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ishfirst 于 2011-9-6 17:00 编辑
本文就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致病机理、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作一简介,为广大基层水产工作者和养殖户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借鉴。
文/图 四川农业大学鱼病研究中心 汪开毓 陈德芳 黄凌远
汪开毓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新兽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重要核心期刊《水产学报》编委会委员,四川省鱼病研究会主任,四川省动物防疫协会副会长。
主编、副主编和参编《现代禽病诊断与防治全书》、《鱼病防治手册》、《鱼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养鱼全书》、《水生动物病害学(全国统编教材)》、《新编渔药手册》、《动物病理学》、《兽医诊疗新技术》、《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大全》、《鱼类疾病彩色诊疗图谱》和《斑点叉尾鮰疾病彩色诊疗图谱》等专著和教材11部。
图1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表现为(左)角膜发白浑浊,(右)眼球肿大突出
图2 双侧眼球肿大突出
图3 眼球肿大突出,虹膜充血
图4 革兰氏染色分离菌株球菌
图5 电镜下的无乳链球菌
自2009年以来,我国南方多个省市暴发了罗非鱼链球菌病,其发病率高达40%,死亡率接近100%;链球菌一度被人喻为罗非鱼世界的“H1N1”。在不少养殖地区经常可见由于疾病暴发而倾家荡产的养殖户,疾病的发生严重挫伤了养殖户养殖积极性,也给当地罗非鱼 饲料销售商、出口商以及渔政部门等相关利益方带来极大的困扰;病害也给当地罗非鱼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广大罗非鱼养殖户与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都急切呼吁尽快搞清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原学特性及其致病机理,同时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诊断方法,筛选有效的防治药物,研制安全、高效的新型疫苗等,以降低疾病对罗非鱼养殖的危害,促进罗非鱼养殖的健康发展。
本文就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致病机理、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作一简介,为广大基层水产工作者和养殖户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借鉴。
一、病原学特征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亦称GBS(group B Streptococcus),属于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B群链球菌,革兰氏阳性,呈链状或成对排列的球菌。其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普遍存在于水,动物体表,泌尿生殖道和乳汁中,对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均有致病性,是一种人-兽-鱼共患病病原。无乳链球菌可引起新生儿的败血症、肺炎和脑膜炎,奶牛乳腺炎和鱼的脑膜炎,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也给家畜和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无乳链球菌菌体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2μm,链状或成对排列,在肉汤内对数生长期,常呈成长链排列,无鞭毛,无芽孢,无运动性。无乳链球菌为兼性厌氧菌,过氧化氢酶阴性。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18h-24h后,形成淡灰白色、隆起、闪光的小菌落。大多数无乳链球菌菌株在10℃或45℃或pH9.6的条件下不生长,最适温度为36℃-37℃,最适pH为7.4-7.6。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不良,在血液琼脂培养基,脑心浸液培养基等营养成分较高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能在含40%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不能在6.5%NaCl中生长。
大部分无乳链球菌菌株呈β-溶血,但也有α-或γ-溶血。能水解马尿酸钠,精氨酸,不水解七叶苷,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海藻糖产酸不产气,只在好氧条件下发酵甘油,不发酵木糖、阿拉伯糖、棉子糖、菊糖、甘露醇和山梨醇。
根据细菌表面荚膜多糖抗原不同将无乳链球菌分为Ⅰa、Ⅰb、Ⅱ-Ⅸ 10种血清型。其中血清型Ⅰa、Ⅲ、Ⅴ已被报道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血清型,血清型Ⅰa、Ⅰb和Ⅲ型是感染鱼类的主要血清型。
二、疾病流行情况
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无乳链球菌感染多种海水和淡水养殖鱼类并引起暴发性疾病的报道呈现增加趋势,尤其在亚洲的罗非鱼养殖地区报道较多,无乳链球菌已给亚洲的罗非鱼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科威特等国均暴发了严重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病在我国南方地区5-10月的高温期容易流行,流行水温25-37℃,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高达60%-100%;水温降至20℃以下时则发病较少;在高水温季节时,病鱼的死亡高峰期可持续2-3周,在低水温季节,病鱼呈慢性发病,死亡率降低,但持续时间长。疾病主要威胁100g以上的稚鱼到1kg左右的成鱼;无乳链球菌病主要以水平方式传播,体表有损伤或受环境应激过大的鱼易感染发病。
暴发无乳链球菌病的罗非鱼往往伴有其他细菌病如爱德华氏菌、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的混合感染,加剧罗非鱼的死亡。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