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抗生素在临床应用的效果越来越不能令人信服的问题,中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显得越来越迫切。
中药到底能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这个问题应该是无可非议的,特别是在定期的保健预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什么?
关键的问题是对疾病发生的基本出发点上,中医有其特殊的见解,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具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外感因素,即非其时而得其气,为之淫邪,淫邪可以造成机体的发病,比如冬季应该寒冷而反之过热则会发生温病,过冷则会发生寒症;并且由于气候的不适而对机体的损害还可以发生伏邪,《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曾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 夏必腹泻,夏伤于暑秋必可虐,秋伤于燥冬必咳喘。其二是内因,内经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有这些经典的理论,对我们在临床上对疾病的预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点要比西医的疾病发生观点更有规律性,也就是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对我们的防病更有知道价值。
目前疾病难防,与其说是病原体烦乱成灾,不如说是机体抵抗力的下降,----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免疫抑制病的大量存在,。---因为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公理,病原体之所以能够造成机体发病,除过病原体的毒力增强外另一个因素就是机体的抵抗力在下降。虽然控制外界的病原体的数量势必不可少的一个工作,但是忽视了对机体康复工作的实施应该说是很危险的。----这也就是目前我们工作中的缺陷。如何能够使机体康复,增强其抵抗力。最好的办法一是改变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危害,二是改善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在这方面中医的基本理论同样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思路。
夏季养阳,冬季养阴,是中医的一个经典语言,在夏季皮毛腠理本应开放使得体内的阳气能够适应天气的环境而升散,这样是的体内的过多阳气能够散发,不至于过热而留邪因而应该通阳保证经络腠理的畅通。但是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会使得热邪湿邪存留于营卫之分,当秋季遇到风邪侵袭时则必然会发生瘀斑肿胀性疾病,比如猪瘟丹毒附红体等。同理,冬季为收藏季节寒气过盛阳气内伏。机体运化阴液到达脏腑的功能下降。如果感受寒邪后影响着阳气对阴液的气化功能而使的脏腑阴液的不足,当春季感受风邪时则会发生温热性疾病,比如H5流感,高热病等。因而冬吃萝卜夏吃姜则成为养生的经典语言。
由此可以看出,中药在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也越来越多的引起来业内人士的关注,在临床上也占有了相当大的分量,但是其效果很不尽如人意,其主要的原因是对中药的一种简单化,模式化的理解,也就是运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对中药的作用冠以西医的理念,比如XXX药是抗病毒的。XXX要是防止流感的或是高热病的,等等。由于此中指导思想的影响。中药的乱用已经成为一种很大的危害。
中药是一种很好的防病治病药品领域,但是要合理的利用这个优势还将是一个漫长的事情,基层兽医的中医理论水平,兽药生产企业对中药方剂的挖掘和加工等都有待于探讨和开发。
养殖的保健和疾病的防控要走中药的道路,这个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是被同行们所接受的观念,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中医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是要很坏的普及起来还是需要时间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