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养殖户养殖的泥鳅曾经出现一个问题,泥鳅卵产的特别多,但孵出的小苗一个都没有,经专家实地调查研究,原来是水质恶化造成的。为什么水质会恶化呢? 他开始了排查工作。首先他想到的是不是水源有问题?可这孵化池用的是井水,不含泥沙、没有污染,透明度也很高,不应该有问题。那是不是水的温度有问题呢?
泥鳅属于温水性的底层鱼类,生长的水温范围是10℃~30℃。可是要孵化宝宝的话这水的温度就得严格要求,如果水温高于30℃或低于20℃的话,都会造成一些卵粒的死亡。这位养殖户的孵化池,水温一般控制在20℃~26℃,而且夏季温度高的时候,他每天早晚都会按时通风1个小时, 大棚的外面和里面以及孵化池上面都加了遮阳网,一来泥鳅怕光,二来可以避免水的温度过高。可就是这么小心,卵粒还是没活,问题出在哪里呢?通过咨询专家,他明白了问题所在——投放种鳅的密度过高。
这位养殖户设计的孵化池是2米×4米的,投放了500条种鳅。种鳅交配的雌雄比例是1:2,也就是说500条种鳅里面有近170条雌鳅。一条雌鳅的产卵量是3000~5000粒,如果按平均每条4000粒卵来算,就有68万粒卵集中在8平方米的空间里,如此一来,卵粒很容易在池底形成堆积,造成下面的受精卵无法孵出小苗,然后造成水质恶化,水坏了之后造成卵粒全部死掉。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减少投放密度。种鳅的投放密度应该控制在每平方米40条左右。像他这种8平方米的孵化池,种鳅的投放密度应该在300~350条。然后在卵粒堆积的情况下,用手轻轻的拨水,把堆积的卵粒拨开,让它们平平地铺在池底,这样就不会出现卵粒被压死的情况了。
本文来源:科技苑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