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2006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3月的“瘦肉精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空前恐慌,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随着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国家也不断地加强了监管力度,也出台了相关的立法。从牧场到餐桌整个环节的管理不得不被全程监控。众所周知,把握源头的安全是整个环节的至关因素。但是,我们牧场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在中国的今天,绝大多数养殖户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为什么动物越来越难养,甚至养不活?为什么疫苗越用越多,药物越用越新,疾病却愈加肆虐?为什么整天消毒,仍然抵挡不了病毒细菌的入侵? 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养殖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做的:动物越得病,投药越多;投药越多,病原菌耐药性越强;耐药性越强,动物抵抗力就越弱;抵抗力越弱,动物就越容易得病;越容易得病,用药就越多。不难发现,我们完全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局面呢?抗生素的滥用成为罪魁祸首。抗生素在防病抗病促生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①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动物肠道菌群的失衡。②抗生素使肠道变薄,粘膜脱落,通透性增强,给病原菌可乘之机。③抗生素造成肠壁溃疡,动物机体免疫机能受到抑制。总结来看,免疫抑制造成了动物疾病的总根源。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呢?毫无疑问,那就是增强动物自身的免疫力。那么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什么呢?-----是肠道。亚洲知名肠道健康专家、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会长蔡英杰教授说:“我们过去以为肠道只是一个消化吸收的器官,其实它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负责产生人体一半以上的抗体。如果肠内微生态环境失调,有害细菌产生的毒素被肠壁细胞吸收后就会引起慢性中毒,这些毒素使人生病、加速衰老等等。”对于动物也是同样的,动物机体70%的免疫细胞分布在肠道内,肠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占动物机体所生产免疫球蛋白的60%。 所以,要做到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必须首先要调理肠道的群均平衡,使用微生态的保健方案才是对症下“药”。动物肠道内存在着100万亿的微生物,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动物自身的原籍菌群与优势群均是哪些,才能有针对性的去扶持这些优势菌群,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一般来说,芽孢杆菌、酵母菌与乳酸菌是我们常用的几种菌,但是这些菌对于动物来说,不是越多越好。经过我们多年的研究证实,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对于动物的适宜量一般不会超过8亿/天,而乳酸菌却没有一个用量限制,主要是受制于成本。所以,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以最少的成本而得到大量的乳酸菌。 乳酸菌发酵饲料可以说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发酵饲料并没有在中国做大做强。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发酵饲料大多是由饲料厂来做,而欧洲的发酵饲料从配料、发酵到饲喂,全部是在养殖场完成。中国的饲料厂生产出来的发酵饲料经过长途运输到达养殖场的时候,恐怕微生物的作用早就损失了大半。况且,饲料厂还没有实现全自动的发酵工艺,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工来完成。同时,发酵饲料中的水分也造成了运输环节的极大浪费。有人说了,把发酵饲料烘干再卖,那就属于舍本逐末、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方式,反而更不可能给养殖户带来成本的下降。所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发酵工厂搬到养殖场。 至于牧场如何来做发酵饲料,关键因素还是要解决设备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发酵设备的支撑,还是会费时费力,还是做不长。 所以从本人来看,唯有解决牧场发酵设备的问题才是解决发酵饲料推广的关键问题,才能让乳酸菌真正大显身手,牧场才真正有所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