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产量效益结果 试验区300亩虾池共投4~5厘米虾苗1050万尾,从9月上旬开始售虾,至10月上旬结束,共产虾12.45万公斤,总产值847万元,总成本369.2万元,总利润477.8万元,亩产对虾415公斤,亩利润1.59万元。养成成活率达74.14%,对虾规格平均12.2厘米,12厘米以上的达71. 7%。 虾病防治示范区辐射面积3020亩(含示范区300亩),共产虾76万公斤,总产值4466.5万元,总成本2461万元,总效益2005.5万元,亩产对虾251.6公斤,亩效益6640.7元。 六、讨论 通过对示范区300亩虾池养殖全过程进行的全面监测结果,结合所采取的各项管理和防病技术措施进行综合分析,表明该养虾模式不同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养虾地区所采用的降低养虾密度、实行多品种混养、二茬虾养殖等模式。他们在多年的养虾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养虾新模式,并且在目前连续几年虾病大面积蔓延的情况下取得高产高效。究其成功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高标准小面积虾池,采用封闭式养虾新模式 示范区300亩虾池全部为高标准小面积池塘,并且是封闭半封闭内循环养虾系统。从近年来该示范区养虾成功的经验来分析,这种养殖工程是独特的关键措施之一。首先,小面积池塘便于养成期日常管理,水环境易于调控,各项防病措施易于操作,是对虾精养高产必备条件之一。而我国传统养虾池面积一般在40亩以上,各项养殖管理和防病措施不易落实到位,水环境调控困难;其次,充分利用盐场蓄水池,加之配套淡水机井,以解决养虾用水问题,这种方式既做到了因地制宜,又避开了病原从海上传播的途径,而且养殖用水盐度可人为控制。 (二)肥水繁殖基础饵料生物 池塘清淤消毒后,各种生物基本被杀掉,因此,进水后,必须重新培养生物饵料,如虾苗入塘没有适口的天然饵料,会严重影响虾苗的体质和生长。靠人工投喂,一是饵料不一定适口,二是提早进入池塘污染期,为养成期日常管理和防病工作带来困难。由于虾苗体质弱,抗病力低,还容易早期发病。许多养殖单位已发生过清淤消毒的池塘比未清淤消毒的池塘发病还早的情况,因此在思想认识上造成一定的混乱,这并不是池塘清淤消毒的过错,而是肥水繁殖基础饵料生物这一环节没有跟上造成的。该示范区虾池全部采用肥水繁殖基础饵料生物的措施,4、5月份虾池中浮游生物的数量较多,6~9月份浮游生物数量相对较少,这说明前期水的效果较好,水中有充足的饵料供虾苗摄食,这为对虾生 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虾苗暂养是养虾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 1997年示范区300亩虾池中用于暂养的面积为150亩,共投0.8厘米虾苗2700万尾,经一个多月时间暂养共成活4~5厘米虾苗1050万尾,暂养成活率为38.9%。近年实践证明:虾苗暂养技术即使在虾病蔓延的现在也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将各项防病技术措施严格落实到位。虾苗暂养的好处有许多方面,我们认为最明显的体现在:①通过虾苗暂养将体弱多病的群体淘汰掉,长到4~5厘米多为体格健壮的虾苗;②暂养后的虾苗重新计数分塘进入养成期,虾苗成活率高,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投饵等日常管理工作,以减少残饵,减轻水质污染;③暂养一个月后虾苗才进入养成池,至少减缓了养成池的污染程度,延长了饲养时间。因此,我们认为:虾苗暂养技术在该示范区是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 七、泰国全封闭式高密度精养技术模式探讨 泰国的斑节对虾养殖已普遍采用全封闭式的精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配套蓄水池、增氧机,虾池一次纳满水,养成期采用不排水的全封闭式养殖。养殖期间虽有发现白斑病和黄头病等病毒性虾病发生,但养殖的成功率仍保持70%左右。养殖成活率低者30%,高者达60%。单造亩产最低200千克,最高可达500千克以上。这种养殖模式预防病毒性虾病的主要机理是:在运用调控措施,保持池水有足够的溶解氧含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制地保持水环境的稳定性。可避免池中环境突变引起对虾的应激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病毒性虾病发生的目的。这种模式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对虾集约化养殖成功率最高的一种,值得借鉴。但是泰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养殖种类等与我国有所差异。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吸收和运用台湾省及泰国的经验,我国北方应继续养好中国对虾,运用集约化养殖把产量搞上去。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对虾养殖,现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蓄水池的配套与水质处理 泰国精养模式有全部配套的蓄水池,有专用和用部分虾池代替两种。蓄水池与养虾池面积之比,小场为1:1至1:2,大场为1:1至1:5。蓄水池进水后,多采用漂白粉消毒,个别通过长渠道远距离进水的,不用药物消毒,均须沉淀3天以上,但必须掌握好两个方面: (1)合理配套蓄水池与养虾池的容量比例:泰国采用地间轮捕轮放的作业方式,故蓄水池与养虾池的面积比幅度较大,而我国苗种放养季节性较强且南北方不同,特别是北方地区放养时间较为集中,因此其比例易大不易小;一般应与养虾池容量比在1:1至1:3为宜。 (2)蓄水池的水质处理:主要作用是提供经消毒、沉淀和净化后的养虾用水。消毒药物应以价廉的漂白粉为主,用量视水源的水质条件、有害生物的多少和沉淀时间的长短而定,一般用有效氯25%~32%的漂白粉15× 10-6~30 ×10-6,消毒后沉淀时间宜长不宜短,消毒后必须在3天以上,使池水充分曝气,余氯消失和净化。 (二)虾池条件与放养前准备 泰国养虾池平均面积多在5~10亩,最大15亩左右,池场以正方形居多,四角为弧形,池底呈锅底状,虽有部分长方形池场,但长宽比值在2以内,地深多在2米以上。严格清淤后,视底质酸碱度分别选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在放苗前15天进水,通过增氧机打水和施用化肥,培养饵料生物以调节水色,保持黄褐色稳定的水质,透明度在30~40厘米。在虾池改造和肥水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由于我国大多的虾池面积大且池水较浅,要进行封闭式高密度精养模式,必须进行虾池改造,大改小,浅改深,面积以15~20亩为宜,他深应在1.5米以上,沙质渗水漏较大,要进行底质改造或以薄膜包底。 (2)严格池塘的清淤消毒,清淤最有效办法是用推土机等工具清除池底污泥,然后进行翻耕和曝晒。清淤后还要冲刷地底的残留有机物质,池塘消毒宜采用带水消毒法。 (3)搞好池水基础饵料生物的培养在养虾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为对虾提供活饵料,提供部分溶解氧,创造安定栖息环境,保持池内生态平衡,预防虾病的发生。肥水应因地制宜,南北有别,采取一次纳满水和逐级加水的方法,新池以施用发酵后的有机肥料为好,老池以施用化肥为宜。放苗前将池水透明度调至30~40厘米。 (三)增氧机的安置 泰国普遍使用水车式和射流式两种增氧机。水车式多用3Hp柴油机驱动,射流式多用5Hp电动机驱动。一般1~2亩虾池安装1台增氧机,虾的密度大时,每亩安1台增氧机,以保持池水环流为原则。保证池水溶解氧在 4mg/L以上。我们在增氧机的选择和使用上应把握好3个方面。 (1)增氧机类型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水车式和射流式各有优点,两种增氧机都可起到增氧作用,以及池水环流和集污的作用。水车式在较浅虾池中效果比较理想,射流式在较深虾池中效果较好,在同一虾池内二种兼用效果更好,同时要考虑虾场内的电力供应情况。如无电力应选择水车式增氧机,靠动力机驱动。 (2)增氧机安装的位置及数量,总的原则是使池水形成环流,保证池水溶解氧在养成期内始终保证在 4mg/L以上;设置数量要考虑单产水平,按亩产150~200公厅设计。一 般15~20亩虾池需配备6~8台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设置在距池边较近的浅水处,射流式增氧机可设置在离池边较远的深水处,增氧机的固定方式有悬浮绳索固定和水泥打桩固定两种,水车式多用前者,射流式多用后者。 (3)增氧机的使用要区别类型和时间上的差异,在数量上,一般养成的前期开用1/3,中期1/2,应急和后期全部启动。在类型上,在肥水和养成期多开动水车式增氧机,中期水车式和射流式可轮流开启或混编两组轮流使用,应急及后期两种全部开动。在时间上,一般前期间断充气,应急和养成后期全天充气。 (四)苗种培育和放养 泰国十分重视培养健康大规格苗种,亲虾多捕自印度洋的深水海域,体长达30cm以上。亲虾蓄养前用300Ppm的福尔马林药浴消毒,育苗用水进行严格过滤和药物消毒,主要防除细菌和原生动物。出苗量每立方米控制在4万尾左右。虾苗开口饵料多用单胞藻,并保持一定的密度。后期以丰年虫为主。虾一般体长达到15cm方可出地。养虾业主购苗前先取样品到有关部门检疫,确认无异常后才批量购买。虾苗运输多用塑料袋进行,有的在放养前的网箱内适应3天。放苗量国有虾场为2~2.5万尾/亩,个体和联合体3~3.5万尾/亩。各养殖场具体掌握放亩数量。 (1)在育苗生产上,严把亲虾质量和水处理关。从多年生产看,亲虾来源应首选海捕亲虾,严格筛选,有条件要进行检疫。亲虾和育苗用水消毒是预防病毒病的两个重要环节。要下大气力抓细抓好,要采取低密度培育,出苗量控制在8万尾/m3以下,虾苗出地体长要达到 Icm以上。 (2)在放苗过程中,要提高放苗成活率,采取多种方式选择优质虾苗,有条件的要先进行暂养。从目前我国大多精养池的设备和条件看,放养密度不宜过大,以1.5万~2万 尾/亩为宜。 (五)饵料种类及投喂 泰国养虾的用料,全部为高质量的配合饲料,饲料系数在1.2~2之间,个别虾场在养成前期用鲜杂鱼打浆,冲洗干净后投喂作为补充。养成前期投饵时增氧机可停止充气,中后期关闭部分增氧机。据介绍,养成后期若全部关闭增氧机,1小时内就可能出现缺氧浮头。在饲料种类及投喂上应注重两个方面: (1)在饲料种类上,防止病从口入和保持良好的水质,提倡投喂配合饲料,严禁投喂易携带病毒的小虾蟹甲壳动物,以防虾病的发生。要根据我国各地具体情况,严格把关。 (2)在饲料投喂上要科学投喂,掌握好虾池的对虾数量,少吃多餐,常观察,尽量准确估算存养量,随时调整投饵数量。 (六)水质调节和进水 泰国的多数虾场在养成期前100天不进水,部分虾场每隔10~30天小量添加水,随后再泼撒漂白粉杀菌,由于养成期不排水,且添水量很少,至出池收虾前有的虾池水色呈暗绿色,透明度仅有20cm,但对虾始终生长正常。为防止大雨引起池内水环境突变,采取排表层水,全部开动增氧机等方法,有的虾场还在雨后向池内撒生石灰。 泰国十分重视日常水质监测,指导水质调节,我们在水质调节和进水上要抓好两个方面: (1)在水质调节方面,以调节增氧机数量和充气时间为主要手段,应保持池水足够的溶解氧含量。把定期泼撒漂白粉和生石灰作为常用措施。提倡进水后施漂白粉,大雨后施生石灰,并加强水质监测,大、中型养虾场均要配备化验室,小型虾场应具备简易水质监测能力。 (2)在添加水方面,原则上应晚进水和少进水,养成中期进水应慎之又慎,特别小心。备用水必须在蓄水池内经过消毒、沉淀后再监测才能使用,养成后期进水前应做好出池准备.一日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收获。 08斑节对虾的常见病害 斑节对虾养成期间常见的病害可分为生物性病害及非生物性病害。 一、生物性病害 亦称为生物因子致病 (biologica factor pathogeh)。其致病生物包括:病毒、细菌、一部分真菌和原生动物,还有寄生性疾病、共生性疾病等。 (一)弧菌病(vibrio desease) 俗称红腿病,国外又称"败血病"。本病是由一种弧菌侵入虾体血液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病虾附肢变为红色或暗红色,腹部白浊,背部弯曲。有的病虾体表甲壳有黑色溃疡斑点;鳃有时呈现黑斑,有的变为红色、灰色或土黄色;鳃组织变厚,脆弱破损或空泡变性。病虾表现为离群独游,行动呆滞,不能控制行动方向,蒙头转向,时而在水面打转或在池边爬行。重者倒伏在池边,发病后2~4小时开始死亡在池边。 预防措施:主要是在放养前虾塘彻底清池、消毒,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养殖期间保持水质良好。一旦发病,可用土霉素治疗,按虾塘估计虾的总重量,每千克虾每天用药360~387毫克,渗拌入饲料中投喂,连喂14天,可控制病情发展,或用呋喃唑酮 1× 10-6全地泼洒 2~3天,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烂眼病 又叫瞎眼病,经检验本病由霍乱弧菌侵入虾体而引起。发病初期,病虾眼球肿胀并由黑色变为褐色,以致于溃烂(像白膜一样),严重时眼球烂掉,剩下眼柄。随之病情恶化,引起全身肌肉发白,行动迟缓,常匍伏在水草上或虾塘边,有时在水面旋转翻滚,一般一周内陆续死亡。此病主要流行在低盐水域。 防治措施:主要保持水质良好,尽量避免虾体受伤,一旦发病,可用漂白粉0.6×10-6~ 1×10-6连续洒 2~3天,或配合土霉素,在每千克饲料中加500毫克,连续服用 3~4天,可以控制病情。 (三)白丝菌病 或称丝状细菌病,由致病性白丝菌(Leucothirx sp.)引起。由于丝状细菌的菌丝大量丛生在虾的鳃丝上,其基部分泌的粘物质使菌丝之间粘附污物和单细胞藻类,使鳃呈黑色,影响鳃丝间水的流通,并占据了鳃丝的表面,阻碍了气体交换。尤其是在水中溶解氧不足时或在蜕皮时,最容易引起死亡。 防治措施:主要是经常交换水流,保持水质良好,合理投饵。一旦发病可用链霉素4×10-6药浴治疗,有一定效果。国外报道用一种钢的螫合物(ctrinePlu)在流水中用0.1×10-6药疗24小时,在静水中用 0.5×10-6药疗 2~4小时,有一定的效果。 (四)白斑病 又叫白黑斑病,病因不明。发病初期,病虾甲壳上发现白斑,主要在头胸甲,腹部有白斑,死亡率高。可用每千克饲料加土霉素500毫克,与氯霉素500毫克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五)黑鳃病 引起本病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底质及其水质受污染而引起镰刀霉菌大量繁殖,寄生于鳃丝上所致。初期鳃呈桔黄色和鲜褐色,以后逐渐变暗,最后变黑色。病虾因镰刀霉菌寄生影响正常呼吸。其实所谓"黑鳃"或鳃部黑色化是某些鳃病的表现形式,其本质上并非一种单一疾病。除上述之细菌、真菌与某些原生动物之外,某些金属(镉、铜)、油类、一些化学刺激物(高锰酸钾、氨、硝酸盐)及维生素C缺乏也会产生黑鳃症状。如果是细菌引起,可用呋喃唑酮2×10-6~3 × 10-6药浴 2~4次,或用抗菌素治疗。 (六)微孢子虫病(microsporosi) 本病是由于微抱子虫的寄生而引起的,常称为白虾症、棉花虾、牛乳虾。微抱子虫侵入对虾肌肉和皮下,以至侵入消化道、生殖腺、神经等器官,使受感染处的肌肉呈白色不透明。有些病虾在背面、背侧面有蓝黑色,组织松散柔软,影响虾蜕皮和生长,逐渐衰死,危害较大。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发现受感染的虾应立即捞出,避免与健康虾接触。 (七)纤毛虫病 常见的有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累枝虫等。当这些生物大量发生在虾的甲壳上时,可见到虾表皮有一层绒毛状物,大量附着在鳃丝上时,直接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与丝状细菌同时发生时,容易引起对虾死亡。 发生纤毛病主要是水质不佳,含有机质过多,所以保持水质清新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并注意适量投饵。一旦发现纤毛虫类群体附着,数量不多时,主要通过换水,增加营养促进对虾蜕皮解决。如果病情严重,可用 20 × 10-6~25 ×10-6福尔马林泼栖,浸洗24小时后,排掉旧水,纳进新水,可以使病情缓解。 二、非生物性病害 指由于营养、环境、藻类或其他毒性物质所造成的病害。 1.维他命C缺乏症(黑死病) 此病症因具黑色素化引起的大黑斑,故称黑死病。这种病的发生主要是饵料大部或全部为人工饲料。一般养殖池中只要有些藻类生长,尚未发生过这种病症。患此病的虾在胃壁、后肠壁、鳃部及某些壳下组织,特别是身体与附肢接合处出现黑变现象。缺乏维生素C得了黑死病,主要是内部器官及表壳下的结缔组织黑变坏死,但并无腐蚀破坏表壳的现象。因为维生素C是高度不稳定物质,在虾饲料制造过程中大量被破坏,其需要量虽不多,但每千克饲料源加2000~3000毫克是必需要的。 2.厚壳病 病虾全身甲壳变硬,手摸时有时有粗糙感;不蜕皮,生长停顿。此病多见于高盐度区,水草大量繁生的虾塘内。致病原因主要是高盐和缺乏足够的动物性营养。 3.异常蜕壳病 虾在夜间突然大批地蜕壳,并伴随着蜕壳发生死亡。引起异常蜕壳的重要原因是水质不良,尤其是在高温期,在此期间要积极改善水质是预防此病的根本方法。 4.气泡病 是因过饱和之气体和氧气造成。在24~26℃,盐度35‰时,若溶解氧量到达过饱和量之25%时,即会出现气泡症;同样,氮水过量亦会造成此种症状。患有气泡症的病状是首先产生快速不规则的游泳行为,之后失去知觉,浮于水面,一般是头胸部的腹面高于腹部,以显微镜检查鳃部可发现大量气泡。由氧气所造成的气泡病若是紧急降低水中溶解氧,可以数小时内恢复,而氨气所造成的气泡症却往往是致死的。 5.抽筋 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或受惊引起。抽筋之虾体轻者仅局部弯曲,重者则整个尾部往腹侧弯曲而无法直伸。此病原因仍不清楚,但通常是紧接着人为接触虾体后产生,被认为是因水温与气温升高或岸上的气温较水温高及其他的压迫(stress),如光度的突然改变等造成此类症状。为防止虾体抽筋可在凌晨或夕阳西下捕虾,避免在强烈阳光下捕捞。另外用电网捕虾或降低水位后捕捞亦可减少抽筋状况。此病流行季节内要常换水,提高水位,改善水质,这对于预防或抑制病情的发展有较好作用。 6.肌肉坏死(自发性坏死) 虾的肌肉坏死症状是在横纹肌块出现白色不透明区,特别容易发生在后端节处。在持续的严重压迫,如密度过高、低溶解氧、温度或盐度突然变化、人为过分粗鲁的操作等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在初期症状出现时,如能降低压迫因子,可以恢复原状,中度感染时仅部分身体可复原而末梢则无法恢复原状。如大部分区域均出现症状则来势凶猛,虾可能在1~2天死亡。 "烂尾"(tairot)是此病症慢性与腐败的表现形式。此时腹部或附肢末稍部位完全坏死,既而转变为红色并开始分解。值得注意的是此种症状很容易与"牛奶"虾混淆。 7.丝藻附着症 虾塘的浮游生物若未能大量繁殖时,其水质较为清辙,阳光可直接射入下层,此时若是池底存有大量有机质,很容易使底层丝藻大量繁殖。这样丝藻不仅在夜间会消耗大量氧气,增加泛塘的可能性,而且还能降低虾体的活力,并阻碍虾的行动。在养殖后期为防止塘底形成还原层,常需换水,此举常造成透明增加给丝藻造成可乘之机。尤其是在低水温时,虾长时间未蜕壳,至水温高时,丝藻大量繁殖极易布满虾壳上,严重影响虾的活动与摄食,甚至造成虾大量死亡。遇此情况时,可使用茶饼(50~75千克/亩)刺激虾蜕壳,在台湾一般使用克藻净(0.2 × 10-6~0.4 × 10-6。但最根本的办法是做好管理工作,保持虾塘的水色,以避免造成丝藻繁殖的有利环境。 三、养殖池中的敌害生物 利用潮差直接引进海水的虾塘,虽可经由细网筛绢过滤杂鱼与杂虾,但却无法阻止鱼卵与虾卵和螃蟹幼体等生物流入,因此在咸淡水区域养殖场经常发现大量的五须虾(脊尾白虾)繁殖,以及不少肉食性的鱼类如黄鳍鲷、乌塘鳢、鳗鳝等鱼类繁殖,若不设法加以清除,其增殖的数量将极为惊人,不仅与养殖虾争食料,而且在繁殖季节里螃蟹等四处筑巢,严重影响虾塘塘基的坚实,若遇大雨季节,极易造成虾塘崩塌,引起虾类流失和逃走。同时在虾池繁殖生长的鱼类,可能为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寄主,若不予以清除,会造成疾病流行。在养殖过程中可用茶粕进行中间毒塘,因茶粕含有10%皂精( saponin),虾类对皂精毒力之抵抗力较鱼类强40倍。在海水鱼塘中,皂精对草虾的致死浓度为 75×10-6,而对鱼则为1× 10-6~ 1.5×10-6,所以只要用 2.5 × 10-6~10×10-6的皂精,即可杀死各类杂鱼,而对草虾无不良影响。 至于虾塘中的五须虾(俗称白虾)的繁殖,危害性很大,亦相当可怕,不可低估。这种虾繁殖速度很快,而且生性极馋,不仅抢食草虾的饵料,而且会成群侵击正在蜕壳的虾体;当繁殖过多时,将会严重影响池中的溶解氧,对养殖的斑节对虾造成极大威胁。 防治方法:应立即采取分段养殖,缩短养殖时间,捕除五须虾(脊尾白虾),防其大量繁殖,可在池塘内多设吊网(伞网),在吊网内投放饵料加以诱集捕捉清除。 目前我国南方养殖斑节对虾的地区主要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沿海,近年在浙江省部分地区及上海市郊也试养成功。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导致虾病的不断蔓延,疾病的种类和传染的途径也相当复杂,至今对其病因和病原以及治疗方法均未明确。 几年来作者先后在广东及福建的闽南和莆田市沿海的虾场进行斑节对虾病害的调查和观察,现把调查资料整理如下: (1)广东省粤东、珠江口成淡水区域、粤西沿岸自1986年养殖斑节对虾,发现了一些常见疾病。现将1987年汕头市水产研究所在潮阳县古埕虾场调查的虾病介绍如下: ①黑鳃病:主要表现是病虾鳃部发黑、溃烂。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鳃丝受损伤,鳃丝附满原生动物或沾满污物,呈黑色。病原生物为镰刀菌(Fusarium spp.)、纤毛虫(Ciliata)和丝状细菌(Ftlamento bacterial),以纤毛虫和丝状细菌为主。发生此病的虾池一般伴有硫化氢产生的臭味。 ②纤毛虫病:病虾的甲壳和鳃部均呈黄色或绿色,严重者鳃部溃烂或变成黑色,并粘附着很多污物,虾的食欲明显下降,很少活动,一般停滞在池边。病原主要为聚缩虫(Zoothanium sp.)和单缩虫。 ③弧菌病:病虾因造血组织坏死,引起贫血,发病后在池边不定向地缓慢游动,脊部弯曲,在第二、第三腹节间和第三至第六腹节,有白色不透明的斑块。病原为弧菌(VibriO sp),没有分离鉴定。镜检观察菌体弯曲呈弧形,能运动。患弧菌病是一种败血综合症。 ④丝状绿藻附着病:病虾活动迟缓,蜕壳困难,影响对虾的生长发育。病原主要为浒苔(EnteromorPha sPP。),附着在对虾的甲壳和附肢上,加重了对虾的荷压。 ⑤肝脏红点病:病虾肝脏表面呈不规则的红点。解剖病虾,可见消化道红肿。受感染的对虾,轻者生长缓慢,严重者停止摄食。在池边游动,失去平衡,身体变软,缺少弹性而死亡。 对以上对虾疾病采取的治疗措施如下: ①硫酸铜对纤毛虫、丝状细菌和丝状绿藻均有杀灭作用,也能消除硫化氢的产生,是治疗纤毛虫病、黑鳃病和丝状绿藻附着病的有效药品。治病有效浓度为1×10-6~2×10-6。硫酸铜对病原生物的致死机制,是铜离子与其蛋白质作用生成不溶解的盐而沉淀。但是使用硫酸铜泼洒全池时,药浴时间不宜过长,10小时必须大量换水,因药浴时间过长会使铜离子进入对虾体内,降低消化酶(淀粉酶、胰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对虾的摄食和生长。硫酸铜在强太阳光下使用能提高效力。 ②使用硫酸铜和金霉素混合杀死丝状细菌,比单用硫酸铜效果好得多。黑鳃病大多是由纤毛虫和丝状细菌共同感染引起的,因此采用1×10-6~2×10-6的硫酸铜加0.5×10-6的兽用金霉素效果较好。 ③对虾弧菌病的治疗,使用1×10-6土霉素钙加1×10-6的兽用金霉素混合使用效果好,而且价格便宜。用此药物对虾体的生长无副作用。 ④肝脏红点病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在1987年才发现。采用加强换水能减轻病情,用 0.012×X 10-6的孔雀石绿,全池泼洒1~2次,能治疗此病。 ⑤孔雀石绿虽然也是纤毛虫的敏感药物,但孔雀石绿是一种三苯甲烷物质,据报道是一种致癌物质,成虾阶段尽可能少用,尤其是距收获前半个月不要使用,以免影响对虾质量。 ⑥清除地底淤泥和有机杂质,在统一时间内对整个虾场进行彻底消毒,改善进排水系统,是预防虾病的关键所在。使用 0.5 × 10-6~ 1.0 × 10-6的硫酸铜或2 × 10-6的生石灰泼洒虾池可以改善水质,在发病高峰季节(6~9月),不定期使用 0.5 × 10-6的土霉素钙和 0.5 × 10-6的兽用金霉素进行全地泼洒,或适当投喂含有土霉素的药饵,是防病的有效措施。 (2)1987年作者在福建闽南莆田市沿海进行虾病的调查,据厦门水产学院张秋阳在福建闽东至闽南沿海各地的调查,先后在霞甫、宁德、平潭、莆田、厦门、漳浦、东山等县市调查结果,福建养殖对虾的常见病有: ①丝状细菌病:病虾额角、附肢断缺;鳃部颜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轻者为黄棕色,严重者变为黑色,颜色的产生与菌丝上粘附的异物有关。该病常伴随着纤毛虫病发生,感染率可达50%。 病原菌菌丝细长,无色透明,表面粗糙,一端附着于对虾头胸甲、腹侧甲、游泳肢以及鳃,另一端游离。菌丝不入侵皮下组织。 丝状细菌主要的危害是使对虾鳃部组织气体交换受阻。若病情不严重,可以大量换水,提高饵料质量或用淡水刺激病虾蜕壳。 ②稚虾真菌病:病虾后肠稍红,附肢及尾扇有断缺现象,死亡时整个胃肠变为红色。对虾从发病到死亡大约经过36小时。 病原为链壶菌(Jagenidium),菌丝体的放出管密集于受感染的虾苗腹节及尾节外表面;镜检下可见到放出管末端膨大的顶囊。生长在体表的放出管短而粗壮,呈黑色。 ③纤毛虫病:大多发生在5厘米以上对虾体上。聚缩虫、单缩虫和累枝虫附着在对虾的鳃部、游泳肢、尾扇等处。没有直接机械损害,但高密度附着会使对虾与水中溶解氧的交换能力及活动力下降,严重的病虾常坠入池底死亡。 病虾身体上蒙了一层土褐色的毛状物,腹部肌肉发白,萎缩后失去弹性。有些病虾鳃部溃烂或变成黑色,附肢脱落,尾节腐烂,眼球向两侧突出,触须低垂,游泳缓慢。病虾体固着物飘起,外形像一呆滞的"狮子",常出现在池面和池边,虾农称它为"毛虾"。 纤毛虫病的特点一是感染率高,有些虾池高达90%,一些在50%左右;二是蔓延速度快。 据观察,发病时先是游泳足的某些部位呈浅绿色,接着头胸甲两侧变为绿色,两天后,体表开始附生虫体,并迅速扩展至全身。 病原有纤毛虫目(Peritrichida),钟形虫科(Vorticellid)的聚缩虫(Zoothanium sPP.)、单缩虫(Ga。hesumsP.)和钟形虫(VOrticella sPP.);累枝虫科(EPistylidae)的累枝虫(Epistylis sp.)等。其中以聚缩虫和单缩虫最为常见,危害性最大。 防治措施:清除池边水草及易为纤毛虫附着的物体和腐烂有机物,合理投饵,保持池水清新,这是目前切实可行的办法。除此以外,淡化海水促进病虾蜕壳对减轻纤毛虫病同样有效。 ④微孢子虫病:病虾活动迟纯,腹节和尾节有不明显的带状(或点状)白斑;甲壳较脆,有褐色斑点;肌肉柔软松散,附肢和鳃部有浒苔附着。病虾体长8~13厘米,平均体重与正常对虾无明显差异。此病以防为主,虾池要彻底消毒。 病原为微粒子虫(Nosema sp.),隶属于微孢子虫目,单丝亚目,微粒子虫科(Nosematidae)。孢子长2.5微米,宽0.2微米,刺丝自顶端发出,母孢子产单一孢子,寄生于对虾腹部肌肉系统的肌纤维内和肌纤维间。 ⑤线虫病:病原为线虫纲(Wematoda)动物的幼虫,病原营自由生活,在条件适合时,临时宿生于对虾鳃部、眼窝、摄食组织表面。在运动中,破坏了鳃,虾因此死亡。死虾鳃部溃烂,体表有粘土状物附着。 ⑥褐斑病:病虾外骨骼有黑褐色的凹陷,附肢常缺失。此病在福建流行广,是传染性疾病,发生在养成的对虾和越冬亲虾。预防办法是减少运输中的创伤,降低放养密度,提高饵料质量和管理好水质。 ⑦肌肉坏死病:病虾消瘦,肌肉萎缩并与外骨骼分离。发病初期腹部的背面出现白斑,以后整个腹部变为白色,鳃和肌肉坏死,最后死亡。发病率为2%~3%。病因未详,此病不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据现场观察和国内外有关报道,放养密度过大、水温偏高等常发生此病。水温超过35℃发病多,当水温、水质恢复正常,病虾便逐渐减少。故要合理放养,保持水质新鲜。 ⑧痉挛病:病虾腹中部僵硬弯曲,尾部屈在腹下方,背部自弯曲点起有一带状白斑。病虾侧身运动速度缓慢,摄食能力下降,身体瘦小、虚弱,经常出现在岸边或被水冲死在闸门的拦网上。 据记载,1984年7月在福建省宁德牛奶塘养殖场发现对虾痉挛病,发病率约 6%。当时池中水温 34℃,而海区水温29℃,差值5℃。病虾离池后身体还是保持弯曲,一放入新鲜海水,体形便逐渐恢复,活动能力也逐渐加强。初步认为水温高引起此病。在高温期应大量换水,提高水位,病虾会恢复正常。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水温与对虾纤毛虫病、丝状细菌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尤其是虾池换水条件差的。池中水温持续上升趋势,对虾厌食使饵料过剩,水中有机物含量提高,藻类、细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溶解氧减少,PH值下降,各种病就容易产生。另外,底质和饵料化学成分的异常变化,可以恶化水质,导致对虾中毒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