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3.15,2010年对中国乳制品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三聚氰胺卷土重来、太子奶倒掉、卫生部“禁香”、圣元性早熟等事件引发阵阵惊涛。2010年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乳制品安全问题频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卷土重来 三聚氰胺
事件回顾: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致使25万儿童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三鹿倒闭;实行八年之久的国家免检制度瞬间土崩瓦解;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被迫引咎辞职;正在起草的《食品安全法》为之做出多处修改。三聚氰胺事件发生迄今,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开展问题奶粉清理行动,然而在整顿高压态势下,仍有个别企业和个人置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于不顾,利欲熏心、顶风作案。2010年7月,甘肃、青海和吉林三省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其中青海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500余倍,数量更是达到了38吨之多;11月1日,一种叫做乳酸玉米奶的东西再次因为三聚氰胺而扬名天下。
事件评析:三聚氰胺,这个让我们挥之不去的噩梦,仍然在不经意间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态势给我们以打击,难道喝上“放心奶”是如此之难吗?
标本兼治 生鲜乳政府指导价
事件回顾:2010年7月1日,黑龙江省物价监督管理局、省畜牧兽医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从7月1日起至9月30日止,对省内双城市、肇东市、富裕县生鲜乳购销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以维护奶牛养殖户(企业)和乳品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事件评析:饲养成本不断上涨,奶价却被压得很低,赔钱时间太久了,无法维持,只能卖牛杀牛,奶牛存栏量下降,奶农养牛信心不足,目前奶牛养殖及原料奶生产、奶品加工和奶品销售三个环节的利润分配比例大概是0.8∶3∶6.2,而当前三个环节的成本比例正好相反,为6∶3∶1。在此背景下,生鲜乳政府指导价应运而生。
生鲜乳收购范围被企业划分,这项本为了防止企业恶性竞争的做法,却将奶农画地为牢,使得企业对生鲜乳形成先天的垄断。政府部门出手制定“生鲜乳政府指导价”,不但能保护奶农的利益,使其按正常模式喂养,保证奶牛高产优产,还能消除因价格大起大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对整个行业大有好处。
百密“亦”疏 明治乳业召回23万件奶酪
事件回顾:2010年8月17日,日本乳业巨头明治乳业公布,由于存在质量问题,将召回23万件奶酪,原因是这批奶酪原料中部分含有金属片。
事件评析:事实上,这并不是明治乳业的乳制品第一次曝出质量问题,在2007年、2008年,明治奶粉就分别因为锌含量不达标、铁和锌含量超标而被我国有关部门判为不合格产品。尽管明治乳业中国公司称并不负责上述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但这些产品仍有可能通过海外代购等渠道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而明治乳业召回产品,或给日系奶粉在中国市场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
返璞归真 卫生部“禁香”
事件回顾:2010年7月26日,卫生部公布《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明确把纯乳、原味发酵乳等20种食品列为禁加食用香料香精范围,其中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也拟被“禁香”。
事件评析:尽管“禁香令”仍停留在征求意见阶段,但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有近八成消费者对“禁香令”表示支持,虽然不用添加剂会影响到乳品口感,但还是选择健康至上的原则。从三聚氰胺“零”容忍到“禁香令”,我们希望乳品企业加强香精等添加剂的管控,使食品能纯粹一点,更纯粹一点,也期待备受社会关注的婴幼儿奶粉行业能返璞归真、愈加规范。
迷雾重重 性早熟事件
事件回顾:2010年8月5日,武汉三名女婴疑似因食用圣元奶粉后出现性早熟,乳房开始发育,雌激素水平竟已达到成年女性的水平。在经过医院的一番诊疗之后,家长质疑三名女婴长期食用的同一品牌奶粉就是罪魁祸首。最终卫生部公布调查结果称,患儿乳房早发育与所食用乳粉没有关联,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
事件评析:沸沸扬扬的“激素门”事件最终在卫生部做出的“圣元乳粉激素含量无异常”通报下结束了,然而事件的影响却远没有截止,它让整个中国奶业的信誉度再一次降到了最低点,更加可怕的是,消费者对中国奶业发展的根基——奶源丧失信心,对“洋奶粉”的迷信已蔚然成风。
此次事件更引人关注的是:两大国家级乳制品质量检验中心——位于哈尔滨市的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国家乳制品及肉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均表示,“我们只能检查奶粉国家标准里面规定的项目,激素并不在其中。”2008年三聚氰胺也是因为不在检查标准范围内而不予检测。
力不从心 太子奶倒掉
事件回顾:2010年7月23日,株洲市对外通报,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湖南太子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之后,湖南太子奶集团供销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公司,也相继进入了破产重整程序。7月27日,太子奶集团公司董事长李途纯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事件评析:企业的发展并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凡企业就应该根据自身现有的规模来制定发展战略,要量体裁衣,有多大的力量办多大的事情,万不能奢求超出自己能力的发展。
鱼目混珠 进口乳品问题频出
事件回顾: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3——8月,我国进口乳品被检出有670余吨不合格,相当于每个月查出不合格洋乳品110多吨,其中奶粉(包括全脂奶粉、婴幼儿奶粉、妈妈奶粉等)数量最多,总量达628.785吨,占不合格进境食品的93.8%。不合格洋奶粉中,又以婴幼儿类奶粉居多,占进境不合格乳品的近七成,其中多来自法国和澳大利亚。
事件评析:“外国的月亮不一定圆”,国家质检总局的此次数据披露对迷信进口乳品、认为洋奶粉安全必定优于国内奶粉的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次打击。洋奶粉同样存在如此大的安全隐患,必将促使消费者理性对待洋奶粉。
正本清源 三聚氰胺实名销售
事件回顾: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乳业安全问题,2010年9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定,要严格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三聚氰胺生产企业出厂销售用户登记制度、承诺制度和销售台账制度,并在从三聚氰胺批发商到零售商的流通全程建立销售实名登记等制度,防止三聚氰胺产品及其废料流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饲料生产加工企业。
事件评析:在三聚氰胺事件屡禁不止的现实中,试图用实名制的形式从源头上确保公共食品安全,出发点固然是好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落实实名制的过程中需要对“存货”和相关标准有明确的认识。
相煎何急 蒙牛VS伊利营销大战
事件回顾:2010年10月19日晚,一篇网帖经过微博的疯转激起千层浪。该网帖自称来自伊利内部文件,指“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其实系蒙牛“有预谋、有计划、有步骤周密策划出来的”,目的是打击竞争对手。帖子还称,经公安机关查实,蒙牛儿童奶项目负责人、公关公司负责人等4人因涉嫌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被批捕,由此将国内两大乳制品巨头伊利、蒙牛将近十年的“暗战”搬上了互联网,各大媒体、网站对此事的报道随即接踵而至。
事件评析:商业道德的遵守,健康商业大环境的营造,需要从业人员的自律,更需要相关部门长期不懈的制度化监管,环境一旦破坏了,不是某个企业某段时间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整个国家商业信誉的大问题。中国乳业的诚信遭遇一次又一次蹂躏,恶性竞争环境下的中国乳品让公众如何下咽?如果非要等到公众集体“戒奶”的那一天才幡然悔悟,那么中国乳业将永远失去翻身的机会……
假痴不癫 多美滋、惠氏卷入“结石门”
事件回顾:2010年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结石宝宝之家”的创办者赵连海统计在册的‘结石宝宝’已达124个。这124个“结石宝宝”中,有100个一直都是吃多美滋奶粉的,而期间没有吃过其他任何品牌的奶粉。另外24个也都以吃多美滋奶粉为主。但是通过检测,多美滋奶粉中不含三聚氰胺。
多美滋可能致结石的疑云尚未消散,另一外资企业惠氏也被卷入“结石”风波。有媒体报道称惠氏奶粉疑致19名儿童患结石,上海惠氏营养品有限公司对此发布紧急声明称:惠氏生产和销售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是安全可靠的。
事件评析:不错,三聚氰胺可能导致婴幼儿出现结石,但并不等于导致婴幼儿结石的罪魁祸首就一定是三聚氰胺。同理,不含三聚氰胺的奶粉,不等于就不会导致婴儿出现结石。媒体曝光的是可能有婴儿在饮用多美滋配方奶粉后出现了肾结石,而检测部门的回答是在多美滋奶粉中没有发现三聚氰胺,从逻辑学上讲,属于偷换概念。据了解,除了三聚氰胺外还有三种可致婴儿肾结石的情况:一是,“高渗透压”现象,奶粉中的蛋白与钙,如果偏高,当碰到天气很热,小孩喝水又少,甚至体重偏低的情况时,将出现高渗透压,磷酸钙就沉积到了肾脏,导致结石;二是,奶粉配料中的乳清粉如果质量较差和盐分较高,也会产生结石;三是,奶粉中残留抗生素,比如绿霉素,就会与奶粉进行化学反应,而产生结石。
非常希望相关部门对类似事件在进行权威发布前能对问题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测,能对相关的“结石宝贝”进行更全面的病例分析,以明晰其中的主要根由。
身不由己 液态奶集体涨价
事件回顾:涨还是不涨?伴随着原奶价格的接连走高,从全国性乳企到本地乳企,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前者。2010年11月22日,青岛新希望琴牌乳业宣布提价,此前,伊利、蒙牛、光明等乳业巨头已不同程度提价,三元、迎春乐等乳企提价箭在弦上,一场席卷全国的牛奶行业性涨价已成定局。
事件评析:原奶涨价、白糖涨价、运费涨价,还有人工费用高涨、“柴油荒”等,让乳品企业“不得已而为之”。11月份的这次提价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牛奶行业第一次行业性提价。
历历在目 黑心奶
回炉奶事件回顾:2005年6月5日,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曝出惊天黑幕:光明乳业过期牛奶回炉再包装后重新进入市场销售。光明牛奶事件暴露出我国法规的空白漏洞:对非过期存奶的处理问题,国家没有相关标准,正是标准的缺失导致一些企业铤而走险。
早产奶事件回顾:2009年6月2日,广州市质监局在广美香满楼畜牧有限公司查获一批标称生产日期为“2009.06.03”的早产奶,另发现部分未标注生产日期的奶制品,两者共计近5万盒。虽然“早产奶”不等于质量有问题的奶,但企业的经营应以诚信为本,生产日期是消费者选择奶制品的重要依据,更不允许出现差错。
“皮革奶”事件回顾:2009年4月,浙江晨园乳业多批次牛奶被检出可疑致癌物皮革水解蛋白。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违法者的胆量和“智慧”,再惨痛的教训也无法让他们良心发现,再严密的法律也不足以自行产生威慑,我们所能指望的只有职能部门不懈怠的严格执法,以及对相关信息不掩盖的透明环境。匿名举报能够换来职能机关的及时介入,比之于三鹿奶粉事件这是一个切实的改进。“坏消息”没有因为“中国奶业尚在恢复之中”等理由而被雪藏,皮革水解蛋白的曝光不仅给了公众一个确切的信息,而且为浙江以外的乳业市场监管提供了信号明显的警示,透明的环境加上严格的执法,是防范食品安全事件重演的底气所在。
事件评析:从2001年以来,乳品行业“有抗奶”、“还原奶”、“回炉奶”、“皮革奶”各类丑闻接二连三,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导致消费者的“牛奶恐慌”,更引发了对乳品行业的信任危机。我们不禁要问:乳制品行业究竟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内幕?究竟什么时候消费者才能喝上一杯“放心奶”?
本文来源:乳业时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