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就要做“中国最大猪倌”,然而,五年过去了,新希望麾下的千喜鹤,年屠宰量还不到300万头。至今未能扭亏。而同样是四川的,同样是做
饲料的刘汉元,水产饲料做的是风生水起,销量第一。可轮到猪料板块,一年不过几十万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那些资本大鳄难以实现其农牧帝国的梦想呢?
究其原因,是源于中国生猪生产认识上的十大误区。
一、规模化误区
说规模化是误区,许多人不以为然。因为:
一直以来,饲料企业、
养猪企业、屠宰企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都在崇尚规模化养猪,而有些人恨不能把散户统统灭了。由此,似乎疫病就没有了、饲料就好卖了、猪价就稳定了、猪肉就安全了。然而,事实上并非此。而且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呢?
首先说疫病,现如今的养殖环境,历史原因留下来的种种疫病我们不仅没能有效消除,相反,流行却越来越广,而且越来越难控制、越来越复杂了。
历史原因不用我说。而当前国内猪病越来越复杂的原因之一在于,只要有钱,谁都可以从外国引种,然而随着国外良种猪的不断引进,猪病也随之传入国内,以至“万国猪病荟萃中国”。而规模猪场,基本都是洋猪种(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简称杜长大)一统天下。中国的养猪业成了万国种猪的汇展台,更是集万国猪病之大成者。
特别是我国检验目录里以前没有蓝耳、伪狂犬等疫病检验项目,导致这些在国外流行多年、我国原本没有的疫病被大量带入我国。而这都是大规模养猪惹的祸。
而动辄几万头、十几万头的的大型猪场,大疫面前毫无抵挡之力(忙不过来),而把疫病归咎于散户,是很不公平的。特别是,大规模养猪,猪只自身潜伏的疫菌,在不负责任的饲养员的“照料”下,稍微疏于管理就会形成交叉感染以及疫病暴发(弱猪得不到及时照料,免疫力低下)。
其次说规模。那么,万头以上出栏和一千头出栏猪场哪个更有竟争力呢?
万头以上猪场
优势:采购成本低点,部分可拿到政府各种补贴。
劣势:病情大增,药费不少,料肉比较高点,有工资负担,和杂费支出,管理难点。
一千头出栏猪场
优势与劣势与万头猪场正好相反,经营方式可家庭养殖。
分析:
1.在同样管理水平情况下,一千头出栏猪场更有成本优势、更有竟争力。
2.高药费和高料肉比,使万头以上猪场产出成本更高。
猪价已高位运行2年,现规模猪场大多产能大增,加上新建的,如果猪价3年低谷运行,个人认为首先应淘汰大猪场,特别是资金短缺的。
然而,目前养殖业是:养殖的,不懂技术,些微懂点技术的,不养殖。究其原因,养殖需要懂基建、设备、防疫、饲料、管理、繁殖、甚至兽医等等。凭哪一样,都可以赚养殖的钱,而且没有风险。而规模养殖,表面看分工合作,应该没有问题。然而,死不死猪等,兽医、防疫说了不算。养得好不好,饲料说了不算。管理好不好(结果),饲养员说了不算。所以需要雇人的大规模养猪(超过1000头/年),养殖成本要比个人(500-1000头/年)高100元/头。而个人中等规模,不过需要一种模式(可复制的安全养殖模式),就如成套设备的工艺流程(多工种合作)一样,进行总体设计而形成的方案(优化组合、优中选优。它可以是一本书、一套方案。可是,可但是,但可是,有哪本书,敢说:按我的方法,保证赚钱?有哪一个饲料厂,设想提供“安全养殖方案”)
第三说猪肉安全。中国要想有100%安全的“大品牌猪肉”,必须“经营大规模、生产小规模”(这是最佳经营模式)。因为“经营大规模”(几千万头“统一”、严格、规范化饲养管理)就能形成品牌(相反几十万头猪相对于6亿头的市场而言也就是九牛一毛),而“生产小规模”,则是由于农户为单位成本最低(没有管理费)。然而,许多投资农业之企业巨亏(如艾格菲),就是因为投几十亿元搞大规模生猪生产(“大”规模生产,成本最高),而放之市场却是九牛一毛,规模又太小(量太少)。所以,我们都知道“艾格菲养猪”,却不知“艾格菲猪肉”。而终端猪肉没有做成品牌,几万头、几十万头规模饲养也就与散户没了区别(不仅没有定价权,还要受制于屠宰企业)。然而他却不同于散户的成本(土地租用、设备折旧、环保投入、经营管理、人工费用等成本太高),因此亏损是必然的。
而全国每年生猪出栏量是六亿头,企业耗尽财力自己养的那点猪,不过是九牛一毛,上升到食品安全来谈,也太没有头脑了。更不要说稳定猪价、多卖饲料(自用才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