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时--发酵工艺控制要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3 08: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孤城老师辛苦了,搞到这么晚,休息下吧,支持您!!!

点评

谢谢,今晚休息,明天继续了。  发表于 2012-12-3 09:4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08: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21: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分享,收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23: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坐下,先整理着,待会儿发上。----把上一讲讲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0: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1.1.3.2过程控制(工段间配合)与无菌的关系
首先,设备是无菌且正压的,在消毒,接种过程中,消毒是无菌的前提,相对染菌率(占总染菌率的百分数),大概40%左右。接种造成染菌,大概接近0%----如果一个车间因为接种造成染菌,那它的菌种室干脆解散了算了。由于消毒问题将在下面一节深入展开,在此看一下其他60%左右的染菌构成----这一部分染菌,除了种子带菌(相对染菌率越占不到10%),绝大部分是因为岗位间配合造成(其实包括种子带菌,也是由于配合造成----菌种室有用发酵液选育或优化种子的工作,以及被发酵过程工程师要求进行调整的义务。这部分和外界接触,是造成染菌的原因----完全从沙土管,冻干管,孢子等休眠状态,封闭扩大,培养的闭合状态,是不会造成染菌的。原因是因为种子带菌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致命的,所以菌种室的无菌级别是远远高于车间的,而菌种人员的无菌意识,也远远高于其他岗位。还是那个道理,如果菌种室封闭运作时都能染菌,那你就只好解散它了。),下面通过相对染菌率表格,讲一下各个岗位配合与染菌的关系。
消毒段      40%(消毒不彻底或为追求高产使用不规范手段,或概率问题)
接种段      0%
菌种带菌  10%(菌种复壮或工艺调整)
看罐段      30%(补料,取样,跑冒滴漏,泡沫顶罐)
无菌室      10%(取无菌样)
其他未知    10%
(以上是某大公司对各车间历次染菌分析统计结果,相信具有一定普遍性。)
做一下解释:
首先,车间总染菌率是很低的,大概3%左右(高于5%就严重不正常了----重复上文里的,毕竟,设备是按照为了不染菌而设计的,而不是按照要染菌来设计的),由于概率上讲,染菌总是不可完全避免的,所以,消毒段占到总责任的40%也是不高的。消毒和看罐是直接面对发酵罐的,而所有染菌问题都是在罐上体现的,那么看罐段引起染菌的几率和消毒对等也就不奇怪了。那么,为什么看罐段会略少于消毒呢,原因在于,按照经验上讲,会划定一个时间段,比如,长周期发酵,46小时前染菌,就是消毒的责任,46小时后,就是其他责任----主要是看罐----其实这个分法是武断的,但是,他也说明一件事,就是看罐承担责任的时候,菌体已经长得很高了,由于群体代谢的积累效应(“群体代谢积累效应”,这个以后还要讲到)对杂菌的抗逆性就很高了,构成了一部分染菌在统计上“沉默”----这是内在原因。
消毒染菌是必然的---只要有染菌率,就和消毒多少有点关系,因为消毒就是干这个活的----消毒段染菌,原因往往是独立的,就是消毒工段的事,这个下一节讲。现在看一看其他环节。
看罐段造成染菌,是另一大原因,如果加上因为菌体量大而抗逆性强,沉默掉的染菌率,我认为由看罐造成的染菌会大得多,肯定要大过消毒段。分析原因,从统计上看,基本由于取样造成染菌几率也不大,而跑冒滴漏造成染菌和泡沫顶罐染菌就比较多,补料过程染菌是最大原因。
在整个染菌分析中,取样是看罐和无菌室共同操作,严重跑冒滴漏和泡沫顶罐是大事故,是必须避免的,而补料过程,实际上是消毒工段和看罐工段共同完成的----可以看到,除了严重的操作失误和生产事故,染菌发生原因是在工段间结合部的。
(实际上,广义的说,整个设备系统,就是不停的,连续的由消毒工段消毒,然后交给看罐工段的----整个设备就是由结合部构成,整个工艺过程就是一个工段间配合过程。)
无菌室取样造成染菌远远低于10%,而无菌室不独立操作,无菌室接触设备,是与看罐段结合进行的。
菌种带菌----我们已经知道,常规封闭培养不造成菌种带菌----即便发生菌种室内染菌,一般概率在2%之下,而且也会被菌种室常规处理给内部消化,不会造成发酵染菌,那么,菌种带菌是怎么发生的呢?
前文说到,发酵过程是连续菌种,发酵过程和后处理的核心,则,发酵过程工程师有权力,同时,也是义务,要求菌种室更改培养工艺(具体原因设计到前文提到的DNA纯与蛋白纯关系,还有群体代谢积累效应----在下一讲后半部分讲述),并会建议菌种室把偶然高产罐批发酵液选育以后的生产种,这就打破了菌种室的封闭培养过程。
同理,染菌隐患还是在结合部发生。
综上所述,除了消毒操作外,所有染菌隐患都在工段结合部发生,所以,要治理染菌问题,必须,也只有两个解决方法:
1,        人员专业化----发酵人员一定要有行业特有的配合能力,对这个配合能力的高要求,是化工和机械制造所不可想象的,而里面的配合技巧,尤其是默契部分,其他非语言交流部分,更是要从严格培训和长时间积累而来的。
2,        要有一个或一组,一队,一群----随便吧,反正得有,最少一个----具有相当高度和全局组织能力的内行的发酵过程工程师统管全局,并且,要有相当的权威,才能使全厂顺畅运作。
这不仅仅是处理染菌问题的方法,也几乎是解决一切发酵生产问题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0: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1.1.3.3消毒和消毒工与无菌的关系(实战消毒原理和技巧)
每个消毒工培训时,都会面临一个经验公式,这个公式大致表明,不同温度下,多长时间,面对纯水溶性培养基,芽孢杆菌死亡率是多少----最后,会推出一个有用 的结论----在121℃下,25分钟,消毒成功率为99.9%。加5分钟余量,就成了1公斤消毒半小时的来历。
但实际上,这个公式和结论都是错误的。
这个公式的前提是错的,原理是错的,结论也是错的----按照这个公式进行消毒工作,是消毒失败的原因。
你们想想,染菌率低的消毒工,哪一个是按照这一套来干的呢?为了防止过分消毒而严重破坏培养基,很多公司的消毒工奖金,不仅仅和染菌率挂钩,还和总校价挂钩,那么,你们见没见过十几分钟118℃消毒不染菌的消毒工?而同时,他的同事却再用121℃半小时却走不出染菌的阴影呢?
原因有二,首先,生产用培养基不是纯水溶的,它包含有大量固形物----它不能近似成纯水溶状态。其次,设备内传热方式,与给出公式假设无关---实际上它用对流,而不是传导。
下面,还是用层层剥洋葱的方法,先给“消毒”正名----什么是消毒,再解释消毒的作用,然后讲工业化消毒的真正原理,最后讲实用技巧(会引入另外两个概念,管道和容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9: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归根结底,什么叫消毒呢?
我们先看一下《微生物学》----不管是哪个版本,其实都一样----对消毒(及灭菌)的定义。
消毒:使用化学和物理手段,杀灭或去除微生物营养体的过程。一般的,只杀灭可代谢微生物,而不作用于休眠体,如芽孢或孢子。
灭菌:使用化学或物理手段,杀灭一切微生物个体,以得到无菌状态的过程----严格意义上讲,灭菌过程就是针对孢子和芽孢等休眠体的,所以程度比消毒深的多。一般的讲,灭菌常用手段是高压蒸汽,其他如化学消毒剂,辐射,干热法都被怀疑不可靠。
如果翻看《生理学》或其他医学文献,得到的对消毒和灭菌的定义----尤其是消毒的定义,基本差不多。
还有呢?没了。那么,有没有感觉不仅仅这儿定义的“消毒”和生产上格格不入,而且,就是把这个“灭菌”和生产上的消毒比,也有点八竿子捅不着的感觉呢?
医学上的消毒,只要杀灭营养体,就可以大致完成诸如普通手术,器械安全,环境安全等目的了,原因是人类及其他高等动物,往往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免疫系统,所以消毒的强度是很低的。但是,微生物没有组织分化,没有免疫体系,所以,要完成一般的理科的微生物实验,就要求强度比“消毒”大的多的预处理----就是“灭菌”。以上关于消毒和灭菌的定义,分别是医学和微生物学给出的,而医学和微生物学,同样属于理科的范畴,它们拥有类似或相同的价值观,在理科人员握有发言权的情况下,给出这样的定义就不足为奇。
但是,发酵不属于理科,发酵属于工科----实际上,发酵不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发酵是化工,系统工程应用微生物学手段实现工业目的的过程,是标准的工科----跨行业的工科。我常说,工科和理科的区别,大致相当于理科和文科的区别----如果非把工科划归理科,那么,工科就是理科中的理科----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就是这么个关系。
工科人员,手里握着两样东西,一样是董事会的资本(你说是全社会的社会资源也行),另一个,就是车间工人的生命----用理科思想来理解发酵的预处理,来理解消毒,肯定是格格不入,缘木求鱼的。
这就是理科给出的灭菌公式实际上,虽然被很多发酵工程书籍所引用,但却没有任何意义的原因。
那么,怎么给出一个工科的定义呢?或者,发酵工程中,消毒工,消毒工段,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你一个公司,每个车间,给十几个消毒工发工资,发奖金,发制服,配备工具,消耗耗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定义出了什么是“消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15: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不了解发酵行业,但看到这么详尽的资料,还是感谢孤城先生的辛苦。
先收藏起来,再请教专业人士

点评

呵呵,谢谢了。  发表于 2012-12-6 1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1: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消毒:(工业意义)使用活蒸汽为手段,以蒸汽冷凝放热为原理,利用对流传热,对空设备或培养基进行预处理的过程。与处理的目的,为满足工业级灭菌,使原料充分变性以可以使微生物开始利用,并把每个批次开始前的生化状态----也就是发酵起点,尽可能归零。这,就是我,给消毒做的定义----从这个定义看,消毒,或工业级的消毒的目的,是满足工业生产,则其强度,比理科定义的灭菌,要大得多,比消毒,更是大得多。
里面有4个关键点,现在依次展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1: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1,        原理是活蒸汽冷凝放热,而理科的灭菌只强调温度和时间---其实,由于生产培养基含有固形物,实际上温度和时间灭菌是不够的, 这是第一个不可相信灭菌公式的原因。另一个不能相信灭菌公式的原因是,在实际操作中,显示温度是积分温度,在长宽高三维立体微分上,每个点的温度未必为显示温度。由于所有设备都是大小不同的容器,即便真正的管道,由于半径不能近似为0,所以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部分可以看做管道,这种微分点温度低于显示值的现象,就更为常见----即便没有明显误操作时,还是会出现的。
(什么是“容器”和“管道”呢?在消毒上讲,只要容积不能等效为0的设备部分,不管它是管道还是阀门,还是容器还是其他设备部分,都看做容器,只要容积可以等效为0的设备部分,也不管是啥,它就是管道,管道消毒的难点是没有容积可以压缩,往往形成低温----显示温度----假压,容器的难点是有容积可以压缩,结果进汽有可能在充分搅拌前已经和液体混合,结果形成非对流传热的高温假压。
这样的实例,提两个。
管道消毒假压,比如比较小的容器,如消过滤器时,冷凝水充盈,顶住进汽,压力很大却温度很低,不管怎么加大进汽和排汽,总是不能解决----尤其是管道实际半径太小时,就特别明显。“消毒”完毕,过滤器里全是冷凝水。
实例的处理方式是,利用关联最近的容器做冷凝罐,反消过滤器,把冷凝水留在容器里----这不是创新,应该是每个合格消毒工必有的思路和素质----他们应该对消毒有深刻理解,并对设备及管道走向了如指掌。
大罐进风管道,直径较粗,如果进汽太小,管道内培养基是被罐体内物料烫熟----进汽全部在管道内冷凝,不能在管道内形成有效对流,更不能穿过管道后在罐内形成有效湍流,则此时消毒不彻底,染菌几率接近100%,但具体却看不出操作问题。这时如果消毒工没有理解,他自己也找不到原因----消毒工一般喜欢小进汽小排汽,原因是这样产生泡沫几率小。
实例处理方法是协调各液面下阀门进汽量,并适当加大进汽和排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7 11:3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