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简介 茶人李斌,字子君,斋号柳依轩,取《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意焉。性好诗剑,颇慕琴棋,闲时,则以书,茶自娱。 自四岁发蒙而六岁学书,远追程朱,近承家学。及长,出入释老,兼涉百家,以旁证所学为乐。 道家尚无,佛家言空,儒家有隐逸焉,遂渐次步入茶道其事。自受长辈影响,八岁饮茶始,三十年矣。少不经事,以为茶饮不过可口,及长,或所学修齐日久故也,愈知其识见短浅,“品香啜味非饮也”,实未知茶为何物也。乃询长者,步寺观,游南蛮东夷之地,访制茶沏水之人,追前朝故技,寻名士遗风,而懵懂于所饮何物。 所幸者,因家学故也,世交张兄勇者,其家代为制茶,虽百年不断,历前清,民国,深得鲁茶真传。每有心得,即与张勇兄互为印证,知“三分茶,七分水”之说,不过水中捞月,“死在火,活在水”之论,不过缘木求鱼,或自欺欺人,或指鹿为马,实不知茶之为何也。 茶之为茶也有表里。茶之表,气也。或庙堂气,或书卷气,或隐逸气而已。茶之里,道也。不外乎《老子》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耳。道何法?“道法自然”。“自”者,自在,自满,自足也,天生万物,其根于此,空无妙有,其基乃是,所谓不在,不满,不足是也。此所谓“良知”之所本,万物之从发----以此立茶,则有妙境,是为茶道。 及至此,何存“敬寂”之辩,哪有“三家”之分?鲁茶自有明引自“吓杀人香”乃成一家,而与或青茶,或普洱,并江南“红”“黄”“白”“绿”,成北派,南派,岭南派三家抗礼之势,或源自于是焉----不过“道法自”耳。 乃挟三五好友,共营茶庄“慕渊坊”,开门延客,为品茗论道之所。有修礼之生,习武之人,不外乎制茶之世家,山大之教授,至此,三年矣。愈觉茶道“不粘尘”之味。然即“不粘尘”,何来其味?此其为茶也。 呜呼!茶道精深,非可尽言,亦非吾辈可究其竟。斌之所观,亦盲人摸象而已。右之所书,不知所云,惭愧惭愧!
茶庄简介 鲁茶自五代始。 时禅宗南北,北禅神秀,其弟子于济南灵岩寺修道,取警醒之用,而有茶焉。概红茶黑茶之属,北派茶道,即亦以此为始。后战乱频仍,其传乃断。 有明,道家亦因修行之用,引南茶北渐,广植于道观,此即绿茶,实为有宋之“吓杀人香”之类。后其势渐衰。孑余者,崂山绿也。 然有明灭元,其恢复中华之势也炽,其代用人也急,而山东士子读书也烈。明清之际,科考大兴,亦因其警醒之用,而或购茶于商贾,或复引南茶北植,历年不断----因水土故也,亦是“吓杀人香”之类,必曲型茶也。及至此,科考士子,不复科考之士,渐次好于此道,而文人饮茶之风起。 概名茶之所在,必有三:曰,有地利,其土多云雾是也。曰,制茶,有能工巧匠是也。曰,饮茶,当地学子名流,必耽于是,而与制茶之能工巧匠互为印证是也。 明清之际,鲁茶其三者渐足。遂与南派,岭南派分庭抗礼,号曰“北茶”。其产地也,海边多雾之地,而以日照为最,其饮茶人,历代士子也,而以秋柳诗社诸君为最。其制茶人,代有所传,非只一家,河西张氏于其中矣。至此,北派茶道历佛家之北禅,道家之全真,而根植于儒家,亦由红变绿,因附庸于科举故也,远追程朱而曰“正统”,北派茶道乃兴。 清末,科举废。 民国后,虽制茶之人犹在,而饮茶之事渐衰。齐鲁之地,茶道渐远,国初之时,只有花茶流于坊间,日以“大方”,“高末”为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复南茶北引,亦是曲型茶也。改革开放后,其风又起,日照绿兴于京,津,燕,鲁。 呜呼!明清士子之饮,可复兴于世乎?北茶之正统,可复于齐鲁乎?国学传统之审美,可普及于民众乎?三五学子,聚于华山之阳,济水之阴,古全真派之故地,访张氏之传人,兼以程朱陆王为根,恢复古法而手工制茶,可望茶道之真乎? 遂有秉承旧学之学子数人,家传制茶之技师一位,相校以明其意。其茶清幽高远,以飘渺为真味,以淡泊为主旨。其人以再现明清故味为己任,以图溯源,恢复北茶之正统为所求,以图正本,是为“慕渊坊”。 慕渊者,临渊慕鱼而偏不退而结网也,取道家之意焉。又陶渊明之渊也,取隐逸之味焉。或言,实陆九渊之渊也,以程朱陆王为机,诸子百家为用,大而化之,以求其体,是,实乃“慕渊”之本意也,是,实乃“慕渊坊”之本意也。 以为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