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酶是蛋白质,它在消化道内起作用是需要一定的温度、pH和渗透压的。大多数酶都不耐45度以上的“高温”,因此饲料制粒对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加再多量,也是无益。所谓的稳定化技术,包被、微胶囊化,并未完全解决这一问题。以凝乳酶为例,它能使乳汁变成凝乳状,它的工作温度就是母体温度,pH近中性。渗透压对酶活性的影响,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一是饲料中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水平。饲料蛋白质水平越高,胃肠渗透压越大,大量水分进入肠道,造成有效酶浓度下降,饲料消化效率降低,未充分消化的食糜直入后肠段,后肠段也高渗,导致水便。矿物质微量元素中对渗透压影响较大的不仅仅是氯、钠、钾。只不过为了计算方便,但二价金属离子和硫酸盐对肠道渗透压也有相当的影响。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赖氨酸硫酸盐大量应用后,肉鸡腺胃病变的增多。因为饲料中的微量元素矿物盐大多是硫酸盐。
酶发挥作用需要一些金属离子的参与;镁、铁、锌、铜、锰、硒是许多酶系的活性中心,因此饲料中添加的微量元素最好为其在机体内的活性形式或能转化为活性形式的前体物质。而金属氧化物不但大多不被机体吸收,还会消耗体内的抗氧化酶类以维持机体的稳态。曾看过一些制霉剂,以金属氧化物为原料,使用时对酶的活性是否有影响呢?这个还不得而知。
虽然酶的生物学效率很高,但也要有足够的底物才行。现在大量应用的植酸酶,在幼小动物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就是因为其饲粮中杂粕用量少,植酸态磷微乎其微。再如小麦酶的主要成分是葡聚糖酶和戊聚糖酶,在禽日粮中小麦加量在20%以内时,并不需要额外加这种小麦酶,机体自身的细菌就可利用这些非淀粉多糖,但超过这个限度,就需要加酶了,因为机体处理不了那些。
在蛋白质组学日益发达的今天,酶制剂的性价比是否合适呢?还得是实践说话。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