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时--发酵工艺控制要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0 10: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这一步,前面所有的铺垫,都串起来了,十分精彩。

看来做学问,要有足够的耐性,只有耐着性子看到现在,才会豁然贯通。:loveliness:

点评

贤兄过奖了,计划今晚继续。  发表于 2013-1-21 09:2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3: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下面进入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先从染菌问题开始吧。

第五讲

1.2.2发酵过程控制最外在表现是染菌率
1.2.3在系统观点上看染菌控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3: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1.2.2发酵过程控制最外在表现是染菌率
这点其实在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这个课程安排,实际上是和某公司现存问题展开时制定的,所以,在绕了一圈后,还是回到染菌问题。其实,就前面所说,在整个发酵过程工程中,远远比染菌问题更加深刻或难度更大的问题是比比皆是的。如下。
在设备方面:
1,        设备在工段间的衔接问题
2,        设备与工艺(或,与人员)衔接问题
3,        不同工段间类似或相同设备的维修差异
4,        设备设计余量与动力匹配
按理说,设备问题是典型的“机械”问题了,但是,由于发酵设备是发酵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酵的一部分,则,根据全息性原则(或其推论,不可分原则)证实,实际上,在复杂系中分不出任何简单的部分。其设备问题也就变成了发酵过程问题。也就不那么“机械”,而变得复杂,或“模糊”了起来。
也即,处理发酵设备问题,也需要从全局入手,不然,肯定会造成大范围的全局问题。则,设备问题变成了一个在极度机械的范围内的柔软问题。虽然相比过程工程,设备相关问题(包括化工设计,此处即发酵设备设计)要相对“简单”,但实际上,也不可能仅仅依赖简单,依赖计算就解决现场问题的----不仅仅现场问题,设计问题,也不可能由计算单纯得出答案的。
这是发酵设备与机械制造,化工合成不同的地方。
这些问题一旦和发酵过程纠缠在一起,就变成了发酵过程工程问题,解决方式和其他问题一样复杂(或更复杂)----特别是相对于过程工程的前提条件,无菌来讲,就复杂的多了。
一句话,设备中包含复杂问题。一旦问题不可以在设备出问题的那部分局部解决,则问题必须从全局入手解决(即,“一切不可以在局部解决的局部问题都是更大范围内的全局问题”)。
工艺控制方面:
1,        代谢通路宏观调控问题
2,        曲线分析问题
3,        副产物(包括中间代谢产物)反馈抑制解除
4,        发酵液理化性质调控
这一部分,是整个发酵工程的核心部分。所谓无菌问题,只是实现工艺控制的一个最微不足道的前提。
微生物的代谢(细胞,亚细胞水平代谢),往往具有复杂的网状通路,节点众多,而且,调控过程不明。当产物是次级代谢产物时尤其如此,原因是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没有独立的代谢网通路,而是沿用初级代谢网通路的一部分或全部。则通过曲线分析,来实现生理水平的控制,借以一层一层深入,影响亚细胞水平代谢通路,缓解有蛋白控制的和无蛋白控制的反馈抑制,以实现高产。这个过程是整个发酵过程工程最柔软的部分,却最机械,最“坚硬”的表现在产物上,表现在效价上,表现在成本上。
而且,处于对成本的考虑,平衡提取成本,则需要往下游输出具有比较好的理化特征的,便于操作的发酵液。如,流动性好,粘度低,副产物少等等,则发酵过程要平衡的,不仅仅是动力与效价这么简单。
整个菌种---发酵---提取过程,是一个有机过程。整个控制过程的关键,是发酵,整个过程的控制,只能由发酵过程工程人员平衡和控制。则,这一部分包括了发酵工程和化工工程的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3: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菌种方面:
1,        菌龄整齐问题
2,        蛋白纯(或代谢纯)的实现,或,与发酵过程工程的衔接问题
3,        菌龄大小的控制问题
菌种部分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
本来,菌种面对的也是微生物的细胞,也是复杂系,本身菌种保藏,复壮,选育等常规问题就已经很复杂了(当然,所幸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一旦与发酵过程工程衔接,与这个更加复杂,跨了更多行业的工程衔接,甚至成为发酵过程工程的一部分时,菌种段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加繁复起来。
同时,由于工业本身(出于成本的考虑,以效率为中心,则)对整齐划一的要求,对精确描述和控制的内在归向,还使得菌种段工作尽可能脱离传统理科思路(菌种室工作性质是工科,但内容是理科的),而与工科看齐。
另外,发酵过程工程会在全局,包括菌种,发酵,提取等,对菌种段进行“协调”(出于行业组织习惯,菌种室名义上独立于发酵过程,但由于总工,技术员,技术厂长或大车间的技术副主任一定是出身自发酵过程工程段的,则菌种室的直接,间接领导,只要是与技术有关的,全都是发酵过程工程段的,则这个“协调”,实际上就是管理),这又使其工作复杂程度加深的同时,充满理科思路与工科思路的矛盾。
那在这样的前提下,菌种室的工作一点也不“单纯”,菌种室面临问题,除了选育,复壮等传统问题,其他都比普通车间染菌问题复杂。
而且由于专业性原因,菌种室问题,其他任何岗位是插不上手的----并且组织原则或行业组织习惯也不允许其他工段插手----以后会讲到,其实100%的保密是错误的,则不允许其他岗位人员涉足菌种室,并不是,或,只有很小的原因是,安全问题造成。更主要原因是管理方便(维持责任可追溯性)和避免染菌问题(这是时时要防,永抓不放的)扩散。
相形之下,单纯染菌问题,倒还真简单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00: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方面:
1,        人员间互相配合或工段衔接问题
2,        管理落实或落纸(表格制度)
3,        追溯后处理问题
4,        培训制度和人员去向
发酵工程配员,是围绕过程工程展开的。而人员问题从来就不是简单问题。
由于发酵工程的复杂性实质(面对客体,细胞的复杂系特性与工业生产的机械性实现两者的弥合),人员控制即要求严格依附于发酵过程。
从工业过程的角度来看,人员是发酵过程的附庸。管理问题,也是发酵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了----这里,严格区别于行政管理,区别于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于机械制造中生产线的管理----除了规模诉求,其与福特公司造汽车简直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尤其是人员培训与去向----在培训前,根本不知道人员适合的岗位(一般是看不出来的),而一旦发现人员对岗位不合适,必须有其他岗位可以立即容纳退下来的人员。一般是把所有人员当做发酵过程人员逐步培训(长达2-4年),然后适合的留,不适合的,就去做提取,搞化工。或者,分配到设备与动力上,搞机械和电力。或者,还有一部分人员会进入非技术管理岗位。这个淘汰率,高达90%以上----当然,即便所谓被淘汰,对个人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毕竟,不搞发酵也有前途,而发酵过程,也实在是太难了-----很多不搞发酵的同学,通过搞提取进入化工行业,最后都不错----原因是发酵液的流体性质远远复杂于一般溶媒,搞过发酵液提取和合成(如半合抗)的,对溶媒(或溶液)性质的理解与敏感,就远远高于单纯出身自化工行业的人员了。这一点也适合机械和设计----发酵行业一般不用纯化工部门设计方案,原因是纯化工思路对复杂的尊重不够,造成对余量等理解差异。
所谓可追溯,与培训制度和管理表格化一样,是使合适人员牢牢依附于发酵过程的办法。
管理问题更“虚”,更“软”,更不可量化和考究,所以也更难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00: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上可知,所谓染菌问题,只不过是过程控制的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就这一部分,也只能看做过程控制的前提或保障。那它为什么反而会受到重视呢?
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        正是因为它是过程工程的保障,一旦染菌成为问题,就证明了问题已经严重到不可收拾了。
第二,        更重要的原因,这个问题相对于其他问题更“显性”,更机械,也就容易让人注意到。
以上原因,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不再重复,大伙儿知道这是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就行,下面,我讲一下染菌问题的处理。

点评

课间休息。  发表于 2013-1-22 00: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01: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2.3在系统观点上看染菌控制
现在回到染菌问题。
一般的染菌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偶然性染菌,一般概率不会高于3%。可以控制在1%之内。一类是大面积染菌,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比如,持续一个星期以上开不了车。更甚的情况甚至2个多月无法生产的,也有发生----甚至是发生在成熟的车间。
如果是第一类情况,则通过局部排查即可解决问题。排查过程如下:
1,        先不要怀疑设备问题。在看罐阶段查起,排除看罐工段问题。
2,        排查消毒工段(这里容易隐藏阀门问题,阀门问题属于消毒环节,不归于设备)。
3,        排查全车间跑冒滴漏现象。
4,        排查染菌罐相关设备,如果真开始怀疑设备,则排查排除补料管道后,从空气过滤器开始。
5,        追溯表格,阅读表格档案,追讨隐患及错误但未造成损失部分责任并处罚。
6,        如果损失严重,不管是不是消毒工段问题,更换消毒工段长。必要的话,更换技术员。
在以上排查过程中,基本原则有两个,第一,把责任最少的人员和环节先排查掉,则最有可能出问题处不可推脱。第二,所有人员必须各负其责,把人员控制在其应有责任上,并做到,哪怕仅仅是替罪羊,也要做到,出了问题必须有人负责。
但是,遇到第二种情况时,就不是这么简单处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02: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有它自身的规律,有时候看起来是冤枉了好人,但是做成了事情。----这就是人性,呵呵。

点评

现场人员必须见到“所有问题如果不疏忽就不会失控”这个假设----当然,在复杂系中,这个假设只有很有限的正确成分。  发表于 2013-1-22 02: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02: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生大面积染菌,必然是长时间停车整顿-----依据复杂系累加原则,一旦发生大面积染菌肯定持续时间很长,依据全息性原则,肯定不是局部可以解决的局部问题。实际上,发生二类染菌的原因,就是处理一类染菌时的可排查机构就没有建立好,所以,不可能按照处理一类染菌的方法来处理染菌问题。
发生二类染菌时,车间现状往往如此,罗列现象如下:
1,        车间工人产业化程度不高,甚至整体从业时间不长或互相配合时间不长。
2,        车间管理太松,具体表现为大量操作没有落纸,管理的表格化程度不高。
3,        消毒工与技术员关系松散,消毒工是典型的发酵过程工程人员的意识不强,技术员和消毒工都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
4,        消毒工技术僵硬,不理解消毒原理。
5,        车间其他环节衔接处松散。
6,        不明原因(较成熟车间)多。
以上问题,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般来讲某一问题存在,则其他各个问题一定存在,而处理和解决其中一个问题,需要同时处理其他问题才能得到。
从上可知,所谓消毒工对消毒技术的问题,只占不到1/5甚至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头疼医头是不管用的----虽然处理起来有先后,但所有问题必须同时或统一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02: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要慢慢解决此类问题,从哪儿下手都是对的,但是,如果要快速解决大面积染菌造成开不了车的问题以减少成本压力,则要找到关键点,找到动全身的“一发”之所在。
在出了大面积染菌问题后,一般是进行整车间培训的,在这个时候,适当进行人员调整,是最快的方法。人员调整前,必须做到取信于全体车间成员,不然没有效果。具体措施从培训内容开始。
一般这时候的培训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管理方面,二是消毒技巧,并侧重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管理方面以后还要细讲,消毒原理和技巧已经讲过,如管道和容器,对流和传导,活蒸汽等,就是其关键点。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由于此时以批评为主,就可以以最少的动荡和变故把人员换掉。
换人的目的是,通过更换更合适的关键人物使全体车间成员更加紧密的与工艺结合,或,通过使全体车间成员“误以为”已经更换了关键人物而使车间工人更紧密的与工艺结合----结合的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理解工艺,一个是违责必究。
更换人员方案有三个:
1,        换掉车间副主任,总工,技术员中的部分或全部。
2,        通过调离,调入,重编等手段,换掉车间基层干部和工人的部分或全部。
3,        通过强化训练,把人员重新编排,或重新定岗,或,重新强调岗位职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8 21:5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