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15|回复: 3

[疾病防控] 羊肝片形吸虫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1 19: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肝片形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胆管中,对羊的危害很大!

肝片吸虫侵入肝脏引起肝脏出血性 ...

肝片吸虫侵入肝脏引起肝脏出血性 ...

肝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19: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jlxp521 的帖子

胰阔盘吸虫

胰阔盘吸虫.JPG

 胰阔盘吸虫.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19: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阔盘吸虫病    阔盘吸虫病是由双腔科、阔盘属的多种吸虫寄生于牛羊等的胰管内引起的疾病,偶尔寄生于胆管和十二指肠。又称为胰蛭病。还可感染兔、猪、人等。临诊主要特征为消瘦、腹泻、贫血、水肿。
(一)病原体
1、胰阔盘吸虫(Eurgtrema.pancreaticum),虫体扁平,呈长卵圆形,新鲜虫体呈棕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大小为8~16mm×5~5.8mm.。吸盘发达,口吸盘位于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中前部,口吸盘明显大于腹吸盘。咽小,食道短,两条肠支简单,分布于虫体两侧。睾丸2个,圆形或略分叶,左右排列于腹吸盘的稍后方。雄茎囊呈长管状,位于腹吸盘和肠支分叉处之间。卵巢分叶3~6瓣,位于睾丸之后,与2个睾丸形成一个倒三角形。子宫弯曲,位于虫体后半部,内充满棕色虫卵。卵黄腺呈颗粒状,位于虫体中部两侧。
虫卵为黄棕色或深褐色,椭圆形,两侧稍不对称,有卵盖,大小为42~50μm×26~33μm,内含一个椭圆形的毛蚴。
2、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与胰阔盘吸虫相似,不同类:虫体呈短椭圆形,体后端具有一个明显的尾突。虫体大小约为7~8mm×3~5mm。口腹吸盘大小相近。卵巢圆形,多数边缘完整,少数分叶。虫卵大小:34~47μm×26~36μm。
3、枝睾阔盘吸虫(E.cladorchis),与胰阔盘吸虫不同点:虫体前端尖,后端钝的瓜子形。大小约为5~8mm×2~3mm。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卵巢分叶5~6瓣。睾丸大而且呈分枝状。虫卵大小为45~52μm×30~34μm。
(二)生活史
3种阔盘吸虫的生活史相似,中间宿主均为陆地螺,终末宿主均为牛羊等。胰阔盘吸虫和腔阔盘吸虫补充宿主为草螽,枝阔盘吸虫补充宿主为针蟋。下面以胰阔盘吸虫为例叙述其生活史。
成虫在终末宿主胰管内产卵,虫卵随胰液进入肠道,再随粪便排出体外,中间宿主吞食后,虫卵在其体内孵出毛蚴,经过胞蚴、子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被草螽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囊蚴,牛羊等终末宿主吞食含有囊蚴的草螽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内脱囊,由胰管开口处进入胰管内发育为成虫。
发育时间:从虫卵被陆地螺吞食至排出尾蚴,大约需要5~6个月。草螽吞食尾蚴至发育为囊蚴约需23~30天,牛羊吞食囊蚴至发育为成虫约需80~100天。整个发育期大约10~16个月。
(三)流行病学
终末宿主感染来源为含有囊蚴的草螽,中间宿主的感染来源为终末宿主的粪便。感染途径为经口感染。
地理分布:流行于全国各地。以胰阔盘吸虫和腔阔盘吸虫流行最广。主要发生于放牧牛羊,舍饲牛羊少发。锦州地区一绵羊体内曾检出2000余条虫体。
季节动态:与陆地螺和草螽的存在与分布密切相关。据报道,牛羊感染囊蚴多在7~10月份,因为此期草螽活动能力降低,很容易被牛羊随草螽一起吞食。牛羊发病多在冬春季。
(四)主要症状
阔盘吸虫病的症状取决于虫体寄生的数量和动物的体质。寄生数量少时,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牛羊发生代谢失调和营养障碍,表现为消化不良,精神沉郁、消瘦、贫血,下颌及前胸水肿,腹泻。粪便中带有黏液。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五)病理变化
胰脏肿大,外观粉红色,胰脏内有紫黑色斑块或条索,严重者呈黑色“蚯蚓”状凸出于胰脏表面。切开胰脏,可见大量虫体,严重感染时,十二指肠内可发现虫体。胰管增厚,管腔黏膜有乳头状小结节。
(六)诊断要素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诊症状、粪便检查和剖检变化等进行综合诊断,粪便检查用沉淀法,发现大量虫卵时方可确诊。
(七)治疗
对阔盘吸虫有特效的药物较少,可选用下列药物治疗。
1、吡喹酮,牛按每千克体重35~45mg,羊按每千克体重60~70mg,一次口服,或牛羊均按每千克体重30~50mg,用液体石蜡或植物油配成灭菌油剂,腹腔注射,均有较好效果。
2、六氯对二甲苯,牛按每千克体重300mg,羊按每千克体重400~600mg,口服,隔天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八)预防
应根据当地情况采取综合仿制措施,定期驱虫,消灭病原体;消灭中间宿主,切断其生活史中的一些环节;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轮牧,以净化草场;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牛羊感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19: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片形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和大片形吸虫(F.gigantica)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兽肝脏胆管中引起的疾病,又称为肝蛭病。有时也寄生在胆囊中。临床主要特征为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急性发病可引起大批死亡,慢性发病引起消瘦、生产力下降。
(一)病原体
1、肝片吸虫,虫体扁平,外观呈叶片状,新鲜虫体为棕褐色,固定后为灰白色。长20~30mm,宽8~10mm。虫体前端有一个锥状突起,称为头锥,锥底部较宽称为“肩”,从肩往后逐渐变窄。口吸盘位于头锥前端,腹吸盘位于肩水平线中央部,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肠管组成。口孔位于口吸盘底部,两条具有盲端的肠管呈高度分支状,位于虫体两侧。生殖系统发达,雌雄同体,两个高度分支状的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的中后部,每个睾丸各有一条输出管,两条输出管上行汇合成一条输精管进入雄精囊,雄精囊位于腹吸盘前方。一个鹿角状分支的卵巢位于腹吸盘的旁侧,输卵管与卵膜相通,卵膜位于睾丸前部,呈曲状的子宫位于卵膜和腹吸盘之间,卵黄腺由许多褐色颗粒组成,分布于虫体两侧,与肠管重叠。无受精囊,体后部中央有序的排泄管。
虫卵较大,呈长椭圆形,133~157μm×74~91μm,黄色或黄褐色,前端较窄,后端较钝,卵盖不明显,卵壳薄而光滑,半透明,分两层,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
2、大片肝片吸虫,形态上与肝片吸虫基本相似,不同之处,虫体呈长叶状,大小为25~75mm×5~12mm,体长与宽之比约为5:1,虫体两侧缘比较平行,“肩”部不明显,腹吸盘较大(约为口吸盘的1.5倍)。虫卵为黄褐色,长卵圆形,大小为150~190μm×70~90μm。
(二)生活史
中间宿主是锥实螺科的多种螺,以小土窝螺、斯氏萝卜螺为主。终末宿主主要是牛羊,另外还有鹿、骆驼、兔等。肝片形吸虫成虫在肝胆管里产卵,虫卵随胆汁入肠道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温度、氧气、水分和光线条件下孵化出毛蚴,毛蚴在水中进入中间宿主体内,经胞蚴、雷蚴发育为尾蚴阶段,尾蚴离开螺体,在水面或植物叶片上形成囊蚴,终末宿主饮水或吃草时吞食囊蚴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中脱囊,进入肝胆管中发育为成虫。
囊蚴脱囊后有3种途径进入肝脏:或从胆管开口处直接进入肝脏;或进入肠壁进入腹腔,再从肝表面进入肝脏。
发育时间 虫卵发育为毛蚴需10~20天;毛蚴发育为尾蚴需35~50天;终末宿主感染囊蚴至发育为成虫需2~3个月。外界环境中的毛蚴一般只指存活6~36小时,若找不到中间宿主则逐渐死亡。
成虫寿命  在终末宿主体内可存活3~5年
(三)流行病学
感染来源  终末宿主感染来源为带有囊蚴的植物或饮水,中间宿主感染来源为终末宿主的粪便。
感染途径  经口感染。
繁殖力    繁殖力强,一条成虫一昼夜可产卵8000~13000个,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可进行无性繁殖,一个毛蚴可发育为数十至数百个尾蚴。
抵抗力    虫卵对高温和干燥敏感,40~50℃时几分钟内死亡,干燥环境中迅速死亡,而在潮湿的环境中可存活8个月以上。最适宜发育的温度是25~26℃,低于12℃时停止发育。虫卵对低温抵抗力较强,但结冰后很快死亡,所以虫卵不能越冬。囊蚴抵抗力更强,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3~5个月。
地理分布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绝大部分省区流行本病。肝片形吸虫分布全国各地,尤以我国北方较为普遍。大片形吸虫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多发生在低洼潮湿地区、稻田地区及江河流域。
季节动态   温暖多雨年份多发本病。夏秋多雨季节适宜幼虫及螺的生长发育,所以终末宿主的感染多在夏秋季节。感染季节决定了发病季节,幼虫引起的急性发病多在夏秋季节,成虫引起的慢性发病多在冬末和春季,南方温暖季节较长,感染季节也较长。
(四)主要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感染虫体的数量、毒素作用的强弱及动物机体的状况。
急性型   由幼虫引起,多发生于绵羊,其次是牛,由于短时间内吞食大量囊蚴(2000个以上)引起,大量童虫在体内移行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和出血,尤其是肝脏受损严重,引起急性肝炎。临诊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可视黏膜苍白和黄染,触诊肝区有疼痛感。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显著降低。通常在出现症状后3~5天内死亡。
慢性型  由成虫引起,一般在吞食囊蚴有4~5个月发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贫血,食欲不振,被毛粗乱易脱落,眼睑、下颌及胸腹下水肿,早晨水肿明显,放牧归来后水肿减轻。妊娠羊易流产,严重者可衰竭而死亡。
牛的症状多为慢性经过,成年牛的症状一般不明显,而犊牛症状明显,除上述症状外,常表现前胃弛缓、腹泻、周期性瘤胃鼓胀,重者可引起死亡。
(五)病理变化
由幼虫移行引起的急性型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表现有“虫道”及出血,“虫道”内可发现幼虫。其他被幼虫移行的组织脏器也有类似是变化。由成虫引起慢性型为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尸体消瘦、贫血、胆管呈绳索样凸出于肝脏表面,切开后在胆管内可发现大量成虫,有时胆囊内也可发现虫体,胆管壁发炎、粗糙,有磷酸盐沉积,肝实质变硬,腹水增多。
(六)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粪便检查和剖检变化进行综合诊断。粪便检查用反复水洗沉淀法或尼龙筛集卵法。在对急性病例进行诊断时,重点观察腹腔及肝实质中有无童虫,对慢性病例诊断时应重点观察胆管中有无多量成虫及粪便检查有无大量虫卵。
也可使用免疫学诊断法,如ELISA 、IHA等,不仅指用来诊断急慢性肝片形吸虫病,也可用来对动物肝片形吸虫病的普查。
(七)治疗
1、三氯苯唑(肝蛭净),牛按每千克体重12mg,羊按每千克体重10mg,一次口服,该药对成虫、幼虫、童虫均有高效,停药期14天。
2、硝氯酚(拜耳 9015),粉剂,牛按每千克体重3~4mg,羊按每千克体重4~5mg,一口服。针剂,牛按每千克0.5~1.0mg,羊按每千克体重0.75~1.0mg,深部肌肉注射。该药只对成虫有效。
3、丙硫咪唑(抗蠕敏、阿苯达唑),牛按每千克体重10mg,羊按每千克体重15mg,一次口服,对成虫有效,对童虫效果教差。
4、溴酚磷(蛭得净),牛按每千克体重12mg,羊按每千克体重16,一次口服,对成虫和童虫均有良好效果。
还可以选用碘硝酚腈、硫双二氯酚等,注意休药期。
(八)预防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指定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综合性仿制措施。
1、定期驱虫:驱虫时间和次数应该根据当地流行病学特点来确定。北方全年可进行二次驱虫,第一次在冬末春初(3~4月份),由舍饲转为放牧之前进行,第二次驱虫在秋末冬初(11~12月份),由放牧转为舍饲之前进行。南方终年放牧,每年可进行3次驱虫。
2、粪便处理:大规模驱虫,应在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这样有利于收集排虫期(1~2周内)粪便,用堆积发酵的办法以杀灭虫卵,以免虫卵污染环境。平时也应及时清理粪便堆积发酵。
3、防止囊蚴感染:尽量不到低洼、潮湿地方放牧。在牧区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轮牧。避免饮用不流动的“死水”,要饮用井水或质量好的流水,湿地收割的牧草晒干存放2~3个月后喂用。
4、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可用烧荒、洒药、兴修水利饲养水禽等措施灭螺。药物灭螺一般在每年3~5月分,用1:50000的硫酸铜或氨水,2.5mg/L的血防67,或在草地小范围的死水内用生石灰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9-22 01:5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