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97|回复: 0

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2 10: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万水山 于 2011-7-12 12:36 编辑

       8116_2.jpg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区或杨凌示范区,是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具有地级行政级别,管辖县级杨陵区,但因为其作为农业示范区的特殊性,尚未被中国主管行政区划的民政部单独列为行政区,仍将杨陵区划属咸阳市。
     概况  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陵区,总人口16万,城市人口8万人。1997年7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学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但是,当这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 示范区成立的前几年,平均每年要流失近百名科教骨干。为了稳定这里的人才,发挥这里的农科教优
势,推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国务院于1997年7月13日决定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国家19个部委与陕西省共同领导和建设。
       杨凌的任务  国家交给杨凌的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并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农业产业链延伸”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19个部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九年多的艰苦创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稳定科教队伍和吸引人才,加快产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保障条件10年来,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原则,城市标准的建成区从3.6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3万多人增加到了8万多人,初步建成了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能够较好地支撑科研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城市建设  截至2006年底,示范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其中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约30亿元,企业和社会投资约38亿元。建成了4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和水电气热通讯等配套管网、天然气热电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城市供热中心,建设了30多万平方米的安居工程、100多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先进的标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水上运动中心,高标准的医院等等。形成了以生态型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小城市雏形,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认证,现已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区。

  推进产学研结合,以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生物工程(制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简介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实现产业化,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必
然要求。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实现产学研结合,推动成果产业化。目前,累计入区注册的企业超过85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家。初步形成了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药)四大特色产业。
农牧良种业  农牧良种业是杨凌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牧良种推广示范及其产业化,扩大对外科技示范效应的重要途径。引进和培育形成了秦丰、科元、正大等一批从事农牧良种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拥有肉牛品种改良和奶(肉)牛繁育、杂交小麦、“双低”杂交油菜等先进的技术成果和优良品种,市场辐射西北五省区,年交易总额约6亿元。杨凌已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随着农牧良种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外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环保农资产业  杨凌环保农资产业的集聚效应正在形成,已成为西北最主要的环保农资生产基地。以巨川富万钾、秦川节水、博迪森农化、秦丰农化、鼎天济农等为代表的环保农资企业超过60家,拥有生物钾肥、无公害农药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环保农资企业通过在各地建立农资产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点,既扩大了产品宣传效果和销售规模,又促进了农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
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通过在各地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原料基地,促进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现有食品加工企业38家,年销售收入约8亿元。以果汁、乳品、蜂产品、肉制品、葡萄酒及蔬菜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李华葡萄酒、当代蜂业、圣桑饮料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年产18万吨的陕西恒兴果汁公司、年出口蜂蜜4000余吨的陕西当代蜂业公司等一批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壮大,使示范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逐步向规模化迈进。
生物工程(制药)产业  杨凌生物工程(制药)产业从无到有,聚集度位列全省第二。同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在陕南等地建立中药材基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现有医药企业16家,其中11家通过GMP认证。成长起了绿方疫苗、郝其军制药、麦迪森制药、赛德生物、亨通光华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和医药高科技企业。例如,郝其军制药公司的主导产品复方皂矾丸,获得“国家保密发明专利证书”,被科技部、国家保密局评定为“国家秘密技术项目”。麦迪森公司自主开发的黄龙咳喘胶囊等药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也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
模。

      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使杨凌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一定增强。2006年示范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和成立时的1997年相比:

  工业总产值从1.2亿元增加到20亿元,年均增长36.7%;

  国内生产总值从3.09亿元增加到20.65亿元,年均增长23.5%;

  固定资产投资从每年3000-4000万元增加到每年8-10亿元;

  技工贸收入从数百万元增加到68亿元,年均增长40%-60%;

  外贸出口从零起步,达到9322万美元;

  财政收入从1369万元增加到2.23亿元,年均增长36.4%。

  实施科教体制改革,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初步形成,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高校  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杨凌10家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经过8年的发展,杨凌的科教实力明显增强,走出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路。在校学生由合并前的1万名增加到了3.5万名,研究生从700名增加到了5000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行列,新增17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研究基地,3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个增加到了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5个增加到了71个,硕士点由39个增加到了105个。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等评估,2006年又顺利通过了研究生院的正式评估,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也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进入了国家重点高职院校建设行列。
      引进和培养人才  新体制和新机制激发的活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跨越式发展。人才工作出现历史性转机。近年来,引进硕士以上人才300多名,2006年至今引进海外人才10多名。在职教师已有200多人出国进修。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队伍正在形成。目前,以面向旱区农业发展为主导,在动植物遗传育种、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植物保护、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农业水土工程等学科领域已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先后获得120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其中有14项获得国家级奖励,取得了一批如体细胞克隆山羊、生物农药创制、胚胎干细胞研究、杂交小麦育种及节水农业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由32%提高到了47%。

  尤为可喜和倍受鼓舞的是,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李振声被
张睿副教授讲解猕猴桃中后期病害的防治
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振声院士在杨凌工作生活31年,他最主要的三大科技成就中,有两项是在杨凌完成的,其中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开创了我国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其衍生品种达79个,推广面积达3亿多亩,这是陕西的骄傲,更是杨凌的骄傲。

      农村发展  区内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灯下黑”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解决区内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灯下黑”问题,既是杨凌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为走出去示范积累经验、探索模式。通过实施“校村共建”,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首先在杨凌推广应用。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协会,推行“公司+科教人员+农户”、“科技+专业协会+农户”模式,逐步建立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农村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2003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847元,实现了岚清同志提出的“翻番”目标。之后继续以较快速度增加,2006年达到3820元。

      对外科技示范的良好机制初步形成  对外科技示范的良好机制初步形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0年来,示范区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的多种有效形式。管委会与两所大学在全国16个省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50个,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种,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每年科技示范推广产生的效益超过60亿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合作建立的“专家大院”,采取“科研+基地+农户”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专家+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在全国10多个省区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200多个;杨凌乾兴公司的“动态专家+公司+客户(农户、企业和政府)”的“乾兴模式”,实现了“农民不出门,专家请到家”;杨凌电视台开展的“百县联播送科技”活动,直接受益群众达500万人;《农业科技报》在全国发行,已成为广大农民了解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主要载体,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媒体之一,推广实施的“媒体推广模式”受到农民的赞扬;农村中小学开展的以循环经济为特点的“生态校园”建设,也取得多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探索建立的“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已与省内外20多个地市政府、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的35个科技示范基地共推广农牧新品种40多个、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0多项,成果转化率达到47%,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40多亿元。近年来,先后举办农民技术职称考试和认定8次,为940名农民技术员颁发了技术职称证书,涉及陕西、甘肃、山西、山东等4省、58个县区。在甘肃、宁夏等7个省、自治区,建立培训基地、站点近千个,开展农技培训5万期,培训农民400万人次,受益人数100多万。

      杨凌农高会  每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成为国际知名的科技展会品牌和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

  从1994年开始至今,杨凌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农高会的规模、效果、水平和影响逐年提高。累计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万家国内外涉农单位,1085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项目投资、实用技术、产品交易额累计1255亿元。特别是近五届,每届参会人数都超过130万,其中90%以上是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企业。组织开展的(中外)农民创业论坛、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和专家咨询活动,咨询培训人数超过50万人次。成功举办了2005“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2006中加农业科技创新周等国际农业科技交流活动。农高会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示范搭建了交易的大平台、大市场,成为有效吸纳、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科技推广示范的重要平台,真正成为农业的盛会、农民的节日。

    政府职能  建立了精干、高效的服务管理机构,创造了杨凌良好的发展环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建立的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只设了六局两办、65名公务员编制,工作人员录用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干部任用主要依据绩效考核,“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管委会立足于服务抓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会计代理制;率先实行了“自购公助”的公务用车改革;对外服务实行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等。连续几年,入区企业对投资环境的满意度都在96%以上,社会各界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公众对治安环境的满意率近两年名列全省前列。2006年2月22日,在参选的283个地方政府中,示范区管委会被中国新闻周刊和地方政府创新奖组委会评为全国唯一最具责任感的地方政府。评委会认为,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在公众要求的反应效率和响应程度、重大决策和政策对公众利益的体现程度、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程度、公众对行政行为的约束和监督程度、政府过失的责任追究程度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杨凌的变化  十年来的开发建设给杨凌带来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一个有绿色、生态特色的小城市的雏型;二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四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资发展环境;五是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发展,对周
边地区和更大区域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六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为下一步更快、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新动态  管委会主任

  姚引良(兼)

  党工委书记

  张光强

  党工委副书记

  梁宏贤

  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梁宏贤

  管委会副主任

  周耀生 郭建树 王亚杰 张 宏 冷劲松

  纪工委书记

  史小平

  【经济社会概况】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13亿元,增长15.3%。技工贸总收入98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5亿元,增长40.05%。进出口总额1.87亿美元,增长5.04%。财政总收入3.66亿元,增长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3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9万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4993元,增长18.6%。新增就业岗位11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4.24‰。对外科技示范推广面积2590万亩,示范推广效益64.8亿元。 

  【农业与农村经济】编制完成《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案和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等功能园区的控制性详规。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工作全面完成。现代农业创新园18个种植示范区,国际合作园30个种植示范区的划分工作已完成。收集粮食作物、瓜果蔬菜、药用植物、花卉果树等新优作物品种475个。农业企业孵化园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已有省内外8家农业科技公司的10个新技术、新产品项目进驻发展。积极实施“五个万”工程,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建设施农业大、中棚307座,在现代农业标准园规划发展设施农业2400亩,带动农户建棚859座。加强对现有设施农业大棚的标准化管理和技术服务,种植户作务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区35%的大棚收入2万元以上。发展小麦良种基地1.1万亩。建成1500头规模养猪场8座,100头规模养猪场50座,生猪存栏1.9万头,增长46%。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8座,奶牛存栏9000多头,鲜奶年产2.5万吨。 

  【科技创新和示范】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突破1.5亿元,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数255项,增长4.1%。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新成立了陕西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农业部支持,新成立了农业部太白小麦条锈病菌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旱作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农业部黄土高原农业资源与环境修复重点开放实验室。编制完成科教园区总体规划,两所学校已经建成运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企业培训14期,培训人员1800余人次,引导学员创办经济实体5家、农业合作社3家。强化科技服务,积极协助科研院校和企业争取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支持。全年新增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6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13项。二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区域合作示范。按照“强化考核,注重实效,动态管理”的工作思路,加强对建成基地的检查考核,并积极扶持培育新的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在区外新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1个,有效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以区域科技合作为依托,强化区外科技示范。组织专家赴西藏林芝、新疆伊犁、甘肃永登和全省10个市开展科技咨询培训推广活动30场次、3200多群众切实收益。创造条件,积极落实区域农业科技合作项目,项目落实率85%以上。 

  【农业农民培训】坚持以乡镇基层干部、村官、农村妇女和农民培训等为重点,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全年举办农村基层干部培训19期,培训2160人,开展多层次农民培训450场次,培训农民1.78万人次。举办农民技术职称培训和考试11场,为1006名农民颁发职称证书。累计获证农民3319人,涉及全国8个省68个县。国际农业培训取得新进展,举办较大规模国际性培训、交流和研讨活动10次,共有30个国家的800多人参与。 

  【招商引资】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4亿元,增长33.8%,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新引进江苏雨润集团肉制品生产项目、陕西中兴实业集团节能环保人造板加工项目、法国CBE集团隧道模具生产项目等亿元以上项目19个。华电集团热电联产、中兴林产密度板加工等13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秦川木塑、省国防技校、全昌荣食品等7个续建项目建成投产。不断加强投资服务环境建设,设立投资服务局,为企业注册、征地、建设、投产提供全程服务,初步营造“审批最少、程序最简、办事最快、服务最优”的良好环境。 

  【特色工业】按照以农为主、多元发展思路,初步完成特色工业园区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环保农资和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出台扶持重点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措施,筛选确定重点企业27户,以“一企一策”的方式,予以个性化政策扶持。策划实施“产业品牌培育工程”,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新注册各类企业165户,其中规模以上2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6亿元,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增长17.5%。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12户,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户。 

  【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农业休闲游、农业科普游、农业乡村游等促销活动,打造杨凌农业旅游品牌。全年接待游客18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2亿元。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在办好第十五届农高会的同时,成功举办了苗木博览会、医药保健产业博览会、秋季服装展等节会活动,聚集人气、拉动消费、催生商机。抢抓国家拉动内需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和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全年房地产在建面积41万平方米,新开工19万平方米,竣工26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廉租住房1万平方米。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亿元,增长20%。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9-26 00:2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