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28|回复: 0

[《北方牧业》] 鸡淋巴白血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6 16: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鸡淋巴白血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建议
      1 禽白血病发病史
      1868年,该病被首次报道。1991年,美国Panyne等首次报道J型白血病病毒,严重危害世界各国肉种鸡和肉仔鸡;1997年和1998年,J亚群禽白血病在世界范围内大暴发,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禽白血病是目前我国危害禽类的主要疫病之一,控制和消灭本病是我国禽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 传播方式
     2.1 蛋垂直传播:比例不高,但导致鸡群长期存在禽白血病病毒(ALV)感染;
      2.2 横向传播:可发生但较弱较慢,主要在早期;
      2.3 其他:昆虫、针头、疫苗感染等。
       3 病毒分类
       禽白血病毒(ALV)是一种反转录病毒;ALV分为A、B、C、D、E和J等亚群。A、B、C、D和J亚型属于外源性病毒,是不会通过染色体传递的ALV,致病性强;E亚型为内源性病毒,整合于染色体中,通常致病性很弱,或无致病性。
       4 致病特征
        禽白血病病毒感染后主要引起肿瘤性死亡,生长性能下降,免疫抑制。
A、B、C、D亚群:以淋巴细胞瘤为主,还有多种其他类型细胞瘤,包括血管瘤;
J亚群:以骨髓细胞瘤为主,也有较高比例的血管瘤。
5 禽白血病病毒重要的检测抗原
ALV的糖蛋白(gp85)——能够区别亚群;
ALV的衣壳蛋白(群特异性抗原,p27)——不能区别亚群,也不能区别致病性外源性病毒和无致病性内源性病毒。(ELISA检测)。
6 流行病学特点
6.1 主要发生于商品代蛋鸡场,肉鸡少见发生,发生血管瘤的鸡场多来自相同种鸡场,祖代、父母代未出现临床发病现象。
6.2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罗曼、尼克、海兰等品种都曾发生本病。调查发现主要来源于某些特定鸡场,海兰发生率比较高,同样饲养的海兰蛋鸡,不同种鸡场发病程度相差较大。
6.3 发病时间:8~35周,19~30周多发。
6.4 发病多是在性成熟后出现,鸡场开产后不断现发病鸡只,病程持续到200天左右,个别持续到300天左右。
6.5 发病死淘率在10%~20%之间,鸡群产蛋没有高峰,仅达70%~80%左右。
6.6 检测发病鸡群的ALV抗体和抗原检测呈阳性。阳性率达40%以上。
7 禽白血病对养鸡业的影响与临床表征症状
7.1 对养鸡业的影响
抑制免疫系统:抑制鸡疫苗免疫效果,因此,容易引起散发性的烈性传染病的暴发,例如禽流感、新城疫等;使鸡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应激条件下,更容易发生细菌性感染和死亡。
感染肉鸡和蛋鸡:能引起生产性能降低;
感染种公鸡:其精液带毒,授精时能够感染母鸡,从而垂直传播给雏鸡,引起雏鸡死亡率增加。
感染种母鸡:引起产蛋性能降低,受精率降低,孵化率降低,严重影响下一代商品鸡的生产性能。
7.2 禽白血病发病情况
所有鸡群都可能发生白血病,但一般都不出现临床症状。
一般14周龄后发病,但性成熟时发病率最高。
死亡率低,一般为1%~2%,偶尔大于20%。
7.3 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和虚弱,鸡冠苍白、皱缩,偶尔发绀。
各种组织出现大量的肿瘤:肝脏肿大,出现许多肿瘤;法氏囊严重肿大,肿瘤增生;脾脏极度肿胀,表面有弥漫性或结节性肿瘤增生,脾脏切面干酪样坏死;肠系膜肠管上有肿瘤块。骨骼受害,骨骼变粗,呈骨石症。肾脏可见灰白色肿瘤组织,呈肉样变。卵巢包膜增厚、坏死。骨髓褪色,被肿瘤组织取代。皮下血管瘤。腹部和脚上有血管瘤。
8 关于血管瘤型禽白血病
2006年上半年以来,我国有几个省份的蛋鸡群和种鸡群相继发生一种以趾、翼、胸部皮肤出现血疱、破损后出血不止直至死亡的特殊病例。
8.1 血管瘤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品种:罗曼褐蛋鸡,海兰蛋鸡,尼克灰,三黄鸡等地方品种。
发病时间:8~35周,19~30周。
发病率:5%~10%
病鸡群的产蛋率比正常低10%~20%。
8.2 血管瘤型禽白血病流行预测
2006年11月22日,辛朝安教授将该病例诊断报告发表在《养禽与禽病防治》(2006年第11期)上,文中推测血管瘤型白血病的流行可能会在局部地方流行,以后自然消失;形成地方性流行;形成较大面积的流行。
8.3 血管瘤型白血病的临床症状特点
脚趾、翼部、胸部皮肤有米粒大小至豆粒大血疱,或在皮下形成血肿;血疱如溃破,则血流不止;鸡冠、皮肤苍白,病鸡精神较迟钝;多数病鸡因出血不止而衰竭死亡。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国内现有多种白血病临床表现型并存:血管瘤、髓细胞瘤、骨石化病和其他肿瘤。
8.4 主要危害
发生肿瘤;死亡和淘汰率增加;生产性能(产蛋率、胴体品质等)下降;免疫抑制;垂直传播。
严重影响育种和生产:阳性感染率高达30%~40%;发病率为5%~25%;死淘率为5%~20%;产蛋率下降10%~25%;鸡苗健活率下降10%~20%;鸡苗的免疫效果差;抗体水平达不到防疫要求;
9 防控研究与建议
建议有关省市防疫部门对辖区内主要种禽场开展一次禽白血病普查,必须由采样人员到场后随时确定采样群,并亲自采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将禽白血病列入种禽场动物防疫合格证的检测病种之一,对生产带毒种苗给生产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要处罚。
加强SPF蛋禽场的卫生监督,确保动物生物制品厂生产活毒疫苗的鸡胚无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污染。
加强对已在国内使用的活毒疫苗中白血病病毒带毒的监控。
增加对禽白血病研究的经费投入,集中力量攻关解决紧迫的问题,加速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13 23:2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