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霉菌毒素污染不仅造成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大幅度下降,同时会诱发动物传染病。而霉菌毒素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继而沿着食物链最终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危害。因此,防控霉菌毒素的第一步就是了解饲料和原料中主要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根据其污染水平及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在当前高养殖风险的现状下,借助于实验室检测手段分析霉菌毒素污染规律,从而规避养殖风险是最佳的判断方式。
今年上半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等小麦主产区赤霉病发生形势严峻,农业部紧急部署防控行动。此后多个省份区域内均有关于小麦赤霉病爆发的报道。小麦赤霉病不仅会导致小麦减产,亦会造成霉菌毒素尤其呕吐毒素的高污染风险。近期,不少养殖区域反馈饲料中用小麦大比例替代玉米后,便出现霉菌毒素含量过高的问题。
鉴于此,普爱集团品管部持续收集各地区夏季新小麦样品共计133份,研磨过后采用四分法进行次分样,经提取、净化,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进行AFB1(黄曲霉毒素B1)、ZON(玉米赤霉烯酮)、DON(呕吐毒素)、OTA(赭曲霉毒素A)、FUM(B1+B2) (烟曲霉毒素B1+B2)的检测,各霉菌毒素的检出限和阳性样品设定限分别为:1ppb和50ppb、50ppb和300ppb、200ppb和1000ppb、5ppb和100ppb、200ppb和1000ppb。通过分析抽检的133份小麦样品中呕吐毒素检测结果,验证了呕吐毒素在国内饲料研究与质量控制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整理近期霉菌毒素的检测数据,发现小麦和麸皮中出现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的规律与往年相同,风险水平较低。对于二者来说,由于其产生原因主要与仓储条件有关,随着阳性检出率的下降,也反映出饲料企业在原料选购与贮存过程中对小麦质量监控的重视程度。而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多在田间产生,所以规避小麦原料这几种霉菌毒素主要应该从小麦产地及其生长收获期气候情况多做考虑。而我们在配料过程中所使用的麸皮水分含量高、储存时间长、源自赤霉病爆发区,此时则更加需要注意呕吐毒素及烟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
当汇总今年上半年小麦、麦麸、次粉等检测数据时不难发现,本季此类原料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霉菌毒素基本上只有一种即呕吐毒素,间杂少量烟曲霉毒素。与玉米中普遍的玉米赤霉烯酮污染不同,小麦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风险暂无需考虑。见表1。
从本次小麦抽检区域来说,大致呈现由南向北呕吐毒素成逐步递减趋势。其中华南部分地区如四川、湖北送检小麦样品呈现高阳性率及高污染水平的规律,安徽、河南次之,以河北、沈阳污染水平相对较轻,但在评估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以及对畜禽的危害程度时,呕吐毒素时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数据见表2。
表2. 2012年夏季新小麦呕吐毒素主要污染区域情况(单位,ppb)
来源:普爱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