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9 22: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血液
一个火炉子,要保持炉火旺盛需要燃料和氧气的及时供给,尾气的排出和炉灰的及时清除。动物体也一样;再者,不论机体哪个部位有炎症,常在臀部打针,这都发挥了血液的运输机能。血液不仅是沟通各组织细胞与外部环境的最活跃的体液组分,而且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变化,往往反映到血液中来。因此临床上,经常进行有关血液学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这些都说明血液生理学知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的要求: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掌握血浆和红细胞的生理机能。本章部分内容在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中学习,另外安排有“血液特性”和“红白细胞记数”两次实验操作,再加上大部分内容比较具体,因此课堂主要讲授“生理性止血”与“血量和血型”两部分。其余请加强自学。(电视科教片《生命河》,血、循、呼、消化。“内环境”与“稳态”见绪言一章。体内环境与外环境交换媒介,本科提纲式)。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生命最初出现在海洋中。(IV P54-56“血液系统成分和功能”)。当在远古的海洋中出现比较复杂的多细胞动物时,可以认为一部分海水被包绕在机体内部构成细胞外液。以后机体内出现了循环系统,细胞外液也进一步分化成为血管内的血浆和血管外的组织间隙液(间隙组织液)。组织液仍然主要是盐溶液(是直接浸浴着绝大部分机体细胞的液体环境),而血管内的液体,则又溶入了多种蛋白质,并逐步出现了各种血细胞,于是形成了血液。(投影片 《体内的小海洋》,体液的各部分间彼此隔开而又相互联系,通过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蛋白浓度:胞内大于血浆的,血浆的大于组织液内的;韩III P11血液功能:运输物质、维持稳态、保护机体及参与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的70%的重量由组织液(15%)、细胞内液(40%)和血液组成。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儿童的血浆含900~910g水、65~85g蛋白质、20g低分子物质。蛋白质经盐析法可得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球蛋白(电泳法→d1,2,3,β,γ等)以及纤维蛋白原;低分子物质包括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H等(交流、平行)↔组织液。(NPN蛋白质或核酸的代谢原料和产物——了解肾功能和蛋白质代谢,12.1~46.4mmol/L, 17~65mg%)。
血浆蛋白包括了很多分子大小和结构都不相同的蛋白质。各种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张 P30):
1.营养功能。成人200g(pro)/3L,单核细胞吞噬系统,吞噬酶解成Aa,随时可供其他细胞合成新蛋白之用,组织生长和损伤修复之用。
2.运输功能。亲脂性结合位点+脂溶性物质→水溶性物质,便于运输;结合分子较小的物质(如激素、各种正离子)防止从肾流失,又与其游离状态保持动态平衡,可使其在血中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清蛋白+PFA、胆色素、H;球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
3.缓冲功能。血蛋白与其钠盐与H2CO3/NaHCO3等一起缓冲PH。
4.形成胶体渗透压(清蛋白6900,占75%),调节血管外的水分分布。(60~70g/L,30~40水肿,晶透-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抗体、补体系统等都是血浆球蛋白。(IgG—150Kd、IgA—360~720Kd、IgM—950Kd、IgD—160Kd、IgE—190Kd,眼泪、粘液、唾液中大量含有)。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绝大多数的血浆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物质以及促进血纤维溶解的物质都是血浆蛋白。(见后)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㈠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大于血浆(1.025~1.030),说明红细胞比重大于血浆。(魏氏法 容量1ml)。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表面积/容积比大)——红细胞沉降率(男小于3,女小于10mm/h。马属快,牛羊慢),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叠连,原因在血浆(白蛋白上升卵磷脂慢,阻,负电;球蛋白纤维上升胆固醇快,正电)。
㈡血浆的粘滞性 全血水是红细胞数的4~5倍,血浆中血浆蛋白质1.6~2.4。血液流速很快时(如动脉内)类似于水、酒精等“理想液体”,其粘滞性不随流速而变化,但流速小节一定限度时,二者成反变关系。这主要是由于血流慢。红细胞发生叠连或聚集成其他形式的团粒。疾病→微循环血液→血流阻力大。可输入血浆白蛋白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增加血液冲刷力量,使红细胞分散。
㈢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多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1mlNacl等于20smol(1渗透摩尔),1molCacl2等于30smol,mOsm/kgH2O毫渗透单位。血浆渗透压(37ºC时7.6atm;771.0kpa;5770mmHg)分为晶体渗透压(占99.5%,767.5kpa,葡萄糖、尿素、电解质等。组织液晶渗)和胶体渗透压(占0.5%,2.7~4.0kpa,20~30mmHg,蛋白,禽类低,鸽11mmHg,鸡8mmHg。高于组织液若干倍)。等渗溶液(临床、生理实验中,5%葡萄糖)——渗透脆性。(0.42%,0.35%人)等张溶液——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尿素(1.9%)。
㈣血浆的PH值 血浆的PH值为7.35~7.45,静脉低0.02~0.03。耐受极限(组织细胞兴奋性酶类)6.9和7.8。NaHCO3/H2CO3比值为20。等,碱储其他缓冲时:Na2HPO4/NaH2PO4,pro-,pro,Na+,Hb·K+/Hb,K+·HbO2/HbO2,K2HPO4?KH2PO4,KHCO3/H2CO3等。肺、肾不断排出过多酸或碱。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
一、红细胞生理
1.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无核/骆驼、鹿/禽类。这是进化的适应性变化:自身代谢弱、耗能低,表面积(体表面积的2000倍,向 P91)与体积之比较球形大,气体扩散面积大;扩散距离短;这种形状也有利于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血窦空隙,恢复。(平均直径兔7.1,马5.4,牛5.6,猪6.2,人8μm,鸡7.5~12(10.7×7.1),鸭12.8×6.6)。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数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种类、环境而有所变化。习惯上单位是百万/mm3→1012/L。男子5.0,女子4.2。红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氧气、二氧化碳及尿素可以自由通过,葡萄糖、氨基酸、负离子(Cl-、HCO3-)较易通过,而正离子却很难通过。细胞膜上的钠离子泵(借助于葡萄糖酵解供能)维持胞内高钾离子低钠离子的状况,用于保持亚铁血红蛋白不致被氧化,也用于保持胞膜上的完整性和细胞的双凹圆碟形。红细胞是由60~65%的水,5%的基质(不溶性类 蛋白和类脂)及30~35%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的血红蛋白的有机统一体。分子量66000~68000的Hb在红细胞中呈饱和溶液状态(细胞干物质的90%)。因而使血液呈红色。红细胞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极重要的作用。红细胞参与下运输氧气、二氧化碳约为溶解于血浆中的70和18倍(134ml/g•Hb×15g%=20mlO2/100ml血)。红细胞结合和携带氧气的过程并不消耗能量,Hb中Fe2+也不被氧化。Fe3+失效。
2.红细胞比容与贫血
比容即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的百分比。PCV(pecked cell vdμme)(分血计3000rpm30min实验。胞间全是血浆。诊断脱水、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等)。全身各类血管中,血液的红细胞比容值不尽相同。机体的红细胞数目、Hb含量之一或二者均低于正常值时,可判定为贫血。主要原因有营养不良(缺Fen、Cu、Vit)、受伤失血或寄生虫侵袭(肠道蠕虫或虱)及理化因素。X-线、苯对骨骼造血有毒害作用。妊娠或泌乳时也可能低于正常。
二、白细胞生理(微生物课、组织学)
1.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一般所说的白细胞记数,是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成人正常值约为4000~10000/mm3(109/L)。为无色有核的细胞,比红细胞大,按其着染性可分为两类(颗粒-溶酶体、无颗粒)5种,各自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2~8%,嗜酸性粒细胞0~7%,嗜碱性粒细胞0~1%。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都是相对稳定的。变动范围大,如昼夜节律清晨最低点,午后最高,升幅可达25%,在炎症、组织损伤及白血病等情况,可发生明显变化。(核左移或 造血胞抵抗力强;核右移造血胞衰老,也说明感染严重)。
2.白细胞的生理功能(游走、趋化性、吞噬作用)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吞噬、是、消化和免疫反应,实现对机体的保护防御功能,抵抗外来微生物对机体的损害。(独立运动→血细胞渗出,趋化性、吞噬)。
生理功能:吞噬性(酸、中、单)——非特异性免疫;免疫性(淋巴)——特异性免疫;分泌活性物质(碱)。
(1) 中性粒细胞(骨髓贮备2.5×1012个,血管中约一半附在小血管壁上,一半随血液循环→6~8小时入组织)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敏锐的趋化性和很强的吞噬及消化细菌的能力,是吞噬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细胞。变形渗出,组织中游走。此外,也能吞噬机体本身各种坏死的细胞及衰老、受损(膜释放花生四烯酸→血中全 、PQ等,血管口径、通透性,炎症反应和痛疼)的红细胞。Mg2+、Ca2+可增快。解体时释放酶,脓肿。
(2) 嗜碱性粒细胞
胞质中存在较大和碱性染色很深的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织胺。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体内的脂肪代谢:食物中脂肪被肠吸收后,周围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
数随即增加,释放出肝素,肝素作为脂肪的辅基增强了血浆中脂肪的分解,加快了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的功能。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织胺能引起局部毛细血管舒张,血管通透性增大;也与某些异物(如花粉)引起过敏反应的症状有关(参见免疫学)。
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还释放一种称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的小肽,这种因子能把嗜酸性粒细胞吸引过来,聚集于局部以利于其它细胞的吞噬活动。
(3)嗜酸性粒细胞(有吞噬能力,但基本上无杀菌能力)
数量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而表现日周期(清晨少、午夜多)。可从三个方面限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致过敏作用(PGE→合成释放活性物;可吞噬活性颗粒;释放组织胺分解活性颗粒)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粘着损伤蠕虫体。
(4) 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直径15~30μm)从血流中进入肝、脾和淋巴结等组织后,即转变为细胞体积大(直径50~80μm)、溶菌颗粒多、吞噬能力强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能吞噬较大的异物和细菌。激活了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能生成并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参与机体防卫机制,还产生一些能促进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因子。在炎症周围单核细胞能进行细胞分裂,并包围异物。
(5)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中的一大类,它们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根据细胞成长发育的过程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两类:T细胞(占70%~80%)——细胞免疫,可分为记忆T,效应T<T4.T8,两个亚单位(Ts、Tc)对带有特异Ag的耙细胞具有杀伤作用;B细胞(占15%)——体液免疫,也分为两类,记忆B和浆细胞→Ab;最后是裸细胞(占5%~10%)也分为两类:杀伤细胞(Kc),存在于组织中非特异性识别带IgG的耙细胞杀伤之;自然杀伤细胞(NKc),杀伤肿瘤细胞。
三、血小板生理
㈠血小板形态、数量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无核的透明小体,比红细胞小,有代谢现象(耗氧,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血小板的数量(人150~350×109/L)可随机体情况而发生变化,如剧烈运动和妊娠期显著增加(妊娠诊断),大量失血和组织损伤时则显著减少。
㈡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主要有粘着、聚集、释放、吸附和收缩等。这些特性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和加速凝血的功能密切相关。
1.粘着与聚集
内皮损伤→胶原纤维暴露——血小被激活并粘附其上;受损组织和血小板释放ADP引
起聚团(圆盘→球形,并伸出一些貌似小刺的伪足,须Ca2+和纤维蛋白存在,而且要消耗能量)→血小板血栓封闭伤口。第一时相,快,互递,第二时相,慢,不可逆。
2.吸附与释放
血小板能从血浆中主动吸收5-HT,儿茶酚胺等,贮存于致密颗粒中。血小板还能吸附
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使血小板聚集的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增高,促进凝血反应。
血小板被激活时,可将贮存颗粒中的ADP、5-HT和儿茶酚胺等活动物质释放出来,脱粒、ADP进一步聚集、小动脉收缩均有利于止血。
3.收缩
血小板内含有血小板收缩蛋白,血小板伪足伸入血纤维网中。收缩时可使凝血块挤出
其中的血清。止血栓硬化,加强止血效果。
㈢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修复血管内皮细胞,维护血管壁完整性(沉着、填补、融合)。血小板太少时(150~350×1019/L,50以下时),这时功能难以完成而产生出血倾向。微小创伤或仅血压增高也使皮肤和粘膜下出现出血瘀点,甚至出现大块紫癜。
2.止血功能,血小板血栓,释放5-HT、AD等→血管收缩。(刺破流血,半分钟滤纸吸。正常人为1~4分钟,平均2.51分)。
3.参与凝血,血小板表面的质膜结合有多种凝血因子(I,V,XI,XII等),血小板因子(PF)中,PF2和PF3都是促进血凝的,PF4可中和肝素,PF6则抑制纤溶。当血小板经表面激活后,它能加速凝血因子XII和XI的表面激活进程。血小板所提供的磷脂表面(PF3),据估计可使凝血酶原的激活加快两万倍。因子Xa和因子V连接于此磷脂表面后,还可以免受抗凝血酶III和肝素对它们的抑制作用。
4.对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血栓形成早期,血小板释放抗纤溶酶因子(PF6)和另一些抑制蛋白酶的物质,所以在形
成血栓时,不致受到纤溶的干扰。在血栓形成的晚后时期,随着血小板解体和释放反应增加,血小板内所含的纤溶酶系及其激活物也将释放出来;血纤维和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等,也能使内皮细胞释放激活物。促使纤溶酶原活化,促进纤维蛋白解体,使血栓溶解。血流通畅。(3.4此处不系统讲,待血凝、纤溶后再补充说明)。凝血时间:血吸毛细管中30秒后折断一截。正常5分钟凝血。(凝血因子、Vk缺乏有关)。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一)血细胞的生成(组织学自学内容)
三类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器官有一个变迁的程序。
胚胎发育早期 胚第二个月始 胚第五个月以后 出生
卵黄囊→ 肝、脾 → 骨 髓 → 骨髓外造血,代偿作用。
儿童4岁以后,骨髓腔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造血组织增加的速度,脂肪组织逐步填充多余的骨髓腔。到18岁左右,虽然只有脊椎骨、肋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骼处才有造血骨髓,但造血组织的总量已很充裕。成年如果出现骨髓外造血,已无代偿的意义,而是造血功能的紊乱的表现。
造血过程也就是各类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的过程,是一个连续而又区分为阶段的过程。请看下图(IV图3-1 造血细胞发育模式图):
通常未成熟的血细胞一般均留在骨髓内,不进入血循。而已成熟的血细胞都进入血循,但粒细胞大量贮存于骨髓中。
(二)造血功能的调节(红细胞最为清楚)
1.正常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其它因素
在红细胞生成的前体细胞阶段,又包括了由定向祖细胞产生多个母细胞,再经过早幼、
中幼和晚幼红细胞几步直至成熟红细胞。这些过程中细胞核的活动对细胞分裂和血红蛋白的合成积聚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合成细胞核的主要构成物质——DNA必须有VB12和叶酸(VB9)作为辅酶。
VB12是含钴的有机化合物,多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机体对VB12的吸收必须要有内因子和R结合蛋白参与。R(rapid 快的)蛋白是一种电泳速度很快的血浆蛋白,内因子是由胃腺的壁细胞所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在50000~60000之间,具有两个活性部位,分别可与VB12.回肠上皮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在酸性的胃液中VB12主要与R蛋白结合,到了小肠上段处胰蛋白酶将这种结合断裂,VB12转而与内因子结合,当复合物行至回肠段便与回肠粘膜受体相结合而被吸收进入门脉系统血流。一部分贮存在肝,一部分又与转轴蛋白II送至造血组织。
叶酸是以蝶酰单谷氨酸的形式吸收的。吸收之后,在双氢叶酸还原酶的催化下以四氢叶酸的单谷氨酸盐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进入组织细胞后,酶促变为多谷氨酸盐,才具有活性。叶酸缺乏与VB12缺乏时都引起相似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即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原血细胞分裂增殖障碍,发育停滞),只是在VB12缺乏时,还伴有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Ca2+是合成Hb的激动剂)。
合成Hb还必须有铁作为原料,每毫升红细胞需要1毫克铁,每天需要20~25毫克铁用
于红细胞生成,其中95%来自机体铁的再利用,只需每天补充1毫克(约5%)食物中/排泄。运铁蛋白+2Fe2+由于慢性出血等原因,体内贮存铁减少,或造血机能增强而供铁不够,合成Hb不足,均可引起红细胞性贫血。此外,红细胞生成还需要氨基酸和蛋白质,维生素B6.B2.C、E,微量元素铜、锰、钴、锌等。(王玉分 P158图5-7 :红细胞的生成与障碍性贫血)。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早期 爆式红 形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
晚期 红 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erythoid);详见下图(IV 图3-2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调节环):
(肾细胞编码合成EPO。肝→促红细胞生成 原(α球蛋白),肾→红细胞生成酶→EPO)。(hEPO兴奋剂,自行车、滑雪越野,摄氧频率升高。1987~1990年中自行车运动员因使用EPO导致死亡。血液粘稠度,血栓和心脏病。转基因生产羊,牛奶中。乳腺上皮细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