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痘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
在无毛或少毛处的皮肤上发生结节性痘疹病变(皮肤型)或在口腔、咽喉部黏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白喉性)。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潜伏期4-10天。
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分为“皮肤型”、“白喉型”、“混合型”。
1、 皮肤型
以冠、肉髯、眼睑、喙角、腿部和身体的其他无毛处皮肤(如腹部、腿、翼下等)出现结节样(痘样)病变为特征。
病初为白色小结节→红色丘疹→黄色或灰黄色大丘疹→相互融合形成干燥、粗糙、呈棕褐色大结节→脱落后形成灰白色瘢痕。
2、 黏膜型(白喉性)
○1以在粘膜表面出现溃疡或白喉型淡黄色病变为特征。常发生于口腔、食道或气管粘膜。○2痂块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后出现出血性溃疡面。
○3假膜有时延伸至喉部,造成窒息死亡。
初期黏膜稍隆起→进而形成白色混浊结节→迅速增大→融合成黄色干酪样坏死性假膜→变厚形成棕色痂块。
○3“眼鼻型”--结膜炎(红肿、流泪、出血、失明等)
初期流水样鼻液→变为黄色脓液→导致眶下窦炎→造成眼部肿胀(可挤出干酪样凝固物质)→引起角膜炎→进而失明。
3、 混合型:
○1除上述症状外,肠粘膜有点状出血,肝脾肾常肿大,心肌有时可见实质变性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