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抗菌肽只对原核生物细胞产生特异性的溶菌活性,对最低等的真核生物如真菌及某些植物的原生质体、某些肿瘤细胞等也有一定的杀伤力,而对人体正常的细胞则无损伤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 其作用机理主要有 2种模型: :①桶板模型:首先,由于抗菌肽带正电荷,与细胞膜负电荷相互吸引而结合在细胞膜表面;然后,单体的抗菌肽分子形成多聚体,其疏水基团插到磷脂双分子层,以与膜表面垂直的方式排列,形成横跨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已经证明,fowlicidin-1中16~23号氨基酸残基和其与脂多糖的结合有重要关系;离子通道一旦形成,外界的水分即可渗入细胞内部,细胞质也可渗透到外部,细胞膜崩解而导致细胞死亡。②地毯模型:与前一种机制相比,抗菌肽并不插人细胞膜内部,同样在电荷作用下,抗菌肽在膜表面的展开,像地毯平行排列在细胞膜表面;在疏水作用和分子张力作用下改变细胞膜的表面张力,从而在细胞膜上出现暂时的孔洞,除了细胞液的相互渗透,抗菌肽分子也可通过此孔洞进入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内靶分子,来破坏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
2. 已有研究表明抗菌肽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的特点,多数抗菌肽对较大的离子强度和较高或较低的 pH值均具有较强的抗性,此外部分抗菌肽具备抵抗胰蛋白酶或胃蛋白酶水解的能力。
本文来自畜牧人科普问答活动之“谈谈您对抗菌肽的看法以及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肽时代合作专区:http://www.xumuren.com/forum-2015-1.html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