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时--发酵工艺控制要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7 23: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孤城老师新年快乐!:hua: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09: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讲,预备课----发酵液性质
   目录如下:

2研发部分
2.1研发的核心是发酵过程工程
   备注:安排2-3课时,因为是技术核心,重中之重;故最多可增至每次5-6课时。每遍重复,逐次加深。
   
   第六讲,预备课----发酵液性质
   第七讲,曲线的构成(第一部分)
   
2.1.1曲线构成
2.1.1.1在曲线构成上看工程需要精度还是准度

      第八讲,曲线构成(第二部分)

2.1.1.2同一过程条件重复对曲线索取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09: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讲,发酵液的性质
  下面进入研发部分。
  在这一部分的核心,是发酵液的性质所决定的和影响的检测值,进而由检测值构成的数据和曲线被影响。
  其中,检测值中有很多曲线,更有大量信息是“隐性”存在的。比如说,产量(或产物浓度,简称效价)是显性数据,其曲线是随时间上升的,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假定总产量潜能是固定值(其实一般也是固定值),则产物潜能(残留产能)是准隐性的。我们用假定或预估最大潜能减去效价,绘制总残留效价潜能曲线,曲线就是下降的,和糖氮磷的浓度曲线与补料曲线保持一致----随时间下降。
  这样通过对一个准隐性数据的显性化,使显性化曲线容易与其它曲线产生关系就更容易一些。
  另一个显性化例子是所有数据的误差随时间变化,误差增大不可以在单一曲线上表现,但是误差变化会体现在多条曲线共同分析上----曲线相关性会变弱。这样,粘度就在数据上体现了---这也是一种显性化。
  不过这个显性化和潜能显性化是不同的,潜能是一个存在但不确定的,或,甚至于是“半存在”的,被描述才存在的量。就像“美”----美,有美得程度,美不美,有多美,可以比,但是,你就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美度”,甚至美是什么,它的所谓物质基础在哪儿,都是不确定的,是一个被描述了才有的“半存在”。而粘度,是确定的,被隐藏在数据中的真实的存在,所以,在显性化中,是存有三种不同的被显性化的目标的,或,三种可以显性化的隐性数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09: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1,纯隐性数据----它可以被传统哲学观点看做是并不存在但却在实实在在起作用的,如安全度描述
  2,半隐形数据---他可以被传统哲学观点描述也可以不描述,如效价潜力曲线
  3,显性被隐化数据----如粘度在曲线关系上的体现
  之所以可以进行隐性数据的显性化,关键依据是有两个。
  第一,由于复杂的存在,而且,复杂系的性质就是“结构”,则结构构成后,必然有可以描述 的隐性度量,二这个隐性化可度量的量,实际上,由于“所有一切都是最大母体系的子体系”,而任意子体系外延是不确定的,唯一确定外延就是最大母体系,所以,隐性度量显性化时,只要相关,则可度量的量,是允许“任意”选取的----当然,这个任意,一点也不任意----必须保证方便。
  第二,最大母体系是保有万象具足圆满的,结构守恒的----在隐形和显性全部考虑的情况下,而所有子体系,都具有对最大母体系的模拟性(依据全息性原则),那么,子体系欠缺的部分(比如。恶其实就是欠缺,是善不完全的部分,但是,恶也通过恶念来传播自己----其实,恶虽然是欠缺,但是恶成为恶念,这个恶念的实质,它的“念”的实质,还是善的----谭壮飞解释“存天理灭人欲”时讲,人欲就是天理,也也即此意),也会表现为生长发育等对最大母体系的模拟,则,就可以把这个欠缺量化出来,供工程人员分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0: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下面,我们看一下发酵液的物理化学构成。
  谈到发酵液,我们会遇到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发酵液是非牛顿流体”,为什么这么说,这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发酵液是可压缩的,而且它由四相(或六相)以及各相之间的膜系统混合而成,包含有固相(培养基固形物),液相,(溶液),气相(进风产生的气泡),胶体(菌体,气溶胶,液溶胶三种)以及各相之间的膜系统。另外,这几相又是均匀混合,不可分割的。所以,细菌实际上是在这个环境中生长的。当我们取样时,样本一般是不溶于水,而在水面漂浮的。
  随着发酵进行,发酵液的粘度一般增加。
  发酵液个组分含量和环境是实时变化的。
  以上就是发酵液的性质和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0: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事实上发酵过程工程师是不能面对发酵液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曲线不是直接来自发酵液及其样本---发酵液是4相或6相的,样本也是,但是,数据时不能直接在样本获得的,样本在变成数据前,先要经过样本处理的。处理过程一般是离心,过滤,去除掉固相,气相以及气溶胶,菌体,然后把6相的离心分离后溶液进行检测。
  那么,发酵过程工程师就必须有觉悟,让自己知道自己面对的并不是真正的发酵液,而仅仅是数据---这个数据时侧面的,片面的,即便在不考虑粘度和预处理对误差的影响,也不考虑检测技法对误差的影响,也应该知道,发酵过程工程师所面对的,不是真实值,而是假值。
  也即,所有数据的实质都是假的。必须有这个觉悟,这个警觉,才能不被数据上的表面现象所误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1: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就是发酵液特点,而过程工程不能直接面对发酵液,它面对的是数据,是样本,那么,影响处理后样本的原因有哪些呢?先看一下样本怎么得到的。
  取样,离心,过滤,得到溶液,这个溶液就是样本。但是,溶液的来源,不仅仅是发酵液中的液相,而是包含有在固形物,气溶胶,液溶胶,菌体表面离心下的液体,以及气液膜破坏后的成分,那么,在样本溶液中所包含的的,影响检测值的因素主要就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1: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1,发酵液液相溶液中的粘度和影响监测值的有机物。
  2,气溶胶中已经对代谢无效的残余底物浓度。
  3,附着在具体表面,与细胞膜产生关联的可溶有机物---这一部分不应该被放到分析中去的,因为已经看做是菌体一部分,但是它却在离心过程中被甩进/回溶液了。
  4,同理,固形物表面附着物。
  5,死菌体被甩出的可溶内容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5方面,在分析中一般被放在函数的矫正项里面,简单点说,用经验方程的最简单方式例举,就是
  f(x)=Ag(x)+B
  中的AB两项。而构成AB两项的一部分的这5个因素,每一个都不可能通过经验方程或数学计算得到。只能用经验和感觉,设立校正项,而把这些干扰因素归为黑箱之中。
  这就是在发酵液性质影响下的数据构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1: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在下面曲线的构成中,就理所当然的引出数据处理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参数的选择,主要是方便快捷(对准度和精度的取舍)和隐性数据显性化技巧。另一个是参数分析技巧---其实汗是一回事,在两个方面侧重,或,在两个方面展开讲就是了。
  此讲至此,下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7 23:1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