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3|回复: 0

猪传染病的诊断及其防治实用技术——仔猪副伤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4 09: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仔猪副伤寒
本病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多发生于2~4月龄仔猪。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的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多发生在饲养卫生条件不好的2~4月龄仔猪中,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尤其是寒冷多变气候和阴雨连绵季节易发。另外,猪舍潮湿、拥挤、长途运输、寄生虫病、断奶过早、去势等可促进本病发生。
(2)临诊特点
①急性型(败血型):多见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体温升高(41~42度),食欲减退、寒战,常堆叠一起。病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有时出血,病后期腹部、耳及四肢皮肤呈深红色或青紫色斑点。病猪呼吸困难,体温下降,一般经2~6天死亡。
②慢性型(结肠炎型):此型常见,与肠型猪瘟相似,扎堆、寒战,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便秘腹泻交替发生,粪便呈灰绿色、恶臭,混有血液。病猪消瘦、常呈现收腹上吊,弓背尖叫,似有腹部疼痛症状。腹部皮肤上出现痂样湿疹。有些病猪咳嗽,体温稍许升高。病程2~3周或更长,未死的以后发育不良或复发。
(3)剖检病变
①急性型:主要是败血症变化,脾脏显著肿大,边缘钝、色暗带蓝,触压时感觉绵软,类似橡皮,切面蓝红色,可以看到肿大的淋巴滤泡。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其他淋巴结也有不程度肿大,软而红,呈浆液状炎症和出血,类似大理石状。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全身各粘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肢体末梢瘀血呈青紫色。
②慢性型:特征病变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或部分回肠后段,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物质,呈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不规则的溃疡面。有的滤泡周围粘膜坏死。坏死向深层发展时,可引起纤维素性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部分干酪样变。脾稍肿。肺病变部增大呈灰红色,有的呈干酪样变,其切面有灰黄色的小结节,若继发巴氏杆菌或化脓细胞感染则发展成肝变区或化脓灶。
(4)细菌分离 急性型病例可从采取肝、脾等病料做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也可做免疫荧光试验。
总之,必须综合以上几点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给予优质全价配合颗粒料,增强仔猪抗病力。
(2)对本病常发地区或猪场,进行防疫注射或口服疫苗方法预防(详见本手册“免疫程序和疫苗使用”)
(3)发病后,将病猪隔离治疗,被污染的猪舍彻底消毒。耐过的猪应隔离肥育,予以淘汰。病死的猪禁止食用!严防中毒!对未发病的猪,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克,或磺胺二甲基嘧100克,混匀喂服有预防作用!治疗药物可选用氯霉素(口服,每日每公斤体重10~30毫克,分2~3次服;肌注,每日每公斤体重10~30毫克,分2~3次注射,连用4~6天)、呋喃唑酮(每日每公斤体重20~40毫克,分两次口服,连用3~5日后,剂量减半,再服3~5日)等均可。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4-19 12:1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