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被拿来说事的,莫过于“需求说”——随着“全民进补”的时代到来,中药养生热潮推动了补品、中药的需求大幅攀升,价格水涨船高。
民间广泛流传的“今冬进补,明年打虎”确有道理。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的进补已经变成了“瞎补”。“现在开方前也不号脉了,症状上明明写着‘高血压’,药店居然就敢给开高血压病人绝对禁忌的鹿茸!”而药店也许是出于仓储面积有限,也许是因为虫草 、鹿茸利润巨大,往往大量购入滋补药材,正常药材却变得紧缺起来。
然而在内行人眼中,进补对于价格的飙升而言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意思”。
“大量优质道地的中药材被做成提取物出口,当‘草’一样贱卖!这是导致国内中药资源短缺、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原国家药监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痛心疾首地说。“国家批了7156家药厂,很多厂都是投机成立的,根本没有自己的药品,就以原料出口养活自己。2007年我看到日本向我国进口青蒿颗粒3万多吨,拿去做添加剂。100吨药材,只能提取8%-10%的有效成分,这3万多吨,就需要30万吨药材!”
近年来,中药提取物出口占比大增,年出口额5.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比重的40%以上,从今年5月1日起,更是坐上了直升机。
4月30日是欧盟规定的植物药生产企业准入资格认证的最后一天,而我国药企没有一家在此时限内通过注册,全军覆没,这让出口中药提纯物,成为一种“最时髦”的选择。
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1年一季度,我国中药提取物出口额2.7亿美元,同比增加53.4%。以德国、西班牙、英国为主的欧盟国家进口我国植物提取物增幅接近或者超过100%。
“1988年的时候,我国中药种植一共1200万亩,其中耕地580多万亩,非耕地620万亩,足够中国人用药,为什么现在不够了呢?一个原因是庸医滥用药,更重要的是出口药物提取物仅提取一种有效成分,造成了我国大量优质药材被浪费!”骆诗文批评到。
更令人尴尬的是,国外大量从我国进口中药提取物,主要是用来开发植物药,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再被做成制剂高价返销到我国。出现了“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奇特怪象。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