤病对料肉比之影响,据不准确统计为3~5%。
二.春秋之交,特别是冬季。猪处于较湿的圈舍内,猪只要靠体温来抗湿。也就是说,猪处于较湿的圈舍内,体温蒸发就会比较大,而体温蒸发是要耗料的。
13.饲料误区一:用错饲料
用错饲料的情况有三。
一.现实社会,不法商贩、不法厂家比比皆是,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就在所难免。就算正经厂家,利益驱动,投料也未见得绝对标准,工艺也未见得就绝对全面。
二.从养殖户来看,成袋来料,剩料就在所难免,而涉及资本金问题,经常会出现小猪吃乳猪料,中猪吃小猪料,大猪吃中猪料现象,造成饲料的浪费,当然影响养猪赚钱。
三.无论大猪小猪,自配饲料一成不变。结果就是:适口性不佳,消化吸收不可能最大化,造成饲料隐性消耗。更有可能影响消化器官,造成长期消化不良。
所以,过分注重包装不行。产品质量是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的综合反映。产品的内在质量是指产品的营养指标,如产品的可靠性、经济性等;产品的外在质量是指产品的外形、颜色、气味等。有部分养殖户在选择饲料产品时,往往偏重于看饲料的外观、包装如何,其次是看色、香、味。由于饲料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商家想方设法在外包装和产品的色、香、味上下功夫,但产品内在质量却未能提高,养殖户不了解,往往上当。所以,选择饲料产品时应选一些信誉好、价格适中的产品,特别是要选用经过饲喂试验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
而过分贪图便宜也不行。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产品质量好的饲料,由于货真价实,往往价钱高,价钱低的产品也往往质量低。选择时,不能只看一袋饲料要多少钱,而要看其营养保证值,按推荐配方计算饲料的价格,必要时可以做饲喂试验。长期饲喂营养含量不足的预混料,畜禽会出现拉稀、腹泻现象,这样既阻碍畜禽的正常生长,又要花费医药费,增加养殖成本。
14.饲料误区二:不注重饲料营养。
传统养猪,猪吃什么,根本就不用研究。“猪食”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就是猪吃就行,哪管什么营养。所以,农户养猪大都不懂饲料科学配合或不明白全价饲料的含义,有啥就只喂啥,造成自配饲料营养不全或不平衡,猪只生长缓慢,养一年才能出栏。维持猪只生命体征的消耗过程(时间)过长,饲料浪费不算,一年少养两拨猪,就不只是浪费那么简单,而是三年少赚五年钱。
15.饲料误区三:使用高水分玉米而不改变配方
在秋冬季,常听到养猪户反映预混料或浓缩料质量不好了,猪光吃不长。根据了解,造成猪生长缓慢的原因并不是由预混料或浓缩料质量引起的,而是由于当时玉米水分过大造成的。因秋冬季,气温偏低,猪对能量的需要量要大于春夏季节,而这时的玉米多是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多在20%以上,所配合出的饲料就存在能量不足现象,如不修改配方,且按固定饲喂程序进行的话,必定会出现能量不足,影响猪的正常生长。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很简单,一是在其它原料不变的情况下,加大玉米比例,同时加大饲喂量;二是在用湿玉米的同时,配合高能量饲料如油脂等,这适合于需要能量浓度大的乳猪料或仔猪料中。
16.饲料误区四:不按配方加工饲料
不按配方加工饲料有几种情况。一是加工料时不过称;二是缺乏一种原料时,轻易用其它原料代替;三是原料以次充好,如用湿玉米代替干玉米、次粉代替玉米等。以上三种情况都会破坏饲料配方的合理性,影响饲料利用率。
17.饲料误区五:适口性
减少生产投入,的确可以降低生成成本。但这并非必然结果,有时适得其反。
因为饲料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70%左右,降低饲料成本以增加养猪效益确实是一条有效途径,但很多养猪经营者只注重降低单位重量饲粮的成本,而忽视了饲粮的质量,甚至采用劣质原料,结果导致饲料适口性不佳,猪只采食量大幅度降低,而延长了存栏时间。反而使单位增重的饲料成本增加,事与愿违。
18..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误区
一.高蛋白低能量
只求满足粗蛋白的要求,而忽视能量水平,更不能顾及消化率。而客户也只是问产品的粗蛋白质含量多少,有无鱼粉,从未问询能量多少或蛋白质能量比是多少。结果是猪为满足能量需要而将粗蛋白转化为能量,采食量却上升。蛋白能量比是关键。配方的能量低于标准要求,配方中的粗蛋白也要随之下降,而蛋白能量比不变。蛋白能量比在标准中有规定,不宜擅动,肉鸡和猪料同样也要关心蛋白能量比。
二.忽视配合饲料原料的消化率
忽视配合饲料原料的消化率,是用大豆粕以外的杂粕时常遇到的问题。由于不计较其所含有毒有害物质,使产品达不到预期的生产效果。尽管已有无毒素的棉籽和双低的菜籽,但配方所用的是何种产品就难说了。因此对棉粕、菜籽粕的一般用量不宜超过5%,为了降低成本,配方中加入无营养价值的沸石粉、麦饭石和稻壳粉就更使能量降低了。杂粕最好用于反刍动物的牛羊,以节省大豆粕去喂猪和鸡。
三.滥用饲料添加剂
误以为加的种类越多效果越好,而忽视了主料的重要作用。具体地说能量、蛋白质必须作为主料而首先满足其要求,而且要尽早放弃药物促生长和保健的观点。药物残留使我国生产的动物食品难于出口,中国人也深受其害。维生素和饲料级氨基酸,国际饲料分类早就明文规定其不是添加剂。所谓的营养性添加剂是无中生有的东西。有的作者著书说油脂、血粉、羽毛粉也是添加剂,更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
四.要以补充钠、氯取代传统的定量添加NaCl
动物需要的是体液的钠、氯平衡,而动植物饲料原料中的钠、氯含量则不适合于动物需要。粮谷类及其副产品多是钠<氯,动物性饲料多是钠>氯。而单胃动物和禽类所需则是钠>氯的多,氯>钠的相当的少。NaCl却是钠<氯,传统的方法是加定量的NaCl。结果是动物体液的钠和氯失衡,形成钠低氯高,与生理要求相反。因此引起饮水量和粪便含水量、尿量发生变化,使蛋品质下降,破损蛋增加。所以要以NaCl补充氯和钠,不足的钠要用NaHCO3补充就可保钠、氯平衡。所需钠、氯数量请查阅家禽和单胃动物的NRC营养需要或一些国家的饲养标准。我国还无此规定发布。我们设计配方时一直采用NRC的数据,在实践中安全可靠。
19..饲料误区六:
一年四季,气温不同,猪对营养的需要也不同,但现在不论饲料厂推荐的配方,还是请专家设计的配方,都不可能在一年四季都适用。冬季用高蛋白配方,会造成蛋白的浪费,夏天用高能配方会造成能量的浪费等。如果我们能适时调整配方,使全群料肉比降低0.1的话,对一个万头猪场来说,一年就可节省饲料10000×90×0.1=90000公斤,折合人民币12万元以上。也许有人要问,恒温养猪也存在这种问题吗?那是当然。因为,在北方,冬季取暖连楼房要达到18℃都不容易;而在南方,高温降低也很难。
20.喂饲误区一:
饲喂不科学,是养猪多耗料、出栏慢的重要原因。也是养猪不赚钱或赚钱少的又一原因
在农村,许多养殖户养猪,常常是饲喂时间、次数随意,常出现闲时勤喂、有事少喂、农忙断顿的粗放饲养现象。就是大型养猪场,也有喂两遍、喂三遍、喂四遍的。那么,养猪一天到底应该喂几遍?有人喂两遍,有人喂四遍,有人折中喂三遍。实际这都是不科学的。事实上,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要分八个或九个阶段,每个阶段要喂几遍,也不是固定的每天几遍。但可以确定的是,每圈猪,从出生到出栏,按九个或十个阶段,细分每一天喂几遍。这样可以有利于缩短养殖时间,减少猪只维持的耗料,早日出栏。也许有人不认同,那我就先说这九个阶段。众所周知,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要经过幼猪、仔猪(小猪)、中猪、大猪四个阶段,这期间就有四次换料的应激反应阶段。如果因价格问题,延长存栏时间,算起来就应该有九个阶段。所以,一窝猪,从出生开始,每天喂几遍甚至几多的饲料表就可以挂圈。
还有就是,有人认为,猪只在40-120斤以前,应该不限制饲料,这样有利于其胃容量,及消化功能的健全。实际上这也会多耗料。因为扩肠有更好的方法,以浪费饲料为代价,实在是没有必要。再就是“懒汉喂猪法”,每天一次性投料。这种方法不仅是巨大的浪费,也为猪只爆发疾病留下隐患。  
很多养猪生产者,特别是农村养猪户或是小规模养猪场,害怕肥猪吃得多,认为吃得越多越费料,经济上不合算。在很大程度上说,猪每天吃的越多,生长越快,出栏越早,饲料报酬越高,越省料,而不是费料。因而在饲养肥育时,应通过提供适宜环境条件、改善饲料适口性等办法,提高肉猪饲料采食量,从而提高增重速度和饲料报酬。所以生长肥育猪吃得多,不一定等于费料。
21.喂饲误区二
传统的农村养猪,以喂泔水、青菜(猪草)、粮食掺和的稀料为主。现在也还有80%的农户喂水食。水放得很多,还长时间泡饲料,这样不仅导致饲料中营养成分分解失效,水食在胃肠道中停留时间短、排泄快、消耗热能这种养猪出栏需要一年,猪只维持的耗料较多,十分浪费人力,经济效益较低,是规模养猪所不提倡。而现在喂猪用料共有三种,即:干粉料(包括颗粒饲料)、湿拌料(水料1:1)和稀料,据试验,湿料喂法采食量最好,稀料最差,而干粉料、颗粒饲料吸收最好。然而,猪只生长的不同阶段,也需要不同的喂法。这在目前不仅没有先例,也还没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而我是第一人)因此,本该喂干料你却喂湿拌料(水料1:1),该喂湿拌料(水料1:1)你却喂干料。也会产生消化吸收不能最大化,而浪费饲料,造成养猪赚钱少或不赚钱。
22.喂饲误区三
传统的农村养猪,大都采用熟喂,即“馇猪食”。而这极大的增加了人工、燃料等成本。而现在养猪,也有人认为熟喂更有助于消化吸收,因此生料熟喂。这不仅增加了人工、燃料等成本,更破坏了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添加剂,因此造成饲料营养不全或不平衡,猪只生长缓慢。
23.喂饲误区四
传统的农村养猪,大都一类饲料喂到底。根本不分阶段。这种不科学已被人们充分认识到。因此,现在养猪都是分阶段喂饲不同的饲料。然而,突然更换饲料,猪会产生应激反应,造成一段时间猪的食欲减退而影响生长。更有甚者,应激反应有可能会对猪的消化系统造成伤害,一方面影响猪只食欲,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饲料的消化吸收,而增加饲料消耗。所以,忽视更换饲料应激反应,特别是子猪断奶应激反应,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事实上,猪还有许多应激,比如混群应激、阉割应激、防疫应激等等,而以下环节也会使猪产生应激反应。如:抓捕、惊吓、保定称重、装运、驱赶、过冷、过热、拥挤、咬架、噪音、过饥、过渴及强化饲养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喂饲上,有所变化。
附:猪应激性疾病是动物机体受到内外非特异性有害因素的刺激所表现的防御反应和机能障碍。应激反应一般分为三期,一是警觉反应期。开始猪因突然受到应激源的刺激,来不及适应而出现神经系统抑制,血压及体温下降,肌肉紧张和血糖降低,血流中的细胞减少,血凝加快,该反应期很快就会适应而表现神经兴奋,血糖和体温高,白细胞增多,剖检可见淋巴结及脾脏变小,重量减轻,局部组织变性,萎缩或水肿。二是抵抗期。此时对特异性有害刺激的抵抗增高,而对非特异性有害刺激的抵抗力降低,表现为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增多即抵抗力增强。三是衰弱期。在有害应激源的持续刺激下,猪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均降低,出现应激的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猪的应激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和抓捕、惊吓、保定称重、装运、驱赶、过冷、过热、拥挤、咬架、噪音、过饥、过渴及强化饲养等不良刺激有密切的关系。
一、猪应激性疾病的症状
1.猪应激综合症
应激因素的强烈刺激使猪发生潜在性疾病,甚至出现突然死亡的症候群。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①猪肉变性 肉眼可见肉质松软,水分渗出,色泽灰白,主要由于在运输中拥挤、捆绑、冷、热刺激所引起。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安、眼无光、站立不稳等症状,宰后剖解病理变化,背最长肌、腰肌、股肌、肱二、三头肌色泽苍白,肌肉松弛、液体渗出、表面湿润,折光性强,似用热水洗过一般,严重部分如烂肉状,易于插入,失去弹性,水肿严重,在肌模上有小点状出血,淋巴结肿大出血。猪肉轻度变性,宰后可见肌肉干燥,质地粗硬,色泽深暗,主要是由于长时间受到低强度应激源刺激引起的。
②实质性心肌炎(急性心脏衰竭)多发于4~6月龄、体重在50~90千克的猪,其特点是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经剖检可见心肌苍白、灰白或黄白,有条纹或斑点状变性。
③成年猪背肌坏死 常发生于75~100千克的猪,临床检查可见单侧或双侧背肌肿胀,按压无痛感。宰后可见背肌坏死。
④猪急性腿肌坏死 这类猪肉外观特点与白猪肉相似,主要发生在腿肌,腿肌呈现出急性浆液性坏死性炎症,主要由于长途运输中捆绑、挤压引起。
2.猪胃溃疡
属于一种慢性应激性疾病,圈小无运动的群养猪易发生,平时不显症状,在运输过程中或在激烈冲突后突然死亡。剖检可见胃中有大量的淤血块,胃粘膜糜烂,易于剥脱。
3.同类相残
在高密度饲养的情况下会引发同类相残的行为,相互践踏,并引起死亡。分析原因是环境对动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应激反应。
4.条件性细菌感染
在应激的情况下,猪抵抗力下降,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等细菌迅速繁殖,毒力增强,侵入血液,引起毒血症、菌血症。
5.倒毙综合症
因抓捕、惊吓或挤压,未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剖检可见心脏有原发性病灶。
6.运输病
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容易使猪发生急性支原体肺炎、日射病、热射病等,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呼吸加快、粘膜发绀、肌肉震颤、口吐泡沫或呕吐。往往会引起死亡。
二、应激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圈舍设计及建设要合理,要体现动物福利的原则。保持通风,避免阳光长时间直接照射到动物身上,冬天要防寒,夏天要降温。保证足够的饮水并保持圈舍干燥卫生。
2.合理饲养管理,定专人饲养,定时、定量加料,要在日粮中添加足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每一群猪的大小要相同或差异不大,强弱要分开,密度要合理,减少噪声保持安静,减少转圈和抓捕次数,严格防疫制度,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圈舍。
3.减少、减轻应激的诱因。在购、销、运输、饲养的过程中要避免恐吓、粗暴捕捉,防风吹、雨淋、暴晒、挤压和撕咬
24.喂饲误区五
早些年,由于粮食产量低,人们吃饭都成问题,所以人们养猪就习惯于放养。而现在有些农户还错误地认为放养更利于猪的生长,其实放养不仅不易长膘,而且易患传染疾病,更不利于环境卫生,也不能积攒农家肥。特别是,放养猪易长蛔虫。而每头猪蛔虫卵数60000个影响料肉比10%,6000个影响料肉比5%,600个影响料肉比3%。而多次使用驱虫药,也不利于猪只生长,同样也会提高料肉比。
25.喂饲误区六
农民养猪,有时会混群同圈养。大小猪同圈饲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造成猪只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厮咬,不仅不利于小猪和弱猪的生长,而且不能根据猪龄特点合理供料。更为重要的是:猪群里若有“弱猪”。这种“弱猪”虽然经过诸多防疫,可由于其体弱,其免疫力就会大大降低。因此一有疫情,首当其冲,它们就成了疫病的温床,进而也就成了最大的活体传染源。加上农民只打疫苗,忽略防疫管理等,成批死猪也就在所难免。
26.喂饲误区七
养猪穿什么衣服,猪爱长肉。恐怕没人注意这个问题,但是,穿错衣服,猪不长肉或生长放缓,却是事实存在的。特别是外购仔猪,一个星期都处在恐惧之中,加上转群所带来的应激反应,猪只不仅食欲不振,而且生长也会放缓。所以,穿错衣服,也是影响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27.喂饲误区八:饲养无效公母猪
正常猪场母猪年产2.2胎,胎产活仔10头以上,每头公猪应保证20-30头母猪的配种,如果猪场没达到上面指标,很有可能是饲养了不少无效母猪。无效公母猪主要有以下几种:(1)长期不发情的母猪。(2)屡配屡返情的母猪。(3)习惯性流产的母猪。(4)饲养在妊娠舍中,但却不出现返情的母猪。(5)产仔数少或哺乳性能差的母猪。(6)有肢蹄病不能使用的公猪。(7)使用频率很低的公猪。(8)精液质量差,配种受胎率低的公猪等。这些公母猪的饲养,浪费人力,浪费饲料,浪费栏舍等,应及时淘汰。
28.喂饲误区九:技术不过关
这个现象很普遍,如不看食欲随意给仔猪加料而造成的剩料或不足,不看膘情机械地饲喂妊娠母猪而引起过肥或过瘦,不看时机配种造成的受胎率低和产仔数少等。所有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技术造成的,只有通过加强技术力量解决。
29.喂饲误区十:饲养无价值猪
什么是无价值猪?无价值猪主要是一些病弱僵猪。如:无法治愈的猪,治愈后经济价值不大的猪,治疗费工费时的猪,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猪,治疗费用过高的猪。还有更为隐藏的,如拉揸猪(后出生抢不上奶乳的猪、抢不上食的猪),等。这些猪还是及时淘汰出圈为好,否则,一旦变成“弱猪”,同样,这种“弱猪”一样也是经过诸多防疫,可由于其体弱,其免疫力就会大大降低。因此一有疫情,首当其冲,它们也会成为疫病的温床,进而也就成了最大的活体传染源。反之,即使勉强长大,也会浪费人力,药品,精力,最后收效很小
30..喂饲误区十一
农村小规模养猪,一般是不考虑养殖密度的。然而,规模性养猪,就不得不考虑养殖密度了。因为它涉及猪舍的投入问题。投入大,当然是赚钱少甚至不赚钱。
那么,养殖密度基于什么来考虑?一般来说,夏季疏养,冬季密殖。夏季疏养是为了降低猪舍温度。而冬季密殖是为了猪只之间相互取暖,减少猪只能量消耗,也有利于节省采暖燃料。更为重要的是,合理密殖是为了减少猪舍投入、以及减少猪只活动(少耗料)。
实践证明,有利于猪体生长和圈舍利用率提高的密度是8-12头/圈,每头占地0.8-1.2平方米,其中夏季每头占地1.1-1.2平方米,冬季占地0.9-1.0平方米。每圈猪的大小应一致,体重差别过大要及时调整,以促使均衡增重而统一出栏。然而,小猪和大猪又有不同。  
31.喂饲误区十二
转群不科学。在农村,养殖户养猪,大都是外购仔猪。这些猪大多不是一窝猪(非同母),因气味不同,他们会相互撕咬,以强凌弱。加上断奶及换料应激,猪只不仅食欲不振,而且活动量大,有可能一周都不太长肉。更为重要的是可能产生弱猪。这就形成转群应激。而在大的养殖场,即使自繁,转群应激也不可避免。而几乎所有的猪场或养殖户,都忽视转群应激。即使有人重视,也没有比较好的方式或方法,也只能不了了之。所以,不会科学转群,也是影响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32.喂饲误区十三
猪舍内空气潮湿污浊,有害气体含量过高,均会严重影响到肥育猪的食欲、健康和增重,并可引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所以,猪舍必须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温湿度适宜。否则,空气品质及通风不良,也会影响料肉比 2~15%?及 1~5%。
33.喂饲误区十四
搅拌不均匀在许多猪场出现过,手工拌料自不必说,就是机器拌料也常出现搅拌不均匀的情况。边粉碎边出料的有,搅拌时间不足的有。最容易忽视的是在饲料中加入药物或微量添加剂,不通过预混直接倒进搅拌机,在上千斤饲料中加入几十克药品,很难做到搅拌均匀。而这种现象饲料厂也存在。因为工艺毕竟还得人操作,搅拌如何你又如何知道?
34.喂饲误区十五
在人们的潜意识或下意识中,猪圈就是最埋汰的地方(常说某人住的象猪窝),而猪就是最不卫生的生物。因此,人们的潜意识或下意识中,猪用不着卫生。
所以,传统养猪基本是不清理粪便。即使是清理,也不是清理干净。而现在养猪,粪便是清理了,可是,许多卫生死角却忽略了。比如墙壁、过道、料槽、天棚等等。
事实上,如果猪能像人一样卫生(新鲜粪便基本无害),凭猪的免疫力、抵抗力,是不会死猪的,如果不死猪,养猪就毫无风险。因为少赚或不赚,毕竟还是有赚的时候。然而,若是死猪,就不是少赚或不赚那么简单了,有可能是血本无归,还谈什么赚钱。所以,卫生误区,恐怕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最大误区。
35.喂饲误区十六
有人说,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不好,会影响料肉比 1~5%,可是,如果猪只爆发疾病,还有料肉比可谈吗?所以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不好,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重大误区。
我们来看看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是如何不好的。传统养猪,猪舍及饲养用具根本就不进行清洗消毒,刷刷喂料槽就是最大的程度了。而现在养猪,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都是在猪出栏后或进猪前进行,这就难免会有药物残留。而残留的消毒药物。猪是会舔食的,而药物是会对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的。轻者不长肉,重者造成溃疡,而料肉比就会大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包括现代化养猪场在内,目前都没有“猪的在圈消毒”的。因此,就算有疫情出现,因为猪只在圈,也是没法进行消毒的。
事实上,消毒胜过治疗,科学消毒胜过投药,消毒可以减少投药,投药不能代替消毒。
所以,科学、规范的消毒措施: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杀灭病原体最重要、最有效、最经济的防范措施。而消毒不同于治疗性药物,有时做不到立竿见影。不能直接见到效果,有时猪场不消毒也不生病。也有时消了毒猪照样生病,(这有可能是消毒剂质量有问题或消毒方法不对),养猪管理者忽视消毒防疫的。
“猪的在圈消毒”应该是一种新技术,目前还没见有人使用。若能推广,每周进行一次“猪的在圈消毒”,将会大大降低猪的死亡率。
有些养猪者还存在如下消毒误区      
误区一:未发生疫病可以不进行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传染源的病原体,疫病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但在养猪生产中,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界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病原体就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和其它生物等途径,入侵易感猪,引起疫病发生。
如果没有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超出猪体承受浓度时,就会引起疫病大发生。因此,未发生疫病地区的养猪户更应进行严格到位的消毒,防患于未然。
误区二: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大扫除。
由于养猪场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猪分泌物、体表脱落物,以及鼠粪、污水或其它污物,这些有机物中藏匿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这会消耗或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严重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所以说,彻底清除是有效消毒的前提(卫生清除是最便宜、最有效的消毒)。
误区三:已经消过毒猪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尽管进行了消毒,但并不一定就能收到彻底的消毒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剂品种、消毒剂质量及消毒方法有关。就是已经彻底规范消毒后,短时间内很安全,但许多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禽,老鼠等媒体传播,猪自身不断污染环境,也会使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必须定时、到位、彻底、规范消毒,同时结合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才能做到猪不得病或少得病。
36.喂饲误区十七
目前,养猪所用的饲养用具(如圈舍、料槽、工具等等)还很不科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饲养用具不科学,就有可能多耗料,更有可能多死猪。
37.喂饲误区十八
有些猪场,为保证猪的瘦肉体型,严格限制猪采食,本来160天可以出栏的猪却要养到180天,有的甚至养到200天。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因每增加一天饲养,猪的维持饲养就要多一天,就按维持饲养需每日一公斤料的话,多养二十天就需多用20公斤料,折成本三十多元,对一个规模猪场来说,这个数额是很大的。而农户养猪时常忽视最佳出栏时间,出栏随意。事实上,猪的生长规律是50公斤后生长加快,100公斤前增重下降,继而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必须做到该出栏时就出栏。更有很多经营者,寄希望于推迟肉猪出栏时间,等待较高的市场价格,期望提高市场价格来增加经济效益无可非议。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一定范围的价格上涨,并不一定会带来收益的增加。原因在于,肉猪达到适宜出栏体重后,随着日龄的增加,饲料报酬反而降低,单位增重的饲料成本会增加,较高的市场价格所带来的收益可能被饲料成本的提高所抵消,更何况市场价格的升降又是难以准确预测的。所以,肥猪存栏时间过长,也是影响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38.喂饲误区十九
目前养殖户大都忽视“防重于治”的原则,他们存有侥幸心理,连猪的几大传染病疫苗也不接种,结果使猪病增多,有的甚至出现花钱治不好病的现象。即使一些慢性病虽不能造成猪只死亡,但会影响猪对饲料的吸收利用,抑制其生长发育,推迟出栏,增加料耗,得不偿失。因此,不注重防疫,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39.喂饲误区二十
粪便通常会污染地下水、地表水,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许多猪场还是忽略粪便或土壤管理。然而,粪便中除了含有氮、磷、有机物和硝酸盐以外,很有可能含有病原体。而病原体通常指任何能在其它动物或人类引起感染或疾病的病毒、细菌或原虫。这对养猪场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实际上,由于粪便和其它副产物管理不好,而猪场爆发大面积疫病的先例,比比皆是。
40.喂饲误区二十一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也是运送营养的必须物质。缺水初期,猪食欲明显减退,尤其不爱吃干粉料,随着失水的增多,猪的食欲可能完全废绝。
水是养猪人最容易忽视的、最廉价、最重要的营养物质。 水对猪的功能如下:
创造安全环境,运输机体内的养分、代谢废物和激素;维持体温恒定和酸碱平衡;参与机体内的许多化学反应。  
如果水不能足量的满足猪的生理需求,那么猪的免疫系统是无法维持正常的。 
猪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获得水,饲料、饮水、体内代谢水,很少有人系统研究过猪对水的需要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认为猪需要水时就会自觉饮水,我们只要提供充足的饮水 就行了。
另一方面客观事实是:确定猪对水的需要量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也很少有商业公司愿意出钱给科研人员去研究这个在商业上没有任何意义的课题(尽管水的课题在养猪生产中非常重要)。再者也不能用研究其他营养素需要量的方法来研究水的需要量。在研究氨基酸或能量的需要时,通常采用的评定指标不适用于研究水的需要量;另外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日粮组成(矿物质和蛋白质含量),特别是盐的摄入,都影响水的需要量。
目前,很多猪场(特别是小规模猪场),在 水温、水质、水压、饮水器安装的方法等问题上,都存在不能满足猪的行为学特性和生理需求的问题!
为了保证猪的饮水量,饮水器水流速度应调控为每分钟0.5 -2.0升,并且经常检查,确保无障碍。饮水器的高度应比猪背部高出5-10公分。
喂料后在食槽中注入水源对增加猪饮水量是有刺激作用的;由于猪不愿意舔水,食槽中水深非常重要。对于成年种猪建议食槽水深为3.8cm以上。
当仔猪出现拉稀时不敢给水喝,怕越是喝水越是拉稀。几乎所有农民都有这种观点,这种误区就导致仔猪拉稀后出现脱水而使病情更严重。
41.喂饲误区二十二
养猪的最大风险是什么?死猪!而死猪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不是什么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甚至口蹄疫、蓝耳病之类(我是否胡说,您得看完),因为“防疫管理”,这些病是“不应该”死猪的。然而,就目前的养猪而言,“防疫”,不仅仅是机械化、现代化甚至大型养猪场在搞,农民养猪也防疫。可是,一有疫情,为什么农民养殖户的猪还是成批成批的死于疫病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忽视防疫管理”。
疫苗疫病防治费用虽然占养猪成本很小的比例,但很多生产者尤其是农村养猪户,存在侥幸心理,少用甚至不用疫苗,有的采用价低质差的药物,以降低生产投入,往往导致疫病发生,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这等于是完全忽视防疫管理,
而有的虽然注重疫苗接种,就以为这就是完全的“防疫管理”,实际上这是极大的认识错误。其实生产中猪的实际免疫力大多低于正常免疫力。也就是说,不是说你进行了疫苗接种,猪群就具有绝对的免疫力。因为:猪群中若有如下状态的猪只,如:营养不良(如食物中缺乏某些维生素、氨基酸、微量矿物元素、甚至饮水不足)、应激状态(造成代谢紊乱与营养素缺乏)、 霉菌毒素中毒、病原体感染(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抗原刺激过频,造成信息干扰、应答紊乱、抗生素滥用(尤以某些化药为甚)、寄生虫病(破坏正常组织、细胞、毒素干扰)、伤寒(感冒……)、拉稀等等 。此类猪只因以上种种,就会产生免疫抑制。此时它的免疫力、抵抗力几乎为零,简直是弱不禁风。这种“弱猪”虽然经过诸多防疫,可由于其体弱,因此一有疫情,首当其冲,它们就成了疫病的温床,进而也就成了最大的活体传染源。成批死猪也就在所难免。
事实上,“防疫管理”就是要消灭那些产生“弱猪”的诸多因素。比如,环境因素:包括猪舍、栅栏、工具以及环境温度、湿度、通风情况、卫生情况等。如果环境过热、过冷、湿度大、通风不良都会使动物出现应激反应,使动物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接种疫苗后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细胞免疫应答减弱,抗体水平低下。然而,如果卫生条件好,消毒全面科学,就会大大减少动物发病的机会。即使抗体水平不高也能保护动物不发病,如果环境差,就会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抗体水平比较高的动物也存在发病的可能性。而生产实践中,特别是一些技术力量不强的小型养殖场或个体养殖户,经常会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有时就是免疫程序上的问题。虽然经过多次免疫后,动物还是没有很高的免疫力。
42.种苗误区一
    种猪
良种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首要因素,而引进种猪或外购来的仔猪的质量,是关系养猪成败的关键环节。由于目前我国的养殖业各方面还没有得到规范化、细分化,所以,要选择真正适合于某养猪场的种猪企业也很难。因为,为了特定的目的、甚至经济利益,部分种猪企业干脆把各种品种的猪在违背科学育种的情况下来组合杂交,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真正了解被引种猪的各种资料,才不至于由于引种不慎对猪场造成不必要损失。当前,一些养猪场(特别是小规模猪场)在引种时存在着诸多误区。比如:


一.选择价格低廉的种猪,忽略种猪质量。
特别是刚步入养猪行业的专业户,往往是只讲价钱不讲质量,引种时过分考虑种猪价格,从一些不知名、不正规的种猪场引入“便宜的种猪”,这些“便宜的种猪”在生产性能及健康方面都没有保障,甚至就是一些土杂猪。这些种猪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容易造成各种疾病的传播,同时由于其生长速度慢,增加了饲料成本。
而忽略种猪质量还表现在,引进种猪时,多数养殖户都喜欢体重大的猪,觉得引进体重大的猪更合适,其实,这样容易给今后的生产带来隐患,这是因为:①体重大的种猪多数是猪场销售时选择剩下的猪,挑选余地比较小,可能在繁殖方面有问题或生长性能不理想。②达到60千克以上的后备母猪应该更换后备母猪饲料,因为此时的母猪需要大量的营养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而育肥猪料中存在许多的促生长剂,会损害生殖系统的发育,降低后备母猪的发情率以及配种受胎率,造成很大的损失。③后备母猪60千克以后要限量饲喂,以防过肥,体重大的猪显然比较肥,不具备种用体况。④引进的种猪在配种前,还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免疫注射和驱虫。适宜选择的体重是50-70千克。
(附:断奶到4月龄阶段叫做育成猪,4月龄到配种前阶段叫做后备猪,配种到产第一胎阶段叫做检定母猪(与母猪同龄的公猪为检定公猪),三胎以上为成年种猪。)
二.过分追求种猪体型。
过分强调体形,导致种猪饲养难度大,容易难产,生长速度慢,经济效益差,猪价暴跌时,往往损失惨重。因为:
种猪和商品猪是不同的,不能按商品猪的要求和标准选择种猪。后臀特别发育的种猪,不易发情,配种困难,容易发生难产,往往背部下凹,变形,淘汰率高。背膘薄的母猪通常泌乳力差,仔猪的成活率低(背膘厚和泌乳力是呈正相关的)。很多客户在购买种猪时,总是希望选择到“双肌臀”或“双肌背”体型的种猪,这种做法是不太明智的。双肌猪的泌乳力要比正常体型猪的泌乳力差10%,直接影响仔猪的断奶重。同时这一表现型也不是固定的,父母表现双肌性状其后代不一定表现出双肌性状,随着猪场的生产,这一基因肯定会发生漂移,更多地是杂种优势表现。
很多种猪场为了抓住客户的心理,把母猪的后臀发育大小作为猪场的选育目标,购买这些种猪的客户回到自己猪场饲养后,饲料条件发生变化,猪的后臀变小了,不能正常发情配种,淘汰率在40%-50%左右,很多养猪户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教训。购买母猪就要侧重于母性特征,特别关心与繁殖性能有关的体型外貌,如四肢粗壮结实,第二性征,如奶头、外阴部、体躯结构的匀称等,仅仅后躯发育特别优秀的母猪不适宜作为种用。如果挑选种公猪,应该侧重瘦肉率、胴体品质、四肢粗壮、生长速度、饲料报酬等性状和体型外貌,这是提高后代瘦肉率和体型的最好措施。
三.盲目引进新品种,不注重猪的经济价值。
养猪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经济效益,现在市场上的品种比较多,比如: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猪、皮特兰猪、斯格猪、PIC配套系猪等,比较理想的杂交模式是杜长大三元杂交。这是因为三元杂交充分地利用了杂种优势(二元母猪繁殖方面的优势,终端父本的瘦肉率、生长速度方面的优势);三元杂交比较易于操作,有较大的制种机动性,有利于降低成本;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一直是生产瘦肉型猪的三个首选品种,它们本身的生产性能也在不断选育中得到提高,养猪生产应该选择理想的品种和杂交模式。实际生产中,任何一个品种同时具备瘦肉率最高、产仔数最多、生长速度特别快、适应性又很强基本是不可能,任何一个品种都有优点和缺点,在生产中只是充分利用它的优点,通过杂交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养殖户引种时,注意不要盲目购买和饲养不适合自已发展的所谓新品种,这样的猪种对饲养条件要求的比较高,不容易饲养成功,还是尽可能购买大众品种,在有了经济和技术实力后,再考虑引进那些特别的专门化的猪种,尽可能少走弯路,减少经济损失。
四.多处引种带来多种疫病,淘汰率高。
许多人都认为多猪场引种,种源多、血缘宽,有利于本场猪群生产性能的改善,但是每个猪场的病原谱差异较大,而且现在疾病多数都呈隐性感染,一旦不同猪场的猪混群后,某些疾病爆发的可能性很大。引种时,尽量从一家或少数种猪场引进种猪,引种的猪场越多,带来的疫病风险越大,为安全可靠,一些养猪场引进种猪时要进行实验室检测,要求场家提供免疫记录、免疫程序等,因为这样的工作技术性很强,一定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把关,少走弯路而保证引种。从确保猪群健康的角度出发,引进的种猪必须进行一段时间(30-40天)的隔离饲养,一方面观察其健康状况,适时进行免疫接种,同时适应当地的饲养条件,容易获得成功。
五.对品种的概念不清楚
不少养猪户对猪品种的认识是糊涂的,错误地认为,只要是猪就一定是什么品种。其实养猪生产中大多数猪是杂种,不能叫品种。有的人竟把杂种误称为新品种。因为作为一个猪的品种,不仅是纯种,而且还须满足一些规定的条件。
当然,用作种猪的公猪或母猪,并不是非用纯种不可,即杂种公猪或母猪也可用作种猪。但杂种公猪或母猪杂交时,应合理搭配,决不能太随意,否则会影响经济效益。
六.只用杂交猪作种猪
有的农民只认为杂交猪是良种猪,个大、体壮,留作种猪一定很好。殊不知杂交猪遗传性能不稳定,作种猪用,后代会出现严重的性状分离,饲料报酬低,生长速度慢,抗病力减弱。
七.随便就留种猪
农村养猪,许多都是购买同村或临村的仔猪。由于这些仔猪都未经阉割,而许多养殖户很随便就自留母猪。而这种仔猪也很容易犯过分追求种猪体型、忽略品种等错误。特别是,配种的公猪,很可能就是他的父代或祖代,因此形成近亲繁殖而产仔数量少、仔猪生长速度慢、适应性差等弊端。
育肥猪
在农村,许多养殖户养育肥猪都是外购仔猪,仔猪成本也是商品猪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养猪生产者习惯购买体重小、质量差的仔猪来降低生产投入,但是因为商品仔猪的生产企业或养育户为了提高效益,往往会缩短母猪哺乳时间,特别是大的种猪场,固定为21日龄断奶。而此时,仔猪的抵抗力、免疫力非常低,而体重小、质量差、断奶更早的仔猪就更弱了。如果仔猪断奶重在10公斤以上,我们根本不需要昂贵的教槽和断奶料。加上体重小、质量差的仔猪,前期发育差,就会大大影响了以后的增长速度和饲料报酬,降低了生产整体收益。再者就是猪崽品质差。目前农村有半数以上仍为土杂猪,甚至一些养猪户采用同窝猪繁殖和亲子间繁殖。这些猪品质差、生长慢、耗料多、瘦肉率也很低。因此:养猪能不赚钱少甚至不赚钱吗?
购买育肥仔猪的技巧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仔细观察仔猪外观皮毛光亮顺滑的仔猪才是健康的上等品。千万不能购入皮毛粗乱肉色不好的仔猪,这种猪绝大部分是病猪。
二.有条件的养猪户最好亲自到养猪场购买仔猪,养猪场的仔猪都经过科学培育和严格防役,其仔猪健康肯长,饲喂成本低。尽量避免到市场上购买,因为经过长途运输的仔猪容易得多种应激性疾病,还有市场上各地各种仔猪集中,人流量大很容易传染各种疾病,一旦买入被染上顽固性传染病的病猪,会给养殖户带来十分巨大的损失,甚至传染病毒会继续危害养殖户今后购人的健康仔猪;一些不法商贩为牟暴利不择手段给仔猪灌食,造成仔猪得恶性肠胃病,难以治愈。
三.最好购买空腹仔猪。我国的小型养猪户特别是南方养猪户长期以来形成了饱腹购买的错误习惯,认为亲眼看见仔猪吃得饱才放心买入的是健康猪,却不知食喂过饱后捕捉、称量、运输、上新圈,等等都会给仔猪造成强大的刺激,或多或少的都会造成仔猪肠胃损伤,应激性疾病,影响仔猪生长,增加饲养成本。实验表明,一头空腹30-35公斤的仔猪一顿可吃入近4公斤食料(含水分),饱腹买入后仔猪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机能开始正常生长,并且后续生长受到影响,料肉比下降使养猪成本提高15%,有的甚至造成严重胃肠疾病,严重腹泻,停止生长直到康复。空腹买入的仔猪仅需一天半的时间就能恢复生长机能,可比饱腹购买的仔猪平均提前半月出栏。
四.买入35公斤左右的仔猪进行育肥最赚钱。实践证明35公斤左右仔猪刚好进入猪一生中的最快生长期,饲料转化率高,饲养周期短,且抗病能力强不易生病。
五.有条件时最好选择一窝仔猪中的“头子”,实践证明“头子”比“中号”和“小号”的综合效益都高。老百姓总结的一条谚语很精彩:头子最赚钱,小号全亏完。头子虽然买入成本高一些,但是饲养成本却比中号和小号低得多。现在许多养猪户已经改变了以前挑小号买的观念,而是喜欢买“头子”。
六.购买或培育三元杂交猪仔猪。所谓三元杂交猪是指用第三品种的公猪与二元杂交所选留的一代杂交母猪交配,得到的二代杂种猪。(如:杜洛克公猪为父本,长白公猪和大白母猪杂交选留的杂交母猪为母本进行交配,得到的杜长大二代杂种猪就是三元猪)。而二元杂交是指外种公猪与外种母猪或外种公猪与本地母猪的交配,得到的一代杂种猪。


43.种苗误区二
断奶是非常强的的应激阶段:母亲没了,日粮换了(奶变成干料了),圈舍环境变了,还常常伴有混群以及面临新的疾病挑战。
那么,仔猪究竟在多少日龄断奶?有人说要21日龄断奶。有人说应该15—18日,事实上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在生产实践中,奶水好的母猪带大的仔猪在60日龄前的药费投入至少可节约30-50%左右,死亡率可有效降低50%左右,每公斤仔猪生长饲料成本也可以降低20%左右。而用母猪奶水饲喂的仔猪生长速度最快、基因表达最完全、副作用最小、成本最低。如果仔猪断奶重在10公斤以上,我们也不需要昂贵的教槽和断奶料了。同时也会有时间减小断奶应激。所以利用相对廉价的哺乳母猪饲料转换成天然、优质母猪奶水喂养仔猪,也更科学。然而,断奶过晚不利于母猪恢复,影响母猪产仔窝数。因此必须科学断奶、科学喂饲。而仔猪断奶不科学,还表现在:工具的不科学。如果使用“仔猪断奶喂料器”(我发明的)“仔猪断奶应激料”,不仅可以减轻仔猪断奶应激,而且完全不必使用昂贵的教槽和断奶料了。也会增加哺乳期母猪营养。
44.种苗误区三
去势具有促进生长,减少打斗及改善猪肉品质的作用。小公猪30日龄、小母猪40日龄阉割,分别比传统的60日龄阉割增重15%,可缩短育肥期20天.节省饲料20%。因此,不能及时去势,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哺乳仔公猪去势
一.去势应在7~l0日龄进行为宜 去势日龄过早,睾丸小且易碎,不易操作。去势过晚,不但出血多,伤口不易愈合而且表现疼痛症状,应激反应剧烈,影响仔猪的正常采食和生长。生产中不少人在仔猪20日龄后去势,此时仔猪通过初乳获得的母源抗体已经下降,而自身的免疫机制尚未健全,处于免疫低谷,若此时阉割去势,病原容易通过伤口感染,引发疫病。而7~10日龄时,仔猪处于母源抗体的保护之中,此时去势,易操作,应激反应相对小,出血量少,不易感染疫病。
二.疫病流行期或有疫情危胁时,不宜去势 仔猪去势本身是一种强烈的应激,使仔猪的免疫力受影响,周围病原易通过伤口侵入机体,引起疫病的发生、流行,因此,在疫病流行期或有疫情威胁时不宜去势。
三.防疫去势不能同日进行 在阉割的同日,若对其进行预防注射,往往会产生很强的应激反应,使仔猪应激加大,诱发仔猪发病,防疫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有可能导致防疫失败,所以免疫和去势,两者避免冲突。
四.不在阴雨天去势 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繁殖,若在阴雨天去势,细菌极易通过刀口侵入机体,导致伤口感染发炎,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疫病。
五.弱小仔猪暂缓去势 弱小仔猪及病患仔猪,由于本身抗病力、抗应激性差,应暂缓去势,不但有利于弱小仔猪和病患仔猪快速恢复体能,而且可以避免因去势应激加上自身体况差而诱发疫病或致死。
六.注意严格消毒 在去势的前1天,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少病原微生物与刀口的接触机会。去势时先用碘伏消毒入刀部位皮肤,防止刀口部位病原的侵入,术后刀口部位撒上呋喃西林粉,以防止感染发炎。
七.应选择纵行上下切割  碘酒消毒术部皮肤后,在靠近阴囊底部,纵向(上下)划开l~2厘米的切口,睾丸即可顺利挤出。此处切口小、位置低,外界异物及粪便不易侵入刀口而引起感染。
八.注意止血及术后的观察  在睾丸挤出时,用手指捻搓精索和血管,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待操作完毕后,应仔细检查有无隐性腹股沟疝所致的肠管脱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去势阉割  三、去势防疫同步搞。不少养猪户为图省事,在给猪去势时一并进行防疫注射,造成去势伤口难以愈合,防疫效果也降低。如果改在去势后10-15天再进行防疫,效果更佳。
母猪去势
做商品猪的母仔猪,去势应在30日龄左右进行为宜。
45.用药误区一:用错药
就如青霉素的发明应用,确实拯救了人类无数的生命,但据统计,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 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而用错药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不利于疾病治疗,更有可能危及猪只生命
46.用药误区二 抗生素
误区一: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抗菌药物就能消炎,甚至为使疾病早日痊愈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药物。实际上抗生素不能直接消炎,而是通过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而起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猪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猪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猪的抵抗力下降。
误区二:抗生素可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用其预防猪流感病毒性感冒则有害无益。甚至用药不当,则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及猪的健康。
误区三:广谱的好于窄谱的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四:迷信新药和贵药
药品并不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普通商品,只要用之得当,几分钱的药物也可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五:使用种类越多越好
现在一般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提高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使用两种。
误区六:预防用量减半
预防投药和治疗投药不同的是:预防投药时机体尚未出现临床症状,这时体内可能无病原体或有病原体但还没有达到致病的数量;治疗投药时机体已出现了临床症状,说明机体的防御系统已控制不住病原体的快速增殖而致病。但预防和治疗对药物在血液中达到的有效杀(抑)菌浓度的要求是一样的。预防时“半量”投药属低浓度用药,在血液中达不到有效杀菌浓度,病原体易产生耐药性而使药物失去作用。
误区七: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用抗生素无效。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发烧是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不要急于退热。但高热时(41℃以上)应退热。
误区八: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猪体,而且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九:腹泻就用抗生素
有人认为,猪腹泻必然是胃肠道细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泻便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等。滥服的结果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副作用,如呕吐、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较为严重。像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确实是细菌感染,治疗时应当用抗菌药物。然而,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的肠蠕动加快、消化不良等便没有细菌感染存在。还有些腹泻,如秋冬季腹泻、流行性腹泻、霉菌性肠炎等都不属于细菌感染。
误区十:一旦有效就停药
病情较重时尚能给猪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就停药。要知道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就是说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不但治不好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误区十一:超量
猪的肠胃功能是保障猪机体各器官正常运作的动力源泉。为了使猪的遗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一定要保证猪只从出生到上市,肠道系统的健康完整。猪只有在健康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最大的生长潜能。(肠黏膜免疫系统是保证仔猪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而抗生素对腹泻和其他疾病有防治作用,但也可以破坏肠道有益菌,损伤消化道功能,对生长速度有阻碍作用,易产生药物性便秘;动物使用抗生素过程中,会使动物机体产生更多的过氧化物,如“自由基”,加剧动物机体组织与器官的损害,使动物非主动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因此容易爆发疫病。而有些外资制药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洋品牌”优势,联合国内一些良心被猪吃了的“汉奸”,恶炒“概念”、“忽悠”养猪人。所以抗生素安全药量或加量,有可能超量。
而我们养猪,喂中药不喂抗生素。这不仅省钱,也更有利于猪只生长。
47.用药误区三
微量元素、添加剂在生产实践中,如何使用好维生素是较为令人头疼的事。一般营养性添加剂是根据饲养标准来确定的。饲养标准所列的维生素需要量应是最低需要量,是养殖动物处于中立温度区,健康良好条件下从饲料中获得的量。但在生产中,出于环境条件、饲料加工工艺、饲料储存时间、饲料组成、生产水平及饲养对象健康情况变化较大,所以根据生产经验,其饲料中的添加量要比饲养标准中建议的需要量高。  
日粮中维生素的推荐量一般均大于饲养标准中的需要量。生产维生素产品的公司所提出的推荐量均大于科学工作者或品种公司的推荐量,一般应科学工作者或品种公司的推荐量。饲料中按维生素生产厂家推荐的添加维生素量可能对饲养动物健康与体内储存有一定好处,但在经济效益上不一定达到理想结果,维生素的合理添加会大大促进饲养动物的健康生长发育,生产者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大量的试验结果和生产饲喂效果,每千克饲料中最低维生素含量建议考虑以下因素:
一.一般植物性饲料中不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即使经包囊技术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也容易失活,所以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推荐量比需要量应大几倍到十几倍。维生素K、维生素E推荐量比“饲养标准”应高3倍~5倍。
二.维生素B2与维生素B5添加量应高于饲养标准的需要量,提高1.5倍~2倍。  
三.常用饲料中维生素B1、维生素B6含量丰富,为了降低成本,用量可比饲养标准需要量低一些。动物性饲料和豆饼饲料中含有较多胆碱,所以添加量应比饲养标准需要量低为宜;同时氯化胆碱呈碱性,与其他维生素添加剂一起配合时,影响其他维生素的效价,一般不予混合在内,应单独添加或在水中添加。  
四.生物素在饲料中含量丰富,可以比需要量降低一些;生物素价钱高,添加一定量时未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许多商用维生素中均不加生物素。  
五.其他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12、泛酸可按需要量添加,饲料中含量作为一个安全量看待。  
所以,微量元素、添加剂我们又可省下许多钱。,  
48.用药误区四
猪病之多,危害之大,让养猪人士谈病色变。而在猪日粮中添加少量的抗生素,可使猪的采食量提高7%-15%。可是一些人主张长期大剂量用药物控制,有不少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种方法已为人们接受。但大量用药不仅是增加成本,更主要的是长期大剂量用药后,一旦停药就可能引起疾病暴发。这也就出现了哺乳仔猪好养而保育猪难养,保育猪养好了却在生长育肥上出问题的反常现象。
一些养猪户迷信安乃近,认为安乃近是包治猪病的良药,不依病情对症治疗,一见猪食欲降低,身体发热,就立即注射安乃近,这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安乃近副作用较大,易引起猪的过敏休克,体温急剧下降,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突然死亡。所以,乱用药
49.用药误区五
现在药品市场很混乱,同一产品因生产厂家不同,价位相差很多,有的甚至上倍。我曾见过同一药店中土霉素原粉价格在四十元到八十元不等,使用不同价位的药品效果是不同的。这里说浪费是说用劣质药品会浪费治疗时间和我们对某一药品的信心。如果这样,我们会因为使用一次劣质药品而放弃一种很好的药物。如果老板进药时,片面追求低价,时间长了,会让兽医无药可用。
50.用药误区六
饲料加药和饮水加药已是流行的办法,但却没有一种能让所有猪场都接受的拌料方法。现在加药时,在料车上拌料的有,地面拌料的也有,加水搅拌后拌料的也有,没有一种能将饲料拌匀,眼看药品浪费在继续却无能为力,所以,加药搅拌不均匀的浪费,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有人曾总结过逐步稀释法,也提出过金字塔拌料法,但在实际上很少有人使用,因为他们嫌麻烦。
51.用药误区七
使用方法不当的浪费
这种情况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1)给已经拒绝采食的猪料中加药。(2)不溶于水的药物用饮水给药。(3)对已发病猪群用预防剂量。以上三种情况对治疗是没效果或效果很差的,药品浪费在所难免。所以在大群用药时应考虑到猪群的状况,对症用药。
52.用药误区八
许多养殖场在有疫情出现时,就以接种疫苗加药物治疗来医治。这种以防疫代替治疗的方法存在极大的误区。事实上,抗生素对弱菌疫苗有极大的杀伤性。而弱菌疫苗又抵消了抗生素的作用。
53.用药误区九
有人说,消毒剂气味越浓,消毒效果越好。消毒效果的好坏,主要和它的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
相反有些气味浓、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存在着消毒盲区,且气味浓、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对猪呼吸道、体表等有一定的伤害,反而易引起呼吸道病。
什么是理想中的消毒剂?其实很少有人知道的。
54.忽视疾病误区一
有人说:疥癣、猪虱、皮肤病会影响料肉比3~5%,现实中,长癞的猪不长也是事实(癞住了)。所以,忽视猪的皮肤病,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55.忽视疾病误区二
有人说,慢性呼吸器病 A.可疑(注1) 会影响料肉比1~5%?中度会影响料肉比10~20%?严重会影响料肉比20~30%。(注:1.慢性呼吸器病之严重程度以咳嗽指数判断:50头猪3分钟内咳2次以下为正常,2~5次为可疑,5~10次为中度,10次以上为严重。)
56.忽视疾病误区三
动物拉稀是身体排泻有毒物质、保护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但是,饲料或饲料配方常用高铜、高锌、高抗生素、血浆蛋白、肠绒膜蛋白等控制猪拉稀。高铜、高锌饲料配方,对促进生长、控制有害菌引起的下痢方面有独特效果。 但会加快饲料氧化酸败,同时造成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免疫力和绒毛的破坏也不可忽视,如损伤小肠绒毛、皮毛粗糙、消化率下降、免疫抑制、僵猪……
57.忽视疾病误区四
有人说,每头猪蛔虫卵数60000个影响料肉比10%,6000个影响料肉比5%,600个影响料肉比3%。然而面对猪价的巨大压力,对驱虫、灭蝇、灭鼠工作,这些问题更容易被养猪户忽视,如果寄生虫存在于猪的肠道内,不但会引起各种肠道疾病,还会造成营养不良,使猪的生长速度降低,甚至形成僵猪。而肉猪驱虫后食欲旺盛,长得快,日增重可提高20%~30%,节省饲料10%以上。苍蝇和老鼠也会给猪场带来许多疾病,从而影响猪的健康,进而降低经济效益。
58.忽视疾病误区五
便秘是一种症状并非是猪病,但不
及时处理便会诱发猪只病变。猪便秘时,由于粪球在直肠内蠕动缓慢,肠内血循环较差,粪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过度吸收,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发酵产热使直肠温度升高,进而造成猪只体温升高,有害微生素过量排出毒素,由于排便次数减少,体内毒素排出受阻。 由于毒素的靶向性,不同毒素靶向器官不同,诱发多种病变。便秘后肠道内停留着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微生物制造毒素),在非便秘情况下,毒素可以随粪便排出母猪体外。
但是便秘后,体内过多毒素侵入猪的神经系统、皮肤黏膜……
特别是使用泻药处理后,由于猪的品种、年龄和体重不一致,便秘情况也不一致,使用泻药结果也不一致。用多了的反应太强烈,用少了的效果不明显,剂量难把握,但使用过多泻药的猪只,会造成严重脱水。而所谓“好汉架不住三泡稀屎”忽视便秘
59.忽视疾病误区六
动物拉稀是身体排泻有毒物质、保护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人可能做到不拉稀吗?然而,传统的农村圈舍,一般都是前槽后铺式,或者前槽后窝式。而饲料养猪,就干脆用了无槽平地全铺式。这些猪舍的弊端在于:一是猪会踏粪又踏食,因此很容易出现肠道疾病,而产生弱猪。而弱猪是很容易染上疫病,进而成为活体传染源的。二是通常的农村猪舍多是半封闭,冬天扣(塑料)棚式。而这种塑料大棚很容易凝雾而滴水,潮湿生癞不说,滴到猪身上的水是要靠耗料蒸发的,而每到冬春及秋冬之交,白天棚里的温度犹如酷暑,夜晚又掉入冰窖,而昼夜温差一大,猪是很容易得感冒的(伤寒的一种),感冒就会发烧,发烧就会干燥,喝点脏水(喜喝脏水)就会拉稀。猪踏粪踏食全圈传染是很快的,加上扫圈带菌,整个猪场就会传染无余。而在规模一点的养猪场,治疗起来是很难的。就比如拉稀,一猪拉稀,有的猪被传染还在潜伏期。您治好一猪,而其他猪又开始拉稀。而再次传染,这两次拉稀的猪,就算治好,一个月之内是不长肉的。而每一次打针,(喂药只能预防,不能根治),圈舍里的猪就会受惊,而受惊的猪是不长肉的。被打针的猪更是不仅要三四天才能缓过来。生长速度更是放缓。所以,需要更好的润便方式,而不是拉稀。
60.专家误区
饲料专家也好,养猪专家也罢。他们都不养猪。也就是说,他们没有长期养猪的经历。而只是下来看看的经验,所以专家并不等于专业。就比如:养殖户死猪,专家知道什么病菌,却不管得病原因。因为专家不可能盯着一群好猪,并每天记录,他们如何得病。难怪有人说:中国官方研究机构做学问比较脱离实际,几篇论文只要变成铅字,就可以变成教授、副教授。(最近上海女科学家李爱珍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可在中国两院院士里面并没有她的名字)
而许多专家,总是站在学术角度思考问题,经常把复杂的过程变成简单总结,又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起来。因此叫人无法适从。
更有甚者,有的专家为了个人利益或者某一团体利益,刻意夸大事实真相;有的按着切身利益解决问题。
61.书本误区
书本上其实有许多误区。然而文字变成了铅字,俨然就成了专家。当然是害人不浅。
其实,还有许多误区,比如规模误区、饲料误区等等。就不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21 09:3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