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绿王微 于 2012-8-7 11:40 编辑
动物应激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卢庆萍 张宏福 摘要:虽然对动物应激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对于应激的概念及其应用却一直存在误区,致使人们对应激研究的结果不能进行准确解释。本文对应激的概念、应激的一般反应及应激的机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在应激研究中容易导致偏差的一些原因,希望能引起对有关应激理论的认真思考。 关键词:应激,理论基础 应激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但传统的应激概念及应激理论往往会对人们在该领域的研究产生误导。本文总结了有关应激研究的一些基础理论及最新进展,提出了一些在应激研究中应予重视的注意事项。 1 应激的概念 1.1经典的应激(Stress)概念 1936年Hns Selye第一次提出应激(Stress)一词,此后,这个词便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Hans Selye(1956,1973)将应激描述为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是机体正在经历的一些阶段:第一阶段是机体对应激原的反应:警觉或动员。如果应激继续,机体进入第二阶段:抵抗或适应。如果稳态没有恢复,则机体进入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衰竭,表现为器官和组织受损,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与应激有关的疾病出现,最终有可能死亡。他把以上应激发展的整个过程及最终结果称作全身适应性综合症(General adapatation syndrome,GAS)。另一个对应激学说发展有极大影响的人是Walter B.Cannon。Cannon以研究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系统而闻名,他发展了稳态的概念,并诠释了紧急状况下的战斗——逃跑反应(Fight-Flight)(1939)。 1.2应激(AIIostasis)和应激负荷(AIIostatic load) 尽管“应激”这个词在生物学领域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在此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但应激从它开始使用时起就对人们的认识产生了误导。因为“应激”并没有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义,人们往往凭直觉对应激进行判定。事实上,应激反应并不总会危及机体的健康和福利,相反,有很多应激反应属于“良性应激”,对机体有积极的作用,但这些积极的作用往往被忽略。传统的应激概念不能用来判别“良性应激”和“恶性应激”,而这种判别对应激研究很关键,正是这种混淆限制了应激的正确应用也限制了人们对试验结果的决定性解(Kortea等,2005)。随着对应激研究的深入,科技工作者对应激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回头重新审视应激的概念。 “Allostasis”最早由Sterling于1988年提出来,其内容在随后的几年得到发展和完善,并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尤其在神经内分泌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展后的“应激”主要内容是:机体通过变化积极维持稳态的适应过程,即从原先的平衡状态达到新平衡状态的过程,机体的这种适应过程就叫做应激(Allostasis),国内也有人把它译做“稳态应变”。与Allostasis对应的另一术语是应激负荷(Allostatic load)。参与应激调控的物质被称作应激调节因子(Mediators of allostasis),如肾上腺激素、神经递质或细胞因子等。在应激(Allostasis)过程中这些调节因子释放过多或不能被有效调动就会对机体造成伤害,造成的伤害被称作应激负荷,可以理解为损耗和损伤的积累(McEwen,1998)。Kortea(2005)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应激和应激负荷:就像消防队员用水救火,这是一个理想的灭火方法,但如果用水过量或水不够用,就会造成危害。 从对应激新的解释我们可以明确应激对机体的积极意义,机体在其生命过程中,总是在不断经受着应激,从一个稳态向另一个稳态转变,这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过程。 当然,在畜牧业研究中更加关注的是应激带来的危害,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对动物的生产和动物的福利有重要的意义。 2 应激反应的模式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对应激的一般生物学反应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在遭遇到应激原后,首先由中枢神经系统识别刺激,然后组织发起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进行防御:包括行为反应、植物性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反应。 首先是行为上的反应。有些应激会通过动物自身行为的调节而消失,例如,当体内温度升高时,动物会找荫凉的地方躲避。动物的行为反应是最经济的躲避应激的反应,但当动物的行动受到限制时,行为反应就失去其作用,这种情况在现代化规模养殖条件下尤为明显,这也是我们较为关注集约化养殖中的应激问题的一个原因。 应激反应的第二道防线就是植物性神经系统。应激时植物性神经系统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系统、外分泌腺及肾上腺髓质,使动物的心率、血压、胃肠道活动等发生改变。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只特异性地作用于以上几种功能系统,且作用时间较短,所以在讨论长期应激时往往被忽略。另外,用植物性神经来衡量应激反应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以上这2个原因导致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应激研究中的局限性。 另一类重要的应激反应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相反,神经内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激素对机体的影响是长期、广泛的。应激时机体神经内分泌变化主要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HPA)反应为主。神经内分泌系统是应激改变机体生物学功能的关键。 传统的观点认为应激时动物免疫系统的变化主要受HPA轴的调节,HPA轴活化使免疫力受到抑制,导致发病率增加。Dunn(1988)发现,应激时中枢神经系统可以直接调节免疫系统的变化,而且免疫系统本身也是应激的一个主要防御系统。所以对于机体免疫力的测定应该是评价应激的有效手段。由于免疫系统本身的复杂性,而且在应激反应中与其他应激敏感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不明确,所以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要继续深人。 以上提到的反应是应激的一般反应,按照Selye的经典理论,不同应激原都可同时引发这些反应,它们是机体对应激的普遍性反应。Selye(1973)认为,应激反应的大小由应激原的强度决定,而与应激原其他方面的特性无关,即不同的应激原在机体组织中引起的生化反应是相同的。这种观点在后来的研究中不断遭到质疑。目前普遍认同的是Mason(1975)的观点:并不存在对所有应激原都适用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不是所有的应激原都以同样的方式作用。也就是说,以上提到的4种应激防御反应并非同时对同一应激做出反应,不同应激原往往诱发不同的应激反应。 动物在受到刺激时也会出现特异性反应,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动物做出的产热量低、体表血管扩张、热性喘息等反应。在以往的研究中,受传统应激反应观点的影响一般只考虑动物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应激反应过程中,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反应的调节过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可以同时发生且相互影响。 对应激反应监测尚存在很多难题。首先是应激的生物学反应确定,然后是应激敏感指标的确定,在这2点都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应激研究中所使用的动物品种不同,测定的指标不同,应激模型设定也不同,所以很难对应激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今后在我们以应激监测为目的的研究中,首先应根据特定的应激原确定相应的生物学反应,然后对不同反应及不同反应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监测。 3 应激反应的机理 应激引起普遍的关注是因为它对动物福利和动物生产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是注重对动物造成伤害的恶性应激,所以在下文中如不做特殊说明,所提到的应激就指对机体造成伤害的应激。 应激反应的后果是机体的生物学功能受到损伤,如生长繁殖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当动物遭遇某种应激时,如果体内的储备无法满足应激反应的需要,机体就会调用本来应该用于其他生物功能的储备,当这些物质被大量调用后,其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受到损伤(Moberg,2000)。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应激反应引起机体生物学功能发生改变的机理。 3.1应激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神经内分泌系统是指包括下丘脑、垂体及其外周系统在内的激素信号系统。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反应以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系统、HPA轴反应为主,其他参与应激反应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还有生长激素(GH)轴、促乳激素(PRL)轴、促性腺激素(LH/FSH)轴及促甲状腺激素(TSH)轴。 3.1.1 HPA轴 应激状态下HPA轴激活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为大家所公认。在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中,皮质醇是最主要的糖皮质激素,而在啮齿类动物和禽类中皮质酮则是最主要的糖皮质激素。Harris(1984)证实了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依赖于下丘脑和垂体间的联系,下丘脑分泌的一些因子能促进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Saffran等(1995)将这种能调控ACTH分泌的激素命名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后来被称作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3.1.1.1 CRH CRH是下丘脑分泌的主要的ACTH调控因子,在应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促进ACTH释放的活性(Rivier,1986)。近几年,随着生物技术在应激研究中的应用,使我们对应激反应中CRH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Sarah等(2001)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建立了CRH过度分泌及CRH受体缺失的小鼠模型。CRH过度分泌的小鼠处在一种HPA轴慢性活化的状态中,与正常小鼠相比,基础ACTH水平提高了3倍,糖皮质激素水平增加了10倍,表现出慢性应激的生理及行为特征。虽然HPA轴具有反馈调节机制,但CRH的连续产生还是使ACTH的分泌增加。CRH过度分泌的小鼠不能停止应激反应,时间长了就表现出病理变化。 CRH通过2个受体R1和R2发挥作用。R1缺失的小鼠ACTH水平正常,说明体内其他激素可能会补偿CRH的作用而维持ACTH的基础释放[目前已知的这样的激素有后叶加压素(VP)、催产素、儿茶酚胺等(Plotsky,1985)]。尽管有正常的ACTH水平,但CRH-R1缺乏的小鼠表现出肾上腺萎缩及糖皮质激素明显缺乏。这表明CRH可以直接作用于肾上腺,对肾上腺的发育及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直接的影响。事实上,在此之前已经有报道表明CRH能进入肾上腺组织内部而产生影响(Minamino等,1988)。在应激的时候,CRH—R1缺乏的小鼠ACTH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都没有明显的升高。这说明,CRH受体(CRH—R1)对应激应答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应激反应启动中ACTH及糖皮质激素的升高是必要的。 CRH—R2受体缺失的小鼠表现出长时间的皮质酮反应,延长了应激的恢复。表明CRH—R2受体途径对于应激反应的正常恢复是必需的,同时也说明,CRH-R2受体可能提供了另一个与糖皮质激素负反馈调控无关的应激恢复路径。 利用这些模型动物得出的结果表明,CRH调控着应激反应的启动、持续及恢复过程。我们可以由这些结果进行推断:神经内分泌、行为及心血管的生物功能的改变通过CRH—R1受体启动然后通过CRH—R2受体协调不同的应激途径达到。 3.1.1.2 糖皮质激素 在前面提到,机体遭遇到应激原后ACTH和糖皮质激素快速升高标志着应激的启动。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增强肾上腺髓质合成儿茶酚胺的功能,进而促进糖异生和脂解作用,为机体的战斗一逃跑反应作准备。所以机体保持充足但不过量的糖皮质激素是维持机体恒态所必需的。在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保持在较高水平是机体的防御反应,但长期的糖皮质激素过高会对机体产生伤害。糖皮质激素能反馈性抑制HPA轴活性(Fink等,1991),减少皮质激素的分泌,这也是机体的保护反应。 皮质激素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GRs)和盐皮质激素受体(MRs)发挥的。MRs和GRs分布在调控应激的大脑边缘系统,如海马、隔膜等部位,GRs还广泛分布在与HPA轴反馈调节有关的部位,如海马、下丘脑及垂体。在正常情况下,中枢GRs和MRs在数量上保持稳定,MRs对皮质酮和醛固酮的亲和力很高,在基础状态下结合饱和。相反,GRs的亲和力是MRs的1/10,只有在危险时刻及糖皮质激素水平达到高峰时才被结合满(De Kloet,1991)。糖皮质激素的亲脂性使其容易进入大脑与膜受体结合或自由穿过神经细胞膜与细胞质受体结合(McEwen,1986)。 HPA轴的激活引起中枢MRs—GRs平衡的变化。应激初期,皮质激素开始升高,MRs数量减少,由于MRs对GRs有抑制作用,此时GRs数量增加。反应初期的MRs下调和GRs的上调是功能性的,目的是调动糖皮质激素并使达到高峰,为应激准备。持续的高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引起GRs下调,阻止HPA轴激素的释放。 由于皮质激素浓度与其受体浓度对立,导致了糖皮质激素与其效应之间的倒U型关系,即随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应激反应快速启动一持续一恢复(Sapolsky,1997)。 糖皮质激素是应激反应中主要的调节物,通过MRs和GRs之间数量上的消长达到对应激反应的调控。糖皮质激素的效应是广泛和长期的,这可能是由于这类激素在进入大脑与其受体结合的过程中导致一些特殊基因转录的改变,引起蛋白质合成、酶的调节、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发生改变。 3.1.2其他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 应激过程中神经内分泌反应是十分复杂的。应激源不同,参与调控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也不相同,而且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错综复杂的。如前面提到的,除CRH能调控ACTH的释放外,肾上腺髓质产生的儿茶酚胺、下丘脑释放的VP及促性腺激素轴产生的催产素等在特定的条件下也能调控ACTH的释放。在应激研究中,除了HPA轴外,研究较多的还有生长激素轴和促甲状腺激素轴。 3.1.2.1生长激素轴(GH) GH在垂体前叶产生,能刺激肝脏产生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机体多种外周组织的生长和发育依赖于IGF-Ⅰ。动物在应激状态下同时伴随着GH分泌的增加和IGF-Ⅰ分泌的减少(Carroll等,1998)。研究发现,应激时肝脏中GH受体数量减少,同时GH受体水平上的信息传递也减少了(Straus,1994),因而造成体内IGF-Ⅰ分泌抑制,同时伴之以高水平的GH。应激时GH和IGF-Ⅰ变化目的是将生长的能量转移用于生存。循环中GH浓度的增加可以通过GH受体对外周靶组织的直接调控功能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得以贮存下来。体内IGF-Ⅰ的浓度下降可以减缓机体处于困境时的生长,从而进一步保存更多能量用于生存。 但在啮齿动物体内情况则不同,应激引起小鼠体内GH和IGF-Ⅰ分泌降低(Straus等,1994)。 3.1.2.2促甲状腺激素 轴促甲状腺轴包括下丘脑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垂体的促甲状腺素(TSH)和甲状腺激素(三碘甲腺原氨酸和四碘甲腺原氨酸,即T3和T4)。甲状腺激素在调节体温和新陈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应激对TSH分泌的影响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异(Richter等,1996),而且对不同的应激原不同种动物的促甲状腺轴的敏感性也不同。关于应激造成体内TSH分泌变化的生理学意义目前尚不明了。 因为T3、T4具有调节体温和代谢速率的作用,经常被选作对外界温度应激反应的敏感指标。但因为T3、T4本身有昼夜节律性变化,而且个体间差异大,同时又受到机体自身稳恒机制的调控,所以在测定中很难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对于促甲状腺激素轴在应激中的变化规律及生物学意义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总之,机体对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对于保证机体维持正常的状态和生存有重要的意义。内分泌的变化将生长和生殖等在危急情况下相对不重要的功能抑制,从而使机体能应付非常事件并生存下来。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学反应具有特异性和程度之分,而不是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种“全或无”。机体的急性反应可以发挥重要的适应功能,对于其自身应付各种状况和生存极为重要。长期的慢性应激导致的机体内分泌变化可能会导致动物的发病和死亡。 3.2应激与免疫系统 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激素的循环水平、行为过程及免疫系统互相影响,对动物体的生存和福利产生重大影响(Ader,1995;Dhabhar,1997)。 3.2.1 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联系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神经纤维之间都有联系。交感神经去甲状腺纤维作用于血管和胸腺依赖性细胞及多个淋巴组织的相关细胞的实质区域,包括胸腺、脾、淋巴结、消化道淋巴组织及骨髓。副交感神经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也作用于免疫系统(Korte等,2005)。 从免疫系统到大脑的传导也存在,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大脑,一条是快速通路,主要通过作用于感染部位的传人神经。同时还有一条慢速通路,白细胞发起于脉络膜及生殖器官周围血管扩散进入脑薄壁组织。大脑有细胞因子的受体。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能增加室旁核(PVN)中CRH,激发HPA轴的活性(Besedovsky,1983)。此外,免疫系统也能引起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变化。 3.2.2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 应激状态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出现不同的变化。糖皮质激素升高会引起Thl/Th2的偏移,从细胞免疫向体液免疫偏移(Dhabhar,1997)。Thl反应抵抗感染(病毒、肺结核等)及肿瘤,Th2反应抵抗胃肠道如肠虫的侵害。糖皮质激素通过GRs或抗原递呈细胞(APCs)抑制Thl和IL-2的主要产物。与Thl有关的细胞因子[如IL-1、血清干扰素-γ(IFN-γ)]刺激与Th2有关的细胞因子(如IL-4)提高了体液免疫机能。同时,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促进在APCs和Th1水平上的Th2转换(Elenkov,1999)。这种机制可防止细胞免疫过度,防止巨嗜细胞和Thl细胞对组织的破坏作用。 应激时HPA轴激活导致糖皮质激素释放,通过GRs迅速降低血液中胸腺依赖性细胞、单核细胞及NK细胞。但这不是因为免疫抑制的原因,而是白细胞再分布的结果(Dhabhar等,2000)。例如,白细胞转向“战斗”状态,由血液转向皮肤、淋巴结等。一旦免疫细胞开始进人这些组织,其他因素就会作为局部调节物介入,如IFN-γ,调控随后的免疫功能。糖皮质激素诱导单核细胞IFN-γ受体合成,IFN-γ能诱导抗原递呈细胞、内皮细胞附着分子、巨嗜细胞、白细胞附着分子的表达。机体在察觉急性威胁后,上述介质释放,准备潜在的免疫激发,如受伤或感染。外周释放的细胞因子通过作用于感染部位的传人神经到达大脑,进而引起其他全身性的机体防御反应。 免疫系统对应激的反应是很复杂的。在研究应激对免疫的影响时必须要明确研究的目标:是研究先天性免疫还是获得性免疫,是从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人手。同时要注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及细胞因子在应激调控中的作用。 3.3应激的代谢反应 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增加。在一些温和性应激条件下,动物能够通过增加采食量获得额外的能量。但在大多数应激条件下,动物的采食量降低,迫使体内养分发生重分配,能量的供应由生产(如生长、泌乳等)转向生存,同时体组织积极分解以提供应激所需的能量物质和氨基酸。 3.3.1应激反应中组织利用养分的优先性 Hammond(1952)提出了机体利用养分的优先次序:神经系统>内脏器官>骨骼>肌肉组织>脂肪组织。Elsasser等(1998)将此模型进一步完善,将免疫和淋巴组织引入,免疫细胞在优先次序中仅次于神经组织。这表明了免疫系统在应激时被较早激发并对动物的生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Hammond提出的养分分配方案在应激中发生改变。有人认为在应激时上述的养分利用发生逆转,应激时脂肪组织是提供能量的第一个来源,这其实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肝脏和骨骼肌在应激时首先被动员,作为提供能源的重要底物。脂肪组织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其生长的优先性有一定弹性,在某现情况下,如冬眠、泌乳等,脂肪组织生长的优先性被提高(Hammond,1983)。近年来对脂肪组织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Heiman等(1998)提出脂肪组织具有类似激素及细胞因子的作用,能表现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Ramsay等,1995)、瘦素(1eptin)和TNF-α (Morin等,1998)的作用。所以应激时脂肪的代谢也有可能是机体调节应激的一种机制。 同一组织的不同类型对养分的利用也有差异。应激时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如肌问脂肪、内脏部位的脂肪沉积不同。应激时嗜中性细胞被大量动员并以高度激活的状态进入血液循环,而同时T-细胞毒素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则被抑制。 3.3.2 内分泌一免疫调节 应激时代谢的改变受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节。肝脏和骨骼肌在应激反应时首先响应,通过激素(胰高血糖素和儿茶酚胺)调节的糖原降解提供葡萄糖;其次,其他组织如脂肪组织动员以脂肪酸的形式提供能源物质。应激时免疫系统的激发是用来清除来自机体内部的威胁,同时传递出降低代谢而有助生存的信息。这些信息源自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并包括具有全身活性的细胞因子IL-1、IL-6、TNF-α和干扰素-γ。 激素和细胞因子通过改变靶器官的局部血流模式(控制血管的舒缩),改变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状态(Jaeschke,1995)来调节组织对养分的利用,进而引起组织功能的变化。 3.3.3糖皮质激素与能量代谢 糖皮质激素在能量代谢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蛋白质和脂类转化为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在短期内为机体补充能量。正常情况下,糖皮质激素通过MRs在PVN的活性刺激脂肪的摄取及脂肪沉积(Epel等,2001)。而在应激情况下,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GRs在海马中的活性成为机体能量代谢的基础。在应激情况下,GRs活性导致体脂、体蛋白的降解和利用,以产生必需的碳水化合物。此外,中枢CRH水平升高可能也是分解代谢的信号。慢性糖皮质激素升高会增加PVN中CRH的表达(Albeck等,1997)。 3.3.4采食调节 经历社会性应激的大鼠趋向于采食脂肪日粮。采食高脂肪日粮后发现血清5-羟色胺(5-HT)受体敏感性减弱(Kortea等,2005)。说明高脂肪日粮有助于缓解应激带来的紧张和不安。采食改变的机制可能是糖皮质激素刺激肠系膜脂肪贮存,也有可能是腹部能量产生信号的增加,使机体趋向于高脂肪日粮。采食高能量浓度日粮及腹脂沉积是特殊时期存活所必需的。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再加上高能日粮,能量消耗少,引起慢性的糖皮质激素升高,阻止了胰岛素提高葡萄糖吸收的作用。结果是胰岛素水平升高,再加上糖皮质激素的升高,促进了脂肪沉积。 应激中代谢反应的调控是很复杂的,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还包括血液中激素的受体蛋白的特性、局部组织的体液环境,如pH大小及其他一些能诱导血管发生舒缩的一些因素,如一氧化氮(NO)、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等。在应激反应中能引发这些物质发生改变的传导途径就会引起养分代谢发生改变,因为这些物质的改变会影响激素的作用效率、局部组织的血流变化。 4 小结 应激研究中的测定结果很不一致。一方面,研究中测定的指标不同、使用的动物品种不同、应激条件的设置不同,这样很难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另外,对于应激及应激反应的不同理解是导致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脂肪组织为例,很多研究发现应激引起生长下降、脂肪沉积明显减少,但在有些研究中却出现脂肪沉积增加的结果;在有些研究中发现应激使免疫功能增强,但也有研究发现应激使免疫受到抑制。 所以,在进行有关应激的研究时,一定要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应激反应具有特异性,针对不同的应激原会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所以在特定的应激条件下,要有明确的监测目标。 第二,应激反应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反应特点。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知道,应激反应有启动、延续、恢复3个过程,如果应激的调节因子得不到控制,则机体就进人衰竭阶段,生病甚至死亡。在不同阶段测得的生物学效应是不同的。所以,在研究中要对应激有明确的判断,当然在应激的判断方面还存在很多难点,需要进一步深人研究。 第三,应激研究中监测指标的衡量方法对于结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要考察机体不同组织在应激中对养分的利用量,大脑、心脏等对生存至关重要的组织利用的总养分量可能很低,但每克组织的利用量和耗氧量则很高。区别就在于是绝对利用量还是相对于其组织重量的利用量。还有,在评价免疫系统在应激中的反应时,虽然只有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被激发,但却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全身性的反应。免疫因子的跨膜传导方式及反应速率,决定了免疫系统在应激反应中对养分利用的优先性。脂肪组织在应激中的反应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关键是要考察脂肪的总沉积量还是相对于胴体重或体重的沉积量,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大相径庭的。 第四,应激对机体不同的组织和结构有不同的影响。同样是骨骼肌,腰肌、股直肌在应激中就可能有不同的反应;而不同的脂肪组织在应激中也可能有不同的沉积,如腹部脂肪、皮下脂肪、肌间脂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