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礼怎么会跟理混起来了呢?因为两者是有关系的。《礼记》上讲,学礼,不仅要知晓礼仪的细节,关键是要明白礼仪背后的道理。明白了道理,礼才真的是礼。原来,古人是讲究天人合一的。在他们看来,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一样,都遵循一个道理在运行。这个道理,就是礼的精髓。”
这句有点接近古人所说“法阴阳而有天地,法天地而有夫妻,夫妻后有父子,父子后有君臣”了。
不过,如果这篇可引,则下篇“二、中国人讲礼不讲理。”和“四、中国人好为人师、不懂装懂。”就不可引,不能认同了。既然礼的精髓是“理”,那么,何来讲理,讲礼之分呢?如果不讲理,则根本就谈不上礼了----就如研究人,抓住衣服不放,而丝毫不涉及性格,不能算是了解这个人吧?同样,丢却礼后面的“道”,也就没有“礼”可言了。
不分黑白是非,则没有“礼”可言,即分黑白,则登高一呼就成为一己之责任,何有“好为人师”只谈?与梁启超辩论的,是章太炎,不是在家种地的我二舅。同理,孟夫子批评的“好为人师”,和后人的黑白不分,恐怕并不是一回事-----斗筲之徒,犯得着让孟夫子批评吗?比如论坛上骂人的和帮助骂人的那两位,交给孤城对付就行了,还用得着孟子出手?圣人不得恶心吐了才怪。
礼,孤城所涉及,有四层意思:
1,天为上----这层,是讲“道”的。
天,为中国文化下对“道”的形象化描述,也就是上文“这个道理,就是礼的精髓”。
2,人各守其职,各各尊其位----这层,是讲“义”的。
3,礼之用和为贵----这一层,是讲“仪”----礼仪的“仪”的----到这一层,才稍微涉及或牵扯到下面一层的“礼貌”。
4,洒扫应对进退----这一层,是讲“貌”的----礼貌的“貌”。
至于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对我对大家对的黑白不分的所谓“和气”,是和礼丝毫没有关系的。而一楼那个洋神父批评的,恐怕只是黑白不分的和气,和真正的礼,有什么关系?
身为一个中国人,张香华,不给国际友人解释清楚,反而助长这种误解,而且写成文章,使谬种流传,我真是服了这个中国人了。
这也算读书人?
笑了,吐了,也哭了---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