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过程中,各种常见化学指标在养殖过程中的作用、危害等。这份资料中,除部分是自己养殖过程种发现的以为大多数是看书及网上看到的,美注明出处,主要是自己记不得了,希望各位原作者看到了就当没看见,在此谢谢了!编成这样是希望能够系统的,比较快速的有利于短时间学习、了解养鱼的基本知识,其中有些自己觉得不重要(但不知道养殖过程中是否重要)的都没写出来。由于我水平有限,所以难免有没对的地方,希望有比这些更好,更精辟的总结,或者经验的希望能写出来,我们继续修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便利。 | | | | | | | | | | 与浊度意义相反,但二者同是反映水中杂质对透过光的阻碍程度 | | | | | | | | | | 由可溶性钙盐和镁盐组成,引起用水管路中发生沉积和结垢 | | 一般来源于水样中OH-、CO32-、HCO3-离子。关系到水中许多化学反应过程 | | | | | 在不同条件下可呈Fe2+或胶粒Fe(OH)3状态,造成水有铁锈味和混浊,形成水垢、繁生铁细菌 | | | | | | | | | | 多以H4SiO4形态普遍存在于天然水中,含量变化幅度大 | | | | | | | | 饮水浓度控制在1mg/L可防止龋齿,高浓度时有腐蚀性 | | 水体缺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反硫化作用转化为有毒的H2S | | 通过饮用水过量摄入婴幼儿体内时,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症 | | 是亚铁血红蛋白症的病原体,与仲胺类作用生成致癌的亚硝胺类化合物 | | 呈NH4+和NH3形态存在,NH3形态对鱼有危害,用Cl2处理水时可产生有毒的氯胺 | | 基本上有三种形态:正磷酸盐、聚磷酸盐和有机键合的磷酸盐,是生命必须物质,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 | 剧毒,进入生物体后破坏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正常作用,致使组织缺氧窒息 | | | 水体通过微生物作用发生自然净化的能力标度。废水生物处理效果标度 | | | | | | | | | | 多数酚化合物对人体毒性不大,但有臭味(特别是氯化过的水),影响可饮用性 | | | | 影响空气-水界面间氧的交换,被微生物降解时耗氧,使水质恶化 | | | 为大多数高等水生生物呼吸所需,腐蚀金属,水体中缺氧时又会产生有害的CH4、H2S等 | | | | | | | | | | | | 生物体受过量辐照时(特别是内照射)可引起各种放射病或烧伤等 | | | | | |
虽然每个指标都会对水体有一定影响,但是指标太多,我们只能拿些重点来说。 水质调节 1氨氮: 来源:水产养殖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饲料,水产动物排泄物,肥料及动植物尸体的分解,一般鱼类的含氮排泄物80—90%为氨氮(实验表示,当水温17时,鱼吃1千克饲料排泄大约32G氨氮。) 毒性及危害: 1、不同水产动物及同一水产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氨氮的敏感性差别大,一般刚孵化的幼体对氨氮最敏感。 2、氨氮毒性强弱也与其存在的形式有关。离子态氨氮不易进入鱼体,毒性较小,非离子态氨氮易通过鱼鳃进入体内,当血液中浓度升高,PH值也相应升高,导致鱼体内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输氧能力,破坏鳃上皮组织使氧气和废物的交换受阻而窒息。 3、氨氮在会随着PH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下表) 一定温度下和pH值时分子氨占总氨的百分比例 一般情况下,温度和PH越高,氨氮毒性越强。总氨氮不变条件下,PH值的变化可使氨氮毒性改变。总氨的毒性在PH值9.5时比6.5时大几百倍。当PH值为8时36度较10度条件下氨毒性高6倍。 4海水中氨的毒性较低。 5虽然NH3与NH4+都是藻类必需的营养物,但同时它们也会抑制藻类对亚硝酸态氮和尿素的利用,而且氨氮在转化成硝酸盐的过程中还要消耗水中的溶氧。 症状:表现为严重不安、使鱼体粘液增多,全身性体表充血鳃部及鳍条基部出血明显,丧失平衡能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张大口挣扎,昏睡甚至昏迷,慢性中毒主要损害鱼肝、肾组织,摄食食物降低、饵料系数增大、鱼鳃呈鲜红色、免疫能力降低、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解决办法: 2亚硝酸盐 来源: 氨氮转化为硝酸盐过程的中间产物。主要原因有 1、养殖中后期鱼的密度大,饲料大量投喂,造成粪便多,含氮有机物多,池塘底泥过厚,水质浑浊,水底溶氧不足等有关。 2、与亚硝酸菌、硝酸菌的繁殖时间不同有关。易造成亚硝酸盐积聚。亚硝酸菌的生长速度为10-20分钟一个世代,而硝酸菌为20个小时一个世代,所以氨氮转化到亚硝酸盐的时间不长,3-4天达到高峰浓度,而从亚硝酸盐转化到硝酸盐的时间比较长,亚硝酸盐的有效分解需要7-10天,甚至更长。 3、天气气温陡降有关。温度降低时硝化作用减弱。 毒性及危害: 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高时可引起褐血病。亚硝酸盐在鱼体内和血红素结合生成高铁血红素,血红素中的亚铁被氧化为高铁,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表现出血液呈褐色,当血液中高铁血红素含量达到25-35%时,血液开始呈褐色,当达到50%以上时,血液呈巧克力色,高铁血红素不能运载氧,致使鱼死鱼缺氧。 症状: 鱼类:体表黏液增多、充血、有腹水、鳃丝红肿、呼吸困难、呈昏迷状态、肝、脾、肾呈紫色,严重淤血。养殖中后期长期的亚硝酸盐超标是导致暴发性出血病的因素之一。 虾蟹:由于亚硝酸盐偏高,虾蟹载氧能力降低(池水溶氧不低,但携氧能力却很低)常在池底死亡,俗称“闷塘”“偷死”“冒底死亡”等现象。 解决办法: PH水体中酸碱度的表现形式,是溶液中氢离子的总数和总物质的量的比。它的数值俗称“pH值”。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程度的数值,即所含氢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的负值。 影响PH值的因素: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地消耗水中的游离CO2,从而使一下平衡向右移动: 结果水中积累CO32-和OH-导致pH值升高。但若水的硬度高,则CO32-和OH-的浓度受限制,pH值上升极限较低。 水生生物的呼吸及有机体的分解过程会积累CO2,使上述平衡向左移动,pH值下降。 (2)水温 在同大气直接接触的表层,温度升高,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pH则上升;在深层水中,由于不能直接发生CO2的交换,有机物的腐解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产生大量CO2,水体pH随之降低。若温度为t1和t2时的pH分别为pHt1和pHt2,则有: pHt2=pHt1+γ(t2-t1) 式中γ为pH变化的温度系数。通常,γ值约为-0.011。 (3)离子总量 在同大气直接接触的表层,离子总量增大,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pH则上升。 (4)大气中CO2的分压 在同大气直接接触的表层,大气中CO2的分压增大,pH减小。 PH的危害: pH的改变,可以通过氢离子的渗透与吸收作用,使水生动物血液pH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破坏其输氧功能,碱性过强常常值解腐蚀鳃组织造成呼吸障碍而窒息。pH的变化尤其对水产动物的幼体有极其敏锐的影响。 对于水生植物,pH的改变会影响其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例如,降低pH会抑制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导致植物缺氮。高pH会妨碍植物对Fe、C元素的吸收,当pH降至6以下时,一些大型枝角类便无法生存,许多微生物的活动受抑制,固氮活性下降,有机物分解矿化速率明显降低。 pH的改变将影响许多物质的存在形式,特别是一些有毒物质的存在形式,从而改变其毒性并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例如NH4+、S2-、CN-等,由于pH的改变使他们可能转变为毒性更强的NH3、H2S和HCN形式,而间接危害生物。 pH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在水产生物增养殖过程中对水的pH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人工繁殖中,一般以中性偏酸性为宜(pH不能小于6.5),而鱼苗培育时以弱碱性(pH约为8.0左右)为好,在整个养成阶段pH应处于6.5-8.5之间,酸性水体生物生产力偏低。 鱼中毒后的症状: 中毒后的鱼表现为极度不安,狂游,呼吸急促,游泳乏力,鳃部充血,体表及鳃部粘液增多,最后窒息死亡 PH调控 溶解氧 来源:水体中溶解氧90%来源于藻类光合作用。10%来源于大气中氧的溶入。 消耗:水呼吸(水中微型生物包括浮游动植物和细菌等的呼吸耗氧和有机物等还原物质的分解耗氧的总称)与底栖生物耗氧两项占80-90%;养殖对象的呼吸5-15%;逸入空气1.5%。 水中溶氧的变化: 1、日出之后,由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增加氧气超过耗氧作用,使水体中的溶氧含量逐渐增高,经过白天的积累,日落前溶氧量达到最大值日落后,光合作用基本停止耗氧量大于光合作用的增氧量,水中溶氧迅速减少,经过漫长的黑夜,到日出前水体中的容氧量最低。 2、水体中的溶氧在空间上的分布,白天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饱和度可达200%以上,底层饱和度约为40-80%,甚至更低,形成成一个“跃变层”。晚上,特别是下半夜,表层溶氧下降,垂直分布趋于均一。 溶氧量对鱼类的影响:当水体中溶氧量低于2mg/l时,各种鱼类对耐低氧的能力。 硫化氢 来源:硫化氢是无色有臭鸡蛋味的有毒气体。水体中硫化氢主要来源于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包括:动植物残骸和饲料粪便中的分解。有的则是通过硫酸盐还原作用。海水生态中硫化氢主要是硫酸盐还原作用。 毒性及危害: 1、有刺激和麻痹作用,在鱼鳃表面和粘膜上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还可于呼吸链末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结合,形成呼吸毒物,造成细胞窒息。 2、当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氢时,它能与鱼类的血红蛋白结合产生硫血红蛋白,生成如巧克力样的黑色血,降低了血液携氧的能力,造成鱼类因缺氧而死亡。同时硫化氢对鱼鳃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使组织产生凝血坏死,引起鱼类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3、在养殖水体中,0.1mg/l的硫化氢就可以影响幼鱼的生长很存活,达到10mg/l时鱼类在42小时内死亡,但不同生物及不同发育阶段对硫化氢敏感性不同。 4、硫化氢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由无机硫酸盐的厌氧分解物产生。硫化物进入水体后,即与氢离子反应生成HS-与H2S,其比值取决于水的PH值,当PH值为9时,约99%以HS-存在,PH为7时,HS-和H2S等量,PH为5时,约99%以H2S形式存在。天然水体中,H2S会被自然生物系统氧化为硫酸盐或被生物氧化为元素硫。 症状:硫化氢会与泥土中的金属盐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池塘底部变黑。鱼体中毒的鱼类主要症状表现为:鳃变紫红色,鳃盖张开,鱼体表失去光泽,悬浮于水表层等,虾蟹表现为生长缓慢、偷死、体力减弱、呼吸困难等。 防治: 硬度: 硬度是指水中二价及多价金属离子含量的总和,如Ca2+、Mg2+、Fe2+、Mn2+、Fe3+、Al3+等。其中构成天然水硬度的主要离子是Ca2+和Mg2+,因此,一般都以Ca2+和Mg2+离子的含量来计算硬度。 硬度的分类:按形成硬度的离子不同,可分为钙硬度、镁硬度、铁硬度等。考虑到水中与硬度共存的阴离子的组成,又可将硬度分为碳酸盐硬度与非碳酸盐硬度。碳酸盐硬度是指水中与HCO3-及CO32-所对应的硬度。这种硬度在水加热煮沸后,绝大部分可以因生成CaCO3↓而除去,故又称为暂时硬度。非碳酸盐硬度是对应于硫酸盐和氯化物的硬度,即由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形成的硬度。它们用一般煮沸的方法不能从水中除去,所以又称为永久硬度。其实“永久硬度”用离子交换法(用强阳性离子交换树脂或磺化煤等)也可以除去。 硬度的作用: 1、钙离子可降低鱼鳃表皮通透性而降低氨毒性,溶氧量对氨毒性也有一定影响,溶氧量低时候,氨可加剧鱼的生理功能失调。 2、钙、镁是生物生命过程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它们不仅是生物体液及骨骼的组成成分,还参与体内新陈代谢的调节。 3、钙离子可降低重金属离子和一价金属离子的毒性 4、钙、镁离子可增加水的缓冲性 5、水中钙、镁离子比例,对海水鱼、虾、贝的存活有重要影响 比例不合适,会引起养殖种类的大批死亡。例如:根据臧维玲(1995,1998)研究的结果证实:在罗氏沼虾育苗中配制人工海水时,不仅要注意盐度符合要求,还要注意Ca2+、Mg2+的含量及Mg2+/ Ca2+比例,出苗率较高的条件是满足Ca2+含量170-244mg/L, Mg2+含量324-440mg/L及Mg2+/ Ca2+质量比R=1.8-2.2。中华绒螯蟹育苗用水要求Ca2+含量178-340mg/L,Mg2+含量484-816mg/L。Mg2+/Ca2+质量比R=2.0-3.0 (实验在 S =15-16的条件下进行)。王慧等(2000)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得出中国对虾在水环境中能够生存的Ca2+和Mg2+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24.92-280.66mg/L和34.5-344.9mg/L,ρ(Mg2+)/ρ( Ca2+) 比在1-3之间为最好。Ca2+含量过高过低都影响中国对虾的生长。但Mg2+含量降为正常海水的一半时也能正常生长。 6、养殖水体中有足够的Ca2+ 、Mg2+含量可促进有机物絮凝聚沉,促进固氮及其它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物质矿化作用,加快无机物质的循环和再生,稳定水质和底质的酸度。此外足够高的Ca2+ 、Mg2+还可以抑制水生生物从环境中吸收某些重金属,从而降低其毒性 7、Ca2+ 、Mg2+及其它二价以上的金属离子(Fe3+、AL3+、Mn2+、Sr2+)构成硬度,硬度对水生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鲤科鱼类要求50-80毫克/升碳酸钙,甲壳类和珍珠蚌的养殖水城对硬度要求会更高 8、水体中的Ca2+ 、Mg2+与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钙是动物骨骼、甲壳及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缺钙会引起动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特别是限制藻类的繁殖。镁元素是叶绿素中的成份,在糖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镁植物细胞内的核糖核酸合成将停止,氮代谢紊乱,缺镁也会影响藻类对钙的吸收 硬度的范围及换算单位: 硬度的改善方法: 其中没说过任何解决办法,是我希望不跟商业挂钩,也不希望很多药厂的骂我哈。呵呵。方法其实都很简单。祝各位看完了的养鱼养的倍儿棒。张家珧提醒你们看完要回帖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