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026|回复: 10

猪腹泻病因与防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3 23: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猪腹泻病因与诊治

近年来,笔者为饲料厂做技术服务时常遇见一些问题,其中猪腹泻病最突出。猪腹泻病常大面积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养殖场(户)经济效益,而且常给饲料厂造成很多麻烦。猪一腹泻,养殖户就认为饲料出了问题,马上换另一品牌的饲料。尤其是,换料后立马不再腹泻,所以养猪户就确认前一种饲料出了问题。有的养殖户甚至还要找前一饲料厂的麻烦,耽误了治疗。经分析、查证和研究,笔者发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多数是由于养殖场对猪腹泻病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所以,系统分析造成猪腹泻病流行的原因,深入探讨各种猪腹泻病的临床鉴别,并给出一套综合防治措施,对养猪场和饲料厂都会有所帮助。
1猪腹泻病的流行情况
腹泻是一种症状,是一个征候群,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病,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例如营养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等因素,都可引起猪腹泻。所以对腹泻的具体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另外,养猪场对一些病认识不够,常望文生义,如流行性腹泻,它是一种病毒性腹泻,由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发,但有些人误把传染性腹泻归结为流行性腹泻。
近几年猪腹泻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从流行季节上看,流行规律也有很大变化,以前冬春季节多发,而近几年也发生夏季流行。
从发病猪群上看,各年龄和各生理状况的猪都有发生,一般以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其它猪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仔猪腹泻是养猪场的一种典型多因素性疾病。该病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群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据调查,仔猪因腹泻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近年来,我国仔猪腹泻十分普遍,据报道,30千克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46.5%,死亡率10.3%。在养猪业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仔猪断奶前死亡率约15.5%,荷兰11.5%~14.2%。仔猪腹泻在养猪业危害中居首位,严重威胁养猪业健康发展,导致饲料报酬较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即所谓僵猪),甚至死亡。由于引起本病发生的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呈交叉混合感染,导致临床诊断与防治困难,引起仔猪大量死亡,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仔猪腹泻、提高仔猪成活率已成为养猪业生产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病因上看,养猪场猪腹泻是一种病因繁多、危害严重的常见病。根据致病因素不同,猪只腹泻可分为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猪痢疾(猪血痢)、营养性腹泻、寄生虫性等。细菌性腹泻主要有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等、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仔猪副伤寒、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的仔猪红痢,空肠弯曲菌病等;非传染病病因引起的仔猪拉稀主要有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应激因素等引起的胃肠炎;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主要有猪传染性肠胃炎、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腺病毒感染等,在临床上往往是混合存在。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病有鞭虫病、球虫病等。多年来猪场病毒性腹泻在秋冬春季的高发病率一直是困扰猪场兽医和管理者的一个顽症,它直接影响仔猪成活率和猪场经济效益,备受养猪界重视和关注。
腹泻病复杂多样, 实际情况并非单一因素引发,而是多种病因混合引发,这就给腹泻病诊治带来误导,贻误最佳诊治时间,同时对疫病防制也不能有的放矢。
2猪腹泻病的病因概述
(1)仔猪。仔猪因肠道内尚未建立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自身抵抗力较低,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和各种应激因素影响。哺乳仔猪以传染性腹泻较为常见,而保育仔猪以日粮抗原过敏、断奶、饲料突然更换、寒冷、环境应激等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为主。这两类因素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既相互影响,又互为因果。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仔猪腹泻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常呈多重感染或交叉混合感染。(2)大、中猪。大猪的腹泻多数是饲养管理不当和疾病原因引起的,由饲料营养不良引起的大、中猪腹泻极其少见,因为大、中猪对配合饲料有很高适应能力。虽然,猪不喜欢突然换料,但是只要饲料配方设计合理,突然换料仅仅造成食欲下降,影响生长发育,采食量降低,并不引起腹泻病。
3猪腹泻病的传染病病因
3.1病毒性腹泻
3.1.1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高度接触性、高度传染性肠道疾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空肠和十二指肠,其次为回肠。
[流行特点]:猪传染性胃肠炎常在寒冷季节发病。TGEV随病猪和恢复期带毒猪的粪便和鼻汁排出,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他猪。在乳腺组织中发现TGEV抗原的存在,说明病毒可在泌乳母猪乳腺中增殖,并通过乳汁传给仔猪。
[临床症状]: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传播迅速,感染率可达90%~100%。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常呈地方性流行。临诊以消化道感染为特征,其中以仔猪症状最严重,病初主要表现体温升高(有的体温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继而排腥臭的水样粪便,呈灰黄或灰色。有的仔猪吃奶后呕吐,吐出物含凝乳块。病猪很快消瘦,后期粪水从肛门流出,污染臀部及后肢。病猪不食,不愿走动,通常2~4天内因脱水而死。随年龄增长其症状和死亡率都逐渐降低,在老疫区,发病率较低,症状较轻。
仔猪于感染16~24小时内即可出现典型症状,即突发呕吐,随后出现剧烈水样腹泻,粪便为白、黄白或黄绿色,粪便内含没消化的凝乳块。病猪迅速严重脱水、精神沉郁、眼球凹陷,被毛粗乱、毛长,皮肤干燥、无弹力,少吃或不吃、迅速消瘦,常于发病后2~5天死亡,较快的1天内就死亡。死亡率随感染时日龄的增大而降低,据统计:l~5日龄发病仔猪的死亡率为100%,6~10日龄的死亡率为62.5%,11~20日龄的死亡率为60%,21~45日龄和46~49日龄的死亡率分别为29.8%和4.9%,91日龄以上的死亡率很低。
病死猪尸体消瘦、脱水、胃粘摸充血,有时有出血点,小肠粘摸充血肠壁变薄无弹性,内含水样稀便,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母猪、公猪、育肥猪和断奶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轻微,一般表现为一过性发热,主要表现为粪便干燥,之后个别猪出现呕吐、拉较软的粪便,并迅速恢复正常,但近年也有极个别母猪出现急性流产和死亡;食欲减少、不吃,有时可见呕吐,拉黄绿或褐色水样稀便,并混有气泡,死亡率较低,并可于5~7天自然康复。哺乳母猪常因脱水导致泌乳减少或停止。
3.1.2猪流行性腹泻病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一种冠状病毒属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猪肠道传染性病毒病,以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为特征。其临床症状类似猪传染性胃肠炎,但传播速度较慢.仔猪症状较大猪重,死亡率通常为50%。成年猪多无症状,偶或表现沉郁、厌食及呕吐。目前尚未发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有不同血清型。主要通过感染猪粪便等经消化道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哺乳仔猪受害最重,发病率可达100%,母猪发病率15%~90%。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具有冠状病毒属的所有形态特征,很难与其他冠状病毒区别。与猪传染性胃肠炎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猪体交叉保护试验、ELISA试验等,均证明2者抗原性不同。
[流行特点]: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各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主要发生于冬季,夏季也可发生。在4~5周时间里可传遍整个猪场,但其传播常有自限性。
[临诊症状]:病猪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脱水。粪稀如水,灰黄或灰色,在吃食或吮乳后发生呕吐;年龄越小,症状越重。病理变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3.1.3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能感染人和各年龄的猪,以2~5周龄仔猪多发。
[流行特点]:(1)本病多发于寒冷的晚秋、冬季和早春,传染方式多为爆发或散发。(2)各年龄的猪都可染本病,但以8周龄内仔猪多发,感染率可达90%~100%。1~4周龄仔猪猪群发病率一般超过80%,病死率7%~20%。(3)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4)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病猪排出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和各种用具,可成为本病的传染因素。(5)寒冷、潮湿、卫生不良、饲料营养不全和其它病侵袭等,均能促进本病发生。(6)本病潜伏期一般1.2~24小时。
[临床症状]: 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有些乳猪吃奶后呕吐,继而腹泻,粪便呈黄、灰或黑色,多为水样或糊状,一般腹泻后2~3天严重脱水,导致血液酸碱平衡紊乱。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仔猪日龄和环境状况,初生仔猪感染率高,发病严重,死亡率可达100%,10~20日龄仔猪症状轻,死亡率10%~30%。如气温下降和继发细菌性疾病时,就会使病情恶化,死亡增加。一般 3~8周龄仔猪或刚断奶猪死亡率可达10%~32%。
轮状病毒感染常引起的仔猪爆发消化道机能紊乱,呈急性传染,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等消化道病症为特征,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这些症状多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较轻且缓和。
3.2细菌性腹泻
3.2.1仔猪黄痢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有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和仔猪白痢(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仔猪黄痢病病原一般为溶血性或非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乳猪黄痢病的大肠杆菌的抗原结构比较复杂,所含菌体抗原有O抗原或H抗原或K抗原。菌株多数能形成肠毒素,引起乳猪发生黄痢病和死亡。由于菌群较多且极易产生耐药性,加之各地差异,因此单纯使用抗菌药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流行特点]: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常发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高度致死,剧烈水泻、迅速死亡的疾病。以排黄或黄白色水样稀粪和迅速死亡为特征。新生仔猪24小时内最易感染发病。主要发生于3日龄左右的乳猪,7日龄以上的乳猪发病较少。往往是一窝一窝地发病,发病窝内发病率(90%)和死亡率(50%)都很高。当一窝中有一头乳仔猪发病时,就会迅速传给全窝。仔猪发病后,如不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会造成全窝死亡。环境不卫生的发病较多,即使环境卫生的也可发生,所以有人认为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带菌母猪是本病发生的主要传染源,由粪便排出病菌、传染了母猪乳头、皮肤及环境。仔猪出生后、吸吮乳头和舐吸母猪皮肤时,或接触传染物时,经消化道进入胃肠内传染发病。新建猪场,从不同场区引进种猪,如患有仔猪黄痢的病史,也会导致本病扩散。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本病流行无季节性。炎夏和寒冬及潮湿多雨季节发病严重,春、秋温暖季节发病少。猪场内一旦流行了仔猪黄痢病,就会经久不断,很难根除。因此,要抓早、抓小,采取综合性的科学防治措施扑灭。
[临床症状]:仔猪出生时尚很健康。有的乳猪出生后12小时左右就发病;潜伏期最短为8~10小时,一般在24小时左右。最急性的可于出生后10多小时突然死亡,不显临床症状。多在生后2~3天拉黄色或灰黄色糊状或稀薄如水样粪便,混有小气泡并带腥臭,并含凝乳小片。随后拉稀加重。严重者肛门松驰、捕捉时会因挣扎或鸣叫而增加腹压,常由肛门呈水样喷出稀粪。病猪口渴、不食,但无呕吐现象,很快消瘦、脱水,皮肤干燥、皱缩,口腔粘膜苍白、干燥脱水,最后衰竭昏迷而亡。
[剖检变化]:常见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和败血症变化。以十二指肠粘膜变化最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肠内容物呈黄色稀薄水样。小肠粘膜红肿充血或出血;小肠内充满气体、肠壁变薄、松驰。胃粘膜发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重者,心、肝、肾等脏器有出血点,有的还有小坏死灶。
[诊断要点]:要从三个特点上进行诊断:一是流行特点,主要是新生乳猪,在数小时后至3日龄前发病。每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二是症状特点,仔猪生后数小时突然发病、排出黄色水样稀粪,内含凝乳状小片,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三是剖检特点,病猪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和败血症的病理病变。病变以十二指肠最严重,常见出血性卡他性病变。心、肝、肾等有小出血点或小坏死病灶。
3.2.2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发生于10~30日龄,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仔猪白痢是仔猪哺乳期的常见腹泻病。多发于寒冬、炎热季节,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母猪饲料质量较差、母乳中含脂率过高等常是本病的重要诱因。临床上以排灰白色浆状、糊状腥臭味稀粪为特征。
[流行特点]:本病一般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在冬、春两季气温剧变、阴雨连绵或保暖不良及母猪乳汁缺乏时发病较多。一窝仔猪有一头发生后,其余的往往同时或相继发生。病原尚不完全肯定。一般认为是猪肠道菌群失调、大肠杆菌引发。
[临床症状]:体温一般无明显变化。病猪拉稀,急性病猪常于生后2~3天感染。粪便黄色(黄痢)、乳白或灰白色(白痢),常混有粘液而呈糊状,并含气泡,有特殊腥臭味、肛门、尾部及其周围常附粘粪。病仔猪精神沉郁,畏寒,不吃奶、口渴、迅速消瘦,眼球下陷。有时可见吐奶。除少数发病日龄较小的仔猪易死亡外,一般病猪病情较轻,易自愈。
[病理变化]:病理剖检无特异性变化,一般表现消瘦和脱水等外观变化。部分肠系膜充血,肠壁薄而呈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3.2.3仔猪副伤寒
急性型常呈败血症变化,皮肤有紫红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型表现为肠炎、消瘦和顽固性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
[流行特点]: 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不分年龄均可感染,多发于1~2月龄仔猪(10~15千克),无明显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寒冷、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诱因。各种家畜、家禽、其他动物和人,对沙门氏菌属的一些细菌有易感性。
[症状]:按症状分急性和慢性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急性(败血型):发病初期多为急性,体温升至41℃以上,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斑,此时病猪迅速消瘦,行走不稳,呼吸困难,衰竭而死。病期3~5天。慢性型:最常见,主要特征是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灰白、黄绿、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起立或行走时都可出现拉稀;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的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进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极度衰竭而死。多在病后半月以上死亡,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3.2.4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又叫仔猪梭菌性肠炎或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内仔猪,以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偶发于2~4周龄仔猪。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症和坏死,以排出红色或红褐色稀粪、混含坏死组织碎片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病理变化]:小肠特别是空肠粘膜红肿,有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肠内容物呈红褐色并混杂小气泡;肠壁粘膜下层、肌层及肠系膜有灰色成串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3.3猪痢疾密螺旋体病
猪痢疾俗称猪血痢,是一种以黏液出血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危害严重的猪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性坏死性炎。主要症状为粘液性或粘液出血性下痢。本病可使病猪死亡,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造成巨大损失。
[病源]: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康复猪带菌率很高,带菌时间可长达数月。有的母猪虽无症状,但其粪中的病源菌仍可引起哺乳仔猪感染并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用具及运输工具。猪痢疾密螺旋体对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力,在25℃粪内能存活7天,在4℃土壤中能存活18天。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能迅速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本病只发生于猪,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以49~84日龄仔猪发生最多。本病无季节性,流行过程缓慢,流行期长。有多种应激因素,如饲养管理不良、气候多变等均可促进本病发生。经治疗的猪,停药3~4星期后,又可复发,更有甚者,易感猪与临床康复70天内的猪同居时,仍可感染发病。在隔离病猪群与健康猪群间,可因饲养员的衣、鞋等污染而传播。此外,小鼠和犬感染后也可排菌。本病无季节性,传播缓慢,流行期长,可长期危害猪群。各种应激因素,如阴雨潮湿,猪舍积粪,气候多变,拥挤,饥饿,运输及饲料变更等,均可促进本病发生和流行。因此,本病一旦传入猪群很难肃清。在大面积流行时,断乳猪发病率可达90%,经合理治疗,病死率较低,一般为5%~25%。
[临床症状]:猪痢疾是突然发生的以血痢为主的疾病,不论大小猪都会发生,一旦出现症状,就下痢不止,粪便带有大量血液,呈鲜红或暗红色,体温升高达39.50~41.50℃,食欲减少,精神萎顿,仔猪很快消瘦,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会很快死亡.
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0~14天。本病主要症状是轻重程度不等的腹泻。在污染的猪场,几乎每天都有新病例出现。病程长短不一,偶尔可见最急性病例,病程仅数小时,或无腹泻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呈急性型,初期排出黄色至灰色软便,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40.0~40.5℃),当持续下痢数小时或数天后,可见粪便中混有粘液、血液及纤维性碎片,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冻状,棕色、红色或黑红色,和白色黏膜纤维性渗出物碎片。有的病猪出现水泻,或排出红白相间胶胨物或血痢。病猪弓背吊腹,脱水,消瘦,饮欲增加,虚弱和共济失调,最后因极度衰弱而死,或转为慢性型,病程1~2周。慢性病猪表现时轻时重的粘液出血性下痢,粪呈黑色(称黑痢),病猪生长发育受阻,高度消瘦。部分康复猪经一定时间还可复发,病程在两周以上。
[病理变化]:病死猪显著消瘦,粪便污染被毛。主要病理变化局限于大肠(结肠,盲肠和直肠),回盲口为其明显分界,小肠没有病变。急性期病猪的大肠壁和大肠系膜充血、水肿,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大肠壁水肿减轻,而粘膜炎症逐渐加重,由粘液性出血性炎症发展至出血性纤维性炎症,表层粘膜坏死,形成粘液纤维蛋白伪膜。所以解剖时呈卡他性出血性大肠炎,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充满黏液和血液。病变分布部位不定,可能分布于整个大肠部分,或仅侵害部分肠段。后期病变区扩大,呈广泛分布。病程稍长者,出现坏死性炎症,大肠系膜充血、水肿,淋巴结增大。小肠和小肠系膜淋巴结常不受侵害。
4猪腹泻病的非传染病病因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应激因素等。
4.1仔猪消化机能不全
断奶仔猪多发,从吃初乳变成以饲料为主,加上断奶应激,降低了肠道的酶水平。据资料表明,断奶后一周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使本来就不足的酶水平更低,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断奶后仔猪胃内因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抑制了乳酸杆菌生长,最终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4.2日粮抗原过敏
胃肠黏膜中存在大量淋巴组织,通过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抗原物质。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在6~8周龄前很低,在采食饲料时,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要经历一段过敏时期,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进而引起功能变化而腹泻。此外,由于肠道组织损伤,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人,加剧腹泻。断奶仔猪在进食固体饲料或变换饲料后,一般3~5天出现腹泻,在无病原微生物的参与时,7天左右病情得以缓解。
4.3营养因子缺乏
仔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它必需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等,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4.4应激因素
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突然变化、伙伴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导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泻。病仔猪排水样或鸭粪样稀粪。所以对于小猪,要尽量减少应激,无论饲料,饲养管理或环境等都要控制逐步改变,不可突然变换。
5有腹泻症状的疫病鉴别
5.1 仔猪腹泻病的鉴别诊断
1.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或纤维蛋白样物→仔猪副伤寒
具有 2.血性黏液性下痢→猪痢疾
腹泻 3.黄白色或暗黑色水样或糊状稀便→猪轮状病毒病
症状 4.灰色或黄色水样稀便→传播快,呕吐,仔猪死亡率高→猪传染性胃肠炎
的 5.灰色或黄色水样稀便→传播较慢,死亡率低→猪流行性腹泻
仔猪 6.白色糊状稀便→猪白痢
疫病 7.黄色糊状稀便→猪黄痢
8.红色黏性稀便→猪红痢
5.2主要腹泻病的部检诊断
病名 主要病变
仔猪红痢 空肠、回肠有节段状出血性坏死
仔猪黄痢 主要在十二指肠有卡他性炎症
轮状病毒性肠炎 胃内有乳凝块,大、小肠粘膜呈弥漫性出血,肠管菲薄
传染性胃肠炎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呈现充血、出血并含有未消化的小凝乳块,肠壁变薄
流行性腹泻 病变在小肠,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胃内空虚
仔猪白痢 胃肠粘膜充血,含有稀薄的食糜和气体,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沙门氏菌病 盲肠、结肠粘膜呈弥漫性坏死,肝、脾郁血并有坏死点,淋巴结肿胀、出血
猪痢疾 盲肠、结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肠系膜充血、出血
(根据张宇,中国种猪信息网.2004-3-8)
6传染性腹泻病的防治
防治仔猪腹泻,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改善饲养、加强管理、血清制剂或疫苗的免疫预防、口服补液盐等。并针对导致仔猪腹泻的具体病因,采取不同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6.1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对病毒性腹泻,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预防加以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本病发生发展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加强环境卫生消毒,注意仔猪防寒保暖,把握好仔猪初乳关,增强母猪和仔猪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病,应立即把病猪隔离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中,加强护理,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防止病原传播。
(2)病毒性腹泻病的免疫预防.在产前6周和2周对母猪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能使仔猪获得免疫保护,未发病猪场可不免疫。对流行性腹泻,可用猪流行性腹泻氢氧化铝灭活苗,对妊娠母猪于产前20至30天接种4毫升,25千克以下的仔猪接种l毫升,25~50千克育成猪接种2毫升,50千克以上成猪接种4毫升,接种部位为后海穴,接种后15天产生免疫力。猪轮状病毒病主要通过给母猪免疫注射提高初乳免疫的途径进行预防,国外报道用OSV猪轮状病毒致弱株制成苗,在母猪怀孕前2周和仔猪出生后1周使用;国内何家惠等用RV弱毒株Na86F90制成的疫苗与大肠杆菌苗在春秋两季给母猪同时免疫,效果十分明显,可基本控制仔猪腹泻病发生;在没疫苗的疫区,可在生后1周内使之感染病毒以刺激仔猪产生主动免疫。
我国研制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弱毒疫苗,对3日龄仔猪主动免疫效果很好,给母猪分娩前5周至6周和1周各肌注或鼻内接种1次后,则对3日龄哺乳仔猪的被动免疫保护率达95%以上;在每年秋天来临后,对新生仔猪吃乳前肌注疫苗至少30分钟后才能吃奶。仔猪断奶前7天至10天,架子猪、肥育猪和公猪肌肉注射疫苗1次即可。
(3)病毒性腹泻的治疗.病毒性腹泻无特效治疗药,对患病仔猪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投服收敛止泻剂,口服补液盐,用抗生素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等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5%~10%)和碳酸氢钠(3%~10%)治疗脱水和酸中毒,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饲料,加强护理,一般都可收到良好效果。由于病毒病发病率很高,传播快,一旦发病,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效果不大。加之康复猪可产生一定免疫力,猪只发病流行后即可停止。
(4)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对于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 强化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猪饲养密度不宜过高,注意通风,避免高温、高湿及有害气体危害。搞好产房和仔猪培育箱的保温。
第二: 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对引进的猪必须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发现病猪时,应隔离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改善饲养管理,用药剂量要足,维持时间宜长。
第三: 把握适当的断奶日龄和体重,尽量减少仔猪应激。
第四: 定期消毒,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发生和蔓延。最好全进全出,猪舍不连续使用,最短间隔3天以上,并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平时随时进行预防消毒。
第五: 猪病毒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可采用对症疗法,防止脱水和制止腹泻、继发感染。常使用以下措施。一,停止喂乳:以葡萄糖盐水代替乳汁,可明显减轻症状。二,生产实践上给予仔猪饮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葡萄糖43.3克)。三,对于正在发病的仔猪,应在预防细菌性继发感染、防止酸中毒、纠正电解质不平衡、防止母猪奶水质量下降的前提下,用康复母猪全血或高免血清给新生仔猪口服。若同时注射猪用干挠素,对病毒性腹泻也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猪腹泻病的病因多样而复杂,决定了防治措施必须综合而全面。在临床上要注意区分各种临床症状,辨别病因,对症治疗。但最重要的在于预防,制定一套适合本场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仔猪腹泻病防治至关重要。
6.2细菌性腹泻的防治
对细菌性腹泻,主要从饲养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在饲养管理方面,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养管理和护理,新生仔猪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和及早哺喂初乳,保护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消除各种诱发病因。
疫苗免疫用自家苗针对性好,是目前国内外用疫苗防治该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猪场用大肠杆菌K88—K99基因工程苗免疫保护率可达90%,具有较好免疫效果。仔猪黄、白痢对种母猪在产前14~21天注射本地菌株疫苗,对发病严重的猪场在猪出生后1~2天,12~20天接种本地菌株苗。
仔猪副伤寒用本地菌株在30~40日龄首免,70日龄进行二免;
仔猪红痢:在发病猪群,对怀孕母猪于产前1个月和产前半个月各肌肉注射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10毫升,使仔猪出生后吃到注苗母猪初乳,获得免疫保护。做好房产及临产母猪的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在常发病猪场,仔猪出生后,在没吃初乳前用抗菌素药物(如青毒素、土毒素、痢特灵)进行预防性口服,有一定效果。
在药物防治方面,临床菌株耐药现象十分普遍,且以多重耐药为主,但对硫酸新霉素和硫酸庆大霉素等耐药较少。
6.3 猪痢疾密螺旋体病的防治
6.3.1治疗
药物治疗有较好效果,可很快达到临床治愈,但停药2~3周后,又可复发,较难根治。对本病有效的治疗药物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抗菌药物为痢菌净、二甲硝基咪唑、痢立清。若发现疗效不佳,应迅速更换。(1)痢菌净治疗量,口服每千克体重5毫克,1日2次,连用3~5天。预防量,每吨饲料50克,可连续使用。(2)痢立清治疗量为每吨饲料50克,连续使用。预防量与治疗量同。(3)二甲硝基咪唑治疗用250毫克/千克水溶液饮用,连续5天。 预防量每吨饲料100克。(4)甲硝咪乙酰胺治疗用60毫克/千克水溶液,连续饮用3~5天。 预防量同治疗量,即每吨饲料60克。(5)呋喃唑酮治疗量为每吨饲料300克,连用14天。预防量为每吨饲料100克。(6)异丙硝哒唑治疗用50毫克/千克水溶液,饮用7天。 预防量为每吨饲料50克。(7)维吉尼霉素治疗量为每吨饲料100克,连用14天。预防量减半。(8)洁霉素治疗量为每吨饲料300克,连用3周。预防量为每吨饲料40克。(9)硫酸新霉素治疗量为每吨饲料300克,连用3~5天。(10)杆杆菌肽治疗量为每吨饲料500克,连用21天。预防量减半。(11)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量为每吨饲料100~200克,连用3~5天。(12)泰乐菌素 治疗量为每升水570毫克,连饮3~10天。预防量为每吨饲料100克。(13)每千克猪重用卡那霉素20毫克,痢菌净5毫克,一般1~2次肌注就可治愈,体质衰弱的每头每天可加地塞米松注射液10毫克,同时对场内全面消毒,每周1~2次。
6.3.2预防
(1)免疫预防:康复猪经证实对再感染有抵抗力,并发现其血清内有抗体。用福尔马林杀死的抗原经静脉注射作高度免疫能增加血清的抗体效价,能抵抗本菌攻击;灭活后的本菌加各种佐剂作其他途径注射,也能使其获得部分抵抗力。(2)防制措施:至今国内外没有研制成功预防本病的有效菌苗。(3)本病尚无菌苗。在饲料中添加述药物,虽可控制本病发生,减少死亡,起到短期预防作用,但不能彻底消灭。彻底消灭主要是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必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检疫1个月;在无本病的地区或猪场,一旦发现本病,最好全群淘汰,对猪场彻底清扫和消毒,并空圈2~3个月,经严格检疫后再引进新猪。这样重建的猪群可能根除本病。据报道,有的病猪场采取下列净化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以血痢净(主含痢菌净)每千克饲料1克,连喂30天;不吃料的乳猪灌服0.5%痢菌净溶液,每千克体重0.25毫升,每日1次。每周用消毒灵或臭药水对猪舍和环境消毒1次。每月灭鼠1次。封锁3个月。结果停药后4个月全部阴性。
7非传染性因素腹泻的防治
7.1加强饲养,防止营养因子缺乏
妊娠母猪喂全价料,保持营养平衡,防止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缺乏,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同时,为使免疫母猪尽可能多给仔猪提供特异性抗体,可在母猪饲粮中添加VE;在配种前15天内及妊娠期间,在母猪日粮中加入适量低分子脂肪酸,可显著提高初乳中总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从而增强仔猪抗病原体,特别是肠道病原体的能力,减少断奶前肠道病造成的损失,防止腹泻。
仔猪出生后,让其及早(15分钟内)吃上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同时,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以1.5%~2%的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和甲酸等混合酸效果较好)、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既可防止仔猪营养因子缺乏,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保持胃内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提高饲料粗蛋白的消化率,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加快仔猪生长发育,有效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仔猪出生后及时补铁、硒和维生素E可有效防治仔猪营养性贫血和硒缺乏症。
7.2减少蛋白质含量,降低日粮抗原反应
一般在7日龄左右,仔猪开始喂全价颗粒料,在断奶前每头至少补饲600g以上,使仔猪消化系统在断奶前充分发育,适应断奶后采食饲料,尤其是植物性饲料,建立对饲料粗蛋白的免疫耐受性,减少日粮抗原过敏反应。同时,在保证仔猪所需必需氨基酸的前提下,蛋白质水平不能过高,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9%以内,既可减少日粮抗原反应,也可减少肠内蛋白质因消化不良造成的腐败和仔猪断奶后腹泻。
7.3加强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仔猪自身神经调节和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对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适应性较差,易造成消化机能紊乱引起腹泻。因此,保持舍内温暖和一定湿度(50%~60%)、避免温度骤然升降,加强环境卫生消毒,保持分娩舍、保育舍清洁、卫生、干燥;逐步断奶(白天将母猪隔离,夜间母仔合并,最后去母留仔),保持断奶前的饲喂次数和方式;断奶后一周内不换料,然后逐渐换料。总之, 避免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各种应激反应,对预防仔猪腹泻至关重要。
8控制腹泻病存在的问题
(1)不能及时确诊.由于基层缺少可用的商品化的快速、准确、方便的诊断方法,现场诊断大都是凭经验和印象进行辨别,而一些传染性腹泻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特点极其相似,凭上述几点很难进行鉴别诊断,导致误诊。
(2) 对腹泻病的重视程度不同.不同猪场对腹泻症重视程度不同。有些猪场由于常年存在猪腹泻病,见怪不怪,认为腹泻症算不了什么,不重视防疫甚至不防疫。也有些猪场由于防制方法存在问题难以根除,就认为腹泻无法控制而任其发展,导致了疾病的流行。
9腹泻症防制失败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1)没有针对性的注射疫苗和采取相应措施.造成猪腹泻有病毒性、细菌性、营养性和寄生虫性等多种原因,只有针对腹泻病因采取相应免疫预防和饲养管理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腹泻。
(2)大多数腹泻存在混合感染.腹泻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往往只对其中的一两种采取措施,而其他因素引起的腹泻却得不到控制,表现为疫苗无效,或收效不大,混合感染的现象比较严重,并且混合感染率逐年上升. 在防制与治疗中只针对一两种疫病已不能很好地控制腹泻发生,应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制定全面防疫汁划,才能收到良好防制效果。
(3)疫苗失效.如运输、保管和使用不当,疫苗就会失效或导致保护率降低。
(4)疫苗的质量与保护率.要从正规厂家进货,买高质量疫苗。疫苗保护率达不到100%,在使用疫苗后,因个体差异,总会有没受保护的个体,从而发生腹泻。
(5)接种疫苗时间问题.有母源抗体干扰时接种疫苗,因母源抗体水平高,对主动免疫产生强干扰,影响疫苗效力;如果群体己处于感染潜伏期或感染强毒早期,也会影响主动免疫的产生。因此,生产中应选准接种时间,以充分发挥疫苗效力。
(6)病原体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这时原来的疫苗已不能达到预期免疫效力。应根据病原体变异程度,用相应疫苗预防。
(7)多血清型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使用的疫苗与流行性毒株血清型不符,则不能保护或仅能部分保护。生产中先查清流行毒株的血清型是防制多血清型病原体的关键。
10推荐防疫程序
科学防疫程序要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结合本场实际,不同季节,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生理状态的猪所患疾病特点,结合本场饲养管理,才能定出适合本场药物预防和消毒预防的程序。
10.1消毒预防程序
10.1.1场地消毒
根据场地被污染的不同情况,进行消毒处理。(1)一般情况下,平时预防消毒为清扫,保持场地清洁卫生,定期用一般性消毒药(百毒杀、菌毒敌、生石灰乳等)喷洒即可。(2)水泥地应清水冲洗(用消毒药水),洗刷最后达到彻底消毒。
10.1.2猪舍消毒
(1)预防消毒,应根据季节不同,猪生理、生长阶段不同,和饲养管理、环境不同,而制定相应预防消毒方法、次数和药物剂量。一般每7~15天一次。(2)当有疫情发生时,场地被细菌芽胞污染后,应先用1%漂白粉溶液或其它对芽胞有效的消毒药液喷洒,然后将表土挖出一层,撒上干漂白粉,充分混合再将此表土深埋即可。(3)紧急消毒:当发生传染病时首先选用有效消毒药物喷洒后再清扫(清扫时应将饲槽洗刷干净,将垫草垃圾、剩料、粪便等清理出去打扫干净)后,再用消毒药进行喷雾消毒。(4)秸秆消毒。农村小型猪场,可在猪出栏后或需要消毒时,先把猪舍打扫干净,用水冲洗,然后用秸秆消毒。办法是滩一层秸秆,点火烧。要注意别失火。
10.2药物预防程序
妊娠母猪产前7天: 体内外驱虫
产前3天-产后7天: 精制土霉素500毫克/千克体重拌饲料饲喂
妊娠母猪产前: 用温水洗母猪体表后部和乳房部
妊娠母猪产前3天: 应根据母猪的实际情况减少饲料给量
妊娠母猪产前和当天: 补给倾泻饲料(麸子-0.9%食盐)
仔猪出生: (1)立即滴喂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每天2次连3天;(2)对弱小仔猪补葡萄糖。
仔猪3日龄: (1)补铁,富来血,生血素等,100~150毫克肌注;(2)补清洁的饮水(冬季温热水)对弱仔猪强饮5%葡萄糖水。
仔猪3日龄: 补硒,0.1%亚硒酸钠0.5毫升/肌注。
仔猪5~7日龄: 开始补饲膨化饲料
仔猪9日龄: 补铁,同3日龄
仔猪10日龄: 食用老陈醋0.5%~2%饮水连3天
仔猪10~20日龄: 防仔猪白痢,用壮观霉素
仔猪18~21日龄: 食用老陈醋2%饮水连3天(或给酸制剂)
仔猪21日龄: 饮水中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
仔猪20~25日龄: 去势
仔猪26~28日龄: 防仔猪白痢等疾病,用泰乐菌素和磺胺类药物
仔猪35日龄: 断奶,断奶后3~7天最好限量饲喂,稳定饲养管理措施尽量减少应激。
保育仔猪36~46日龄: 预防仔猪水肿病,预防断奶后腹泻(1)饮水中添加Vc或水溶性维生素(2)饮水中食用老陈醋(3)饮水中添加抗生(菌)素
保育仔猪47~49日龄: 防仔猪副伤寒、痢疾、萎缩性鼻炎;饮水中添加恩诺沙星
保育仔猪56~69日龄: 防仔猪副伤寒、痢疾、猪肠腺瘤病、萎缩性鼻炎;用泰乐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合用混入饲料中饲喂
育肥猪70~80日龄: 常规防疫,驱虫
育肥猪70~120日龄: 防猪肠腺瘤病,沙门氏菌病,痢疾,肺炎霉形体
育肥猪110~180日龄: 防胃溃疡,防止饲料过冷或过细,应激等
注意事项:(1)上表系是依据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所编制的,仅供参考。(2)饲养户应用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参考上表编制适合本场的药物预防程序,做到“以防为主,重在预防”使疾病消灭在萌芽时期。
参考资料
1刘忠琛,张建波。猪腹泻病流行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中国种猪信息网。 2004.3.10。
2王红宁,代敏等。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治进展。中国种猪信息网。 2004.2.16。
3黄青伟。规模化猪场病毒腹泻病及综合防治措施。中国种猪信息网。2004.4.19。
4孙爱云。猪冬春季传染性腹泻。中国种猪信息网。2004.2.7。
5毕克伍。猪的科学饲养及防疫程序(二)。中国种猪信息网。2004.4.2。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6-6-24 19: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不错,楼主辛苦了!

不错,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06-6-24 20: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比较全面,谢谢楼主。

比较全面,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20: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楼主整理得很不错,不过好象饲料预防用药的...

楼主整理得很不错,不过好象饲料预防用药的有些就属于不允许的二类药啊.
发表于 2006-6-24 2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楼主说:保育仔猪36~46日龄:...

楼主说:
保育仔猪36~46日龄: 预防仔猪水肿病,预防断奶后腹泻(1)饮水中添加Vc或水溶性维生素
水肿是子猪断奶后比较容易得把?既然这样的话应该在断奶前一个星期就预防把?
发表于 2007-9-20 12: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刀六师傅怎么不多传一点这种资料啊
发表于 2007-9-20 12: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详细了 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07-11-13 17: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
发表于 2007-11-16 14: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tiaotiao: :tiaotiao:
发表于 2008-5-12 17: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好东西值得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9-23 12:1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