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产业链当中,很显然,获得最大利益的是零售商,猪的养殖成本和他们没有丝毫关系,而在涨跌起伏之中,反而赚到了更超额的利润。因为涨价的时候,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地涨起零售价,而猪价下跌的时候,他们的脚步好像永远慢了半拍;其次,屠宰场也在市场价格的变化中,赚了个盘满钵满,这同样得益于涨跌之间的时间差。即使是猪贩子,在这中间也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有更多的机会;现在看来,价格的跌宕,最“受伤”的当属养殖户了,可能弹指之间,一头猪相差200元,可能这200元就是全部的利润,也可能,还要亏进去一点老本,这几个月又白忙活了。在产业链中的后四个环节中,很显然零售商和屠宰场更希望价格不断波动,它们是价格波动中永远的赢家。
而“猪贩子”,发挥着作用,也在推波助澜,当然未来也更让他们担忧。价格的频繁变动,让他们越来越不适应,也让他们感觉钱赚得越来越复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亏本,他们的困惑,更多的来自于这个链条中屠宰场变得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显然,这才是真正对他们不利的东西。屠宰场的总经理直言不讳地说猪贩子在未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没什么出路;猪贩子也表现出了更多的担忧,他们在屠宰企业面前,越来越没有地位,只好把更多的手段和小聪明用在养殖户那里。
公正地说,其实在过去,猪贩子是对生猪的流通做了很大贡献的,过去,散养户的数量很多,屠宰场无法和养猪户直接对接,猪贩子成为两者之间的重要桥梁,而现在养殖户的规模越来越大,养猪大户开始直接和屠宰场打交道,因此,坚持下来的猪贩子只好在养殖户那里想办法或者是长途贩运淘汰母猪。
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了手机,通讯的便利使价格变得更加透明,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全国的猪价都一目了然,可以想象,猪贩子作为经纪人,作用的确越来越微弱,但是,很多人做这一行做了很多年,贩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营生,他们当然不会轻易退出。
其实变革总是裹挟着机遇而来,变革让生猪经纪人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因为他们比养猪户更快地适应了变革,当然,也可能是被迫地适应了这种变革。在过去,屠宰场收购生猪是按斤计价的,而现在,屠宰场的收购有了更多的“条条框框”,而这些“条条框框”更是生猪经济人能够得以继续生存的因素之一。因为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对猪肉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力于品牌经营的屠宰企业们开始关注三个重要的指标:第一是体重,要求生猪的体重在100公斤(正负5公斤之间)左右;第二是膘厚,这是判断生猪脂肪含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再一个就是体型(臀型)。屠宰场把生猪的质量分从一到五和等外共六个级别,采取按质论价的收购方式,这种方式散养户很不适应,他们更习惯于简单、干脆的议价方式,养殖户对按质论价方式的一知半解,给了生猪经纪人一定的生存空间。
因为屠宰场变得更加有话语权,生猪经纪人只好去尝试适应屠宰场制定的游戏规则,逐渐把利益的获取点放在养殖户那里,所以,当屠宰场尝试性的不断探低的收购价出现后,经纪人更多的充当了屠宰场的传声筒,这让养殖户心里越来越没底,在这场价格游戏中,养殖户更多的时候就是处于这种劣势当中。因为国内的养殖户并没有强有力的全国性的代言机构可以依靠,各地的养殖协会也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所以,在这种不断的价格博弈中,最先心理崩溃的总是养殖户。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