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齐鲁牧业报》 近年,各种原料价格上涨已经成为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传统的优质原料品质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参与原料品质控制的人员学会更准确地把握原料的内在特征。 农业部武汉饲料监察所杨海鹏研究员指出,一些采购员和配方师在选择大宗原料时,过分看重蛋白、能量等数据指标。事实上,不少原料的数据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可利用率。如肉骨粉,原料厂家仅仅提供粗蛋白、灰分等指标,而肉骨粉中各类氨基酸的组成却更能反映其实际品质。不少原料厂家在制作肉骨粉时所添加的动物蹄角等成分太多,这类肉骨粉虽然粗蛋白指标很高,但可消化和利用率却很低。 对其他的一些蛋白类原料,在不少采购者眼中,蛋白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其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标准。然而在杨海鹏看来,这种衡量的方法过于片面。他设计出一种为原料评分的方法来评判质量:根据不同的原料,将其产地来源、表现状态、成熟程度、储存状态、新鲜程度等因素划成不同分值的比例,选购原料时可选择综合评分优秀的原料。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有很多原料采购者忽视了其中的不少指标。比如豆粕,大豆的来源就很重要,美豆和我国东北大豆是最优秀的,巴西大豆蛋白含量虽高,品质却相对差些,但不少配方师喜欢后者,这并不是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