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0665|回复: 286

正在进行时--发酵工艺控制要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7 19: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发目录,明日开讲。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2论坛币 +120 贡献值 +50 收起 理由
nonddy + 20 很给力!
lzm_001 + 100 + 5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9: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酵工程应用课程安排

总项

备注:
1.分三遍讲述,每一遍都将进行完全相同的课程设置,第一遍针对性较强,第二遍以系统化全局为主;第三遍以补充加深为主;以后不限时维护。
2.在第一遍开课前,请给与主讲者入驻现场----车间和研发中心一个星期左右时间,以使第一遍时课程即具有针对性。
3.建立作业和受训人员与主讲者双向提问制度。
4.共计约15-20课时。
5.原则上车间与研发分开授课,但是,由于发酵工程是系统工程,欢迎任何培训人员混听或全程听课。

1车间部分

1.1发酵工程的核心--发酵过程
      备注:每遍都安排2-3课时,第一遍以1.1.3,即染菌部分为主,前面为略;第二遍以前面部分为主。
1.1.1与菌种和后提取的配合过程
1.1.2与监测过程的关系
1.1.2.1在线函数
1.1.2.2离线函数
1.1.2.3函数与代谢过程关系
1.1.3染菌问题是综合问题
1.1.3.1设备正压与接种和无菌的关系
1.1.3.2过程控制(工段间配合)与无菌的关系
1.1.3.3消毒和消毒工与无菌的关系(实战消毒原理和技巧)
1.2发酵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备注:每遍看反馈安排1-2课时。
1.2.1系统工程的特点
1.2.2发酵过程控制最外在表现是染菌率
1.2.3在系统观点上看染菌控制

2研发部分

2.1研发的核心是发酵过程工程
备注:安排2-3课时,因为是技术核心,重中之重;故最多可增至每次5-6课时。每遍重复,逐次加深。
2.1.1曲线构成
2.1.1.1在曲线构成上看工程需要精度还是准度
2.1.1.2同一过程条件重复对曲线索取的意义
2.2外围部分技术控制
备注:安排2-3课时,每遍重复,逐次加深,增加广度,使培训者逐步建立安全概念。并使研发领导层建立全局概念。
2.2.1安全问题
2.2.1.1泄密问题与研发实施度
(泄密曲线,泄密对研发过程的促进与制约;适度控制)
2.2.1.2保密与泄密对研发的促进
(透明化一切可以透明的技术,是保密与促进研发过程的关键----透明度越高,保密越好,对研发越有促进;而适度泄密对研发也有“帮助”。)
(透明,指,透明了,就看不到,但却在时时刻刻起作用----例子,空气。)
2.2.1.3透明化的技巧与可透明的技术选项
2.2.2生产的成本预核算与研发的关系
2.2.2.1全成本核算(发酵过程风险成本的存在与核算)与毛利率
2.2.2.2研发过程对毛利的关注(明确化发酵过程风险成本)
2.2.2.3研发风险均摊技巧与开发成本核算

3管理部分

3.1 常规管理
备注:1课时。
3.1.1管理就事不就人----变日常管理为表格管理
3.1.2表格制度
3.1.3表格管理的人性化
3.2研发制度
备注:1-2课时。       
3.2.1研发中心赏罚问题
(原则是只要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严重泄密则不开除,不一打到底。)
3.2.2研发部门和生产一线的人员对流制度
(含论证与实例)

4实例部分

4.1研发技术实例
备注:1-2课时,建议使用本公司数据----如出于保密考虑,可选用以往失败经验现场分析,则效果更佳。       
4.2研发管理实例
备注:1课时。       

5综述讨论

备注:1课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7 20: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抢个沙发坐等开讲,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7 21: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渴望已久的课程---我们人类用我们的心力,驱动微生物世界,为我们造福。这门学问,是人类的福音:hu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8 10: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好好学习下发酵工程这门课,感谢李斌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22: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回家,坐定,现在去准备第一讲,弄完了,就发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8 23: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快完了么?

点评

第一讲,正在备课,一半了。  发表于 2012-11-28 23: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0: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赫娜兰孤城 于 2012-11-29 00:26 编辑

本来,发在前面的目录,是准备在某大公司的一个讲稿,准备是20课时。
当问到费用时,我说:
“我在王博士的会议上,接受了3000元每课时(原则上,一课时45分钟),原因是没有任何深度和技术理念,既然都是同行,也就不允许我泛泛而谈,必须讲点真材实料,我就不可能收3000了,要么不讲,要讲,我也会没有任何隐瞒----这样吧,我给个优惠,10000元每课时。”
结果对方觉得贵了,于是就不讲。
我想,连大公司都觉得贵,那么,其他就更不用说了,我又不想独占行业的成绩,发酵行业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就把这技艺,留给发酵行业吧----索性,不收费了,免费讲吧。
寻找一个可以开讲的地方,王兄(王统石博士)代表诸位网友接纳了我,我想,既然网友们不嫌弃,我就把自己到现在为止的半生所学,暴露给大家吧----不怕丢人了,算是对朋友们的汇报。
欢迎批评----谢谢!

第一讲  发酵过程综述
发酵工程的核心--发酵过程

点评

以下开讲。  发表于 2012-11-29 03: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0: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发酵工程的核心--发酵过程
每当我们谈到发酵工程,我们都会遇到这样一句话,说,发酵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句话倒是人人在讲,但是,却不是人人会讲的。那么,什么是系统工程呢,系统工程的特点是什么呢,这些,将在实际用到这个概念时,也即下一个阶段,再做进一步讲解,在此,以车间培训为主,就车间内眼睛能看到的部分,做一个简述,然后再分别具体讲解,最后,再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观点,把车间的各个硬环节(设备,建筑,环境卫生),和软环节(人员,管理,工艺管理的物化---表格化),及半软硬环节(工艺,工艺通知单,工艺控制过程---包括菌种)完全穿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点评

硬环节、软环节、关软硬环节。这个描述感觉不是很舒服。环节是串起来的,有顺序。、硬件、软件、人员之间并无前后这样的关系。  发表于 2013-1-25 14: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0: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观念,就是,“一切不可以在某体系局部就地解决的局部问题,一定是包含有这个体系的更大体系内的全局内才可以解决的全局问题。”简单点说,就是一切不可以在局部解决的局部问题,都是更大范围内的全局问题。这个思路,是应用系统观点看待发酵工程时最需要警觉的一点,它将伴随一个发酵过程工程师工作的全部过程之中----它不停的在证实着两点:
1,一切试图在局部解决不容易解决的局部问题的尝试,都是愚蠢的。
(如,长时间历史遗留问题,两工段或同工段甚至是同一过程不同阶段,更甚至是同一阶段中的衔接问题,貌似可以局部解决但由于偶然因素而使解决概率降低的问题,人员与设备磨合问题,人员与工艺磨合问题,发酵过程表格管理中的错时问题,发酵过程风险成本或,毛利率的问题,等等,都是貌似局部但实际上是超出了现有全局的问题,要解决它们,必须建立更大的“全局”,也即,建立更大的体系,在系统内,协同解决。)
2,没有全面的建立起对复合体系----体系套体系(大体系套N个小体系,小体系套N个子体系--- ---而且,所谓最大体系上,是不封顶的,也就是说,实际上,虽然有最大体系的客观存在,但是,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任何工程人员又不可能“客观,准确”的划定它----发酵工程上,实际分析问题时用得到的最大体系,是心里明明白白存在,时时刻刻在用,却又不可准确描述的。这与工程的量化思想貌似矛盾,实际上又极度依赖量化思想的。)的全面深入认识以前,想要解决全局问题的技术尝试,必然是徒劳的。
由于这两点的存在,发酵工程的核心----过程工程(也即发酵过程工程),就变得同时存在于极度量化和极度不可量化因素共存的状态了----考察一个发酵工程核心人员---发酵过程工程师的水平,就考察他对问题的量化程度,同时,也就是他的不可量化的程度。

点评

后道的问题源于前道,小体系的问题产生于大体系,这在生物工艺中很常见。 一切不可以在某体系局部就地解决的局部问题,一定是包含有这个体系的更大体系内的全局内才可以解决的全局问题。  发表于 2013-1-25 14:55
这个观点太精辟了,不仅专业而且哲学!适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啊!学习晚了,弟子膜拜!  发表于 2012-12-26 21:53
好个“脱身事外”!  发表于 2012-11-29 12:39
我懂了,要全局的视野,就要有全局的高度,这个高度,难啊。 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很多高手都很幽默,因为拔高之后,他们脱身事外了。  发表于 2012-11-29 1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23 19:4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