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过一篇讨论品种的文章(猪场误区之一:品种),大家反响热烈。后来《饲料广角》胡总觉得文章不错,建议到饲料广角发表,然后我就觉得应该把中小猪场的主要误区罗列出来大家一起讨论。除了品种,计划讨论的有饲料、疾病防控、饲养管理和经营方面的问题。
中小猪场的问题和误区很多,为了便于深入讨论,我们每次只谈一个话题。谢谢配合。 饲料作为猪场养殖成本中占比最大的一块,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养猪是一个需要综合各环节的技术与管理才能够实现盈利的行业,单纯强调饲料成本,或者把饲料当成养猪成功的唯一要素来看都是错误的。
对于中小猪场,大都数缺少必要的技术,管理不到位,硬件差,理所当然地希望有一种饲料把他们全部的问题都解决了,他只管把饲料投入料槽就等着收银子。对饲料寄以了太多的期望,把那些原本是饲养管理或者兽医的职责和功能都假设到饲料上来了。
那我们目前遇到的中小猪场对饲料的认识与选择到底存在些什么样的误区,请大家参与讨论。
话题如:
蛋白质越高越好吗?
药物添加剂的问题;
饲料外观;
自配料的误区;
要低价格还是要性价比?
…
谢谢!
误区1、 饲料蛋白质含量
首先需要科普的是猪需要的不是蛋白质而是氨基酸。蛋白质经消化道消化后分解成小肽和氨基酸,再经小肠吸收,到体内再根据猪的需要来合成猪体蛋白质。一些厂家宣传高蛋白并以此作为卖点来吸引客户。一方面,过高的蛋白质加大了猪消化系统的负担,不但降低饲料营养的消化率和吸收比率,浪费饲料资源,排放的氮源还污染环境;另一方面饲料厂跟风做所谓的高蛋白饲料,在市场竞争和成本双重压力下不得不采用劣质蛋白原料,一些不法商人甚至非法添加来达到高蛋白(如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就是为了提高粗蛋白含量的恶性欺骗手段)。
饲料的蛋白质要易于消化吸收,氨基酸平衡,蛋白与能量的比例匹配,这样的饲料才是合理而有效的。消化吸收率低的蛋白质(如羽毛粉)再高对动物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相反可能还会有负面作用。
误区2、药物添加
饲料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猪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素而不是治病的灵丹妙药。一些中小猪场不注重疾病的防控,反倒想依赖饲料厂添加高剂量抗生素来帮他们控制猪病(特别是下痢)。猪有病就应该给服特定药物而不是在饲料中漫无目的地添加高剂量抗生素。这样一方面浪费了成本,把饲料当成兽药来用;另一方面猪长时间服用高剂量抗生素造成肝肾损伤,影响生长发育。
我们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一般开药都是2~4天的用量,为什么?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会越来越大。但我们的加药饲料确要陪伴猪儿一生,如果大剂量添加药物,无疑是在人为损伤猪的药物代谢系统,给猪的生长发育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我们不要说外行的媒体天天在找我们的麻烦,其实我们自己也应该反省了。中国作为全球对大的抗生素使用国,有必要探讨一种科学的、合理的药物使用模式了。本行业内的人个个都责无旁贷!
误区3,服务
饲料厂比猪场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专业人才,在技术上比猪场有优势,做一些服务来保证饲料的使用效果和降低养殖户的风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无论做什么,我觉得都应该有个边界需要把握。
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饲料厂把服务做成了给猪打针,有的业务员甚至要变成去帮手喂猪这样的劳动力了。这样的服务失去了技术的真正价值,可以说是一种不到位的服务。
我觉得真正的服务应该是以建议和信息为主,操作的事情由养殖户来完成到位的:
1、根据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消毒程序;
2、制定饲养管理规范并教会猪场实施;
3、提供市场信息;
4、其它提醒。
误区4,饲料感观--香精
一些小猪场在选择饲料的时候主要看的是气味和颜色,如果是新鲜谷物的香味(原味)我觉得是很好的,问题是目前在一些饲料厂的误导下大量添加香味剂来掩盖其饲料中的不良气味。
我一直反对给猪料加所谓的香精,为什么?
1、香精的一些挥发性香料的混合物,由于其随着时间而挥发的特性导致其香味岁时间变化,饲料的所谓香味其实是不稳定的;
2、香精的气味人闻起来都不舒服(刺鼻),我猜想比人敏感很多倍的猪的嗅觉应该更会感觉受刺激的;
3、一些人说的“奶香味”,我问过几个做香料的博士,你尝过猪奶的味道吗?他们都说没有。既然没有尝过,何来所谓的奶香味,可以说全凭猜测。
我们集团曾经找人尝过新鲜猪奶的味道,说是没有香味,有一点咸味而已。
3、氧化:香精的凭挥发把香气溢出,除了其气味随时间而改变外,氧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饲料陈旧后,添加的香精被氧化后散发出臭味,而猪场老板闻到的是新鲜的香精,和这时候的气味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误区5,感官--颜色
我所接触过的猪场老板,大都数都对饲料颜色很敏感。照理说你做的饲料猪爱吃,长得快,成本低就好了,饲料又不是什么观赏物,为什么还有花那么多心思去考虑颜色呢?
因为颜色问题,营养师在做配方的时候把很多性价比很高的原材料剔除了。比如在豆粕高价的时候,用5%的双底菜籽粕每吨可以节省100元成本而不会影响猪的生长和采食量。
一些饲料厂甚至添加着色剂来让饲料看起来更漂亮,浪费了成本。
对颜色的崇拜还让饲料厂在生产和配方修订时小心翼翼,失去了很多降低成本的机会。而这些成本,最后都被转嫁到猪场了。
误区6,自配料真的省钱吗?
我拜访过是自配料农场,其实他们的配方成本都是很高的。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一些预混料厂家为了“突出效果”,盲目将饲料档次提高;另一方面饲料原料的采购成本比饲料厂高很多;再加上他们计算的时候没有将损耗和加工费算进去,在玉米水分高的时候,损耗可以达到1%以上。
自配料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原材料质量无法控制,仅凭感官判断质量。像今年的小麦与麦麸的呕吐毒素污染,感官是无法判断的,给猪场造成巨大损失;
自配料对于用量不多而保质期有短的原材料(比如麦麸)无法保证新鲜,每次买一点点的话,采购和运输成本又高,买多的话又容易霉变或酸败(特别是广东海南这样的气候),最后往往是将就着用,猪场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霉菌对母猪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些猪场最后只好滥用霉菌毒素吸附剂)。
还有一些农场,资金不足而靠原材料经销商赊账,对其质量选择失去了主动权,所买的原材料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目前人工难请是养殖业遇到的一大挑战,自配料的劳动力需求也让不少猪场头痛不已,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工人要回家,老板就必须变成劳工,一个节下来灰头鼠脸,满身疲惫。你说这养猪到底是为什么呢?
误区7 ,膨化
由于膨化的标准缺失,很多饲料厂就以此作为卖点来忽悠农民。对于幼龄仔猪,原材料膨化后可以提升其消化率,但对于中大猪来说,膨化就过于浪费了。再说,因为没有标准,很多没有膨化的饲料也敢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原材料是膨化过的,最后把农民搞晕了。
刚才(13-02-20 12:00)看到一公司吹:原料经过200度以上的温度膨化,杀灭了能耐受200度的霉菌,感觉凉飕飕的!任何东西吹过了就会爆的呀。
膨化能够达到200度吗?特别是豆粕玉米的膨化?
什么霉菌耐受200度??
误区8、 泡水
一些猪场习惯泡水饲喂,那么泡水的快慢和泡水后的感官就成为他们判断饲料好坏的依据。
曾经有猪场老板对我说:“好的猪料,最好是20秒内全部泡开,太快了说明饲料营养不够,没有粘性;太慢说明饲料太紧,不好消化。”听后真实哭笑不得。
其实,饲料泡水的快慢除了配方的影响外,主要还受环模的压缩比、制粒速度、调质温度、饲料水分等因素影响,同样的原材料和配方做出来的料泡水时间可能差很远。
误区之9,盲目扩张,最后资金不能支持,靠赊销维系
一些养猪户在市场价格好的时候赚到一些钱,然后就盲目扩张到一个自己的资金远远无法支撑的局面。最后的结果只能够依靠赊销饲料来维持。这世界上本没有免费的午餐,你要赊账,人家的资金还是有成本的,风险需要用更多的收益来对冲,最要命的是你失去了对饲料的选择权。过度依赖赊销得到饲料,往往不一定是性价比好的。这样的饲料养出来的猪,成本方面已经先失优势了。
误区之10, 用小猪料喂中大猪
这个据说是某知名公司的发明,好像还获得了国家的什么大奖。
懂营养的人都知道,猪的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是不同的,对饲料的消耗也有差别。这就是我们要按日龄或者体重来划分饲养阶段的基础。
小猪料养大猪,对于饲料厂来说,可以有更多种药物添加剂的选择,剂量也可以高。这就可以让一些人利用“小猪料”这个名头来钻空子。
对于养殖户,大都数人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小猪料”要比中大猪料好,觉得用小猪料来饲喂中大猪是自己占了便宜。
如果所谓的小猪料加了过量药物,长期饲喂的副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