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78|回复: 1

[饲养管理] 奶牛良好农业技术规范之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7 0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GAP),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是应用现有的知识来处理农场生产和生产后过程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从而获得安全而健康的食物和非食用农产品。
  2005年12月31日我国首批《良好农业规范》GB/T 20014.1~20014.11-2005共11项系列国家标准发布,2006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标准的实施情况,于2007年对GB/T20014.2~10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标准已于2008年5月发布,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奶牛GAP涉及《良好农业规范》GB/T20014系列标准中的农场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畜禽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牛羊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奶牛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奶牛GAP是以技术规范为基础,根据奶牛养殖过程规范化管理程序和环节,分析、明确生产过程的主要、次要控制点,对主要控制点和次要控制点进行专题技术研究,制订主要和次要控制点的控制水平和阈值,通过典型示范区(点)的实施和纠偏,形成科学合理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
  以下介绍奶牛良好农业技术规范要求的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一、后备奶牛饲养管理
  1 后备牛的培育目标制定合理的饲养方案,保证合适的日增重,能够在15~16月龄体重达到(380 kg)参配体重参加配种。
  搞好饲养管理,使发病率降至最低。维持体重增长,使青年牛24月龄产犊时体重达到550kg,一般为达到成乳牛体重的70%。
  2 后备牛饲养管理总则
  2.1保证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
  2.2保证充足、新鲜、清洁的饮水。
  2.3保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干燥,定期消毒,预防疾病发生。
  2.4定期测量奶牛的体尺、体重,评价生长发育状况,调整饲养方案;并将测量记录填入奶牛谱系。
  2.5哺乳期犊牛在犊牛岛内单独饲养,断奶后按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分群,采用散栏饲养的管理模式。
  3 后备牛各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
  3.1 哺乳期犊牛0~60日龄的饲养管理
  3.1.1新生犊牛应在出生后1小时内饲喂初乳,饲喂量为2~2.5kg,温度为38℃±1℃,第二次饲喂应在出生后6~9小时,连续3天,3天后逐渐过度到饲喂常乳或犊牛代乳粉。如果成母牛患病或是头胎牛,可饲喂分娩日期相近的其他健康母牛的初乳或以前冷冻保存的其他健康母牛的初乳。
  3.1.2犊牛出生一周后训练吃草料,逐渐增加其喂量。
  3.1.3哺乳期为60天,全期喂奶量380~420kg,每日喂三次,每次喂量约为全天总量的1/3。挤出脐内污物,在距腹部6~8cm处断脐,并用5%的碘酒消毒,擦干牛体;称重、填写出生记录、放入犊牛岛。
  3.1.5犊牛出生10日内,打耳号、照相、登记谱系。
  3.1.6去角:犊牛出生后3~4周去角(用电烙铁或药物去角)。
  3.1.7去副乳头:在犊牛出生后2~3周进行(用剪刀在乳头基部剪去),并做好消毒。
  3.1.8犊牛饲喂应做到“五定”、“四勤”。“五定”即:定质、定时、定量、定温、定人;“四勤”:勤打扫、勤换垫草、勤观察、勤消毒。
  3.1.9犊牛的生活环境要求清洁、干燥、冬暖夏凉,保证圈舍空气清新和犊牛接受光照。哺乳期犊牛应一牛一栏单独饲养,犊牛用具、饲槽保持清洁卫生。犊牛转出后用浓度2%火碱彻底消毒牛栏及用具,更换褥草。
  3.1.10保证犊牛充足、新鲜、清洁卫生的饮水,冬季饮温水。每天饮水量平均为5~8kg/头。
  3.1.11 严格执行饲养方案,做好断奶阶段的过渡饲养,60日龄结束哺乳期。测量体重后转入断奶群。
  3.2 犊牛期(断奶~6月龄)的饲养管理要点
  3.2.1随着犊牛月龄增长,逐渐增加优质粗饲料喂量,选择优质干草与苜蓿供犊牛自由采食,4月龄前禁止饲喂青贮等发酵饲料。
  3.2.2做好断奶犊牛过渡期的饲养管理,减少由于断奶、日粮变化及气候环境造成的应激。
  3.2.3犊牛满6月龄,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应达到4.5 kg/d;犊牛混合
  3.1.4犊牛出生后立即清除口、鼻、耳内的粘液,确保呼吸畅通;挤出脐内污物,在距腹部6~8cm处断脐,并用5%的碘酒消毒,擦干牛体;称重、填写出生记录、放入犊牛岛。
  3.1.5犊牛出生10日内,打耳号、照相、登记谱系。
  3.1.6去角:犊牛出生后3~4周去角(用电烙铁或药物去角)。
  3.1.7去副乳头:在犊牛出生后2~3周进行(用剪刀在乳头基部剪去),并做好消毒。
  3.1.8犊牛饲喂应做到“五定”、“四勤”。“五定”即:定质、定时、定量、定温、定人;“四勤”:勤打扫、勤换垫草、勤观察、勤消毒。
  3.1.9犊牛的生活环境要求清洁、干燥、冬暖夏凉,保证圈舍空气清新和犊牛接受光照。哺乳期犊牛应一牛一栏单独饲养,犊牛用具、饲槽保持清洁卫生。犊牛转出后用浓度2%火碱彻底消毒牛栏及用具,更换褥草。
  3.1.10保证犊牛充足、新鲜、清洁卫生的饮水,冬季饮温水。每天饮水量平均为5~8kg/头。
  3.1.11 严格执行饲养方案,做好断奶阶段的过渡饲养,60日龄结束哺乳期。测量体重后转入断奶群。
  3.2 犊牛期(断奶~6月龄)的饲养管理要点
  3.2.1随着犊牛月龄增长,逐渐增加优质粗饲料喂量,选择优质干草与苜蓿供犊牛自由采食,4月龄前禁止饲喂青贮等发酵饲料。
  3.2.2做好断奶犊牛过渡期的饲养管理,减少由于断奶、日粮变化及气候环境造成的应激。
  3.2.3犊牛满6月龄,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应达到4.5 kg/d;犊牛混合料喂量1.5~2 kg/d。
  3.3 育成牛饲养管理要点
  3.3.1育成牛根据生长发育及生理特点可分为7~12月龄和13~16月龄。
  3.3.2日粮以粗饲料为主,每天混合精料2~2.5kg,干物质采食量达到7.8kg。
  3.3.3培育目标:达到14~15月龄参加配种,参配体重380kg以上,注重体尺增长。保持适宜膘情(2.8~2.9分)。
  3.3.4注意观察发情,做好发情记录,以便适时配种。
  3.4青年牛饲养管理要点
  3.4.1按月龄和妊娠情况进行分群管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6月龄~18月龄、19月龄~预产前60天、预产前60天~预产前21天、预产前21天~分娩。
  3.4.2做好发情、配种、妊检等繁殖记录。
  3.4.3根据母牛体况、胎儿发育阶段,按营养需要掌握精料供给量,防止过肥。
  3.4.4产前采用低钙日粮,减少苜蓿等高钙饲料喂量,控制食盐喂量。
  3.4.5注意观察牛只临产症状,做好分娩前的准备工作。
  3.4.6以自然分娩为主,掌握适时、适度的助产方法。
  二、成母牛的饲养管理
  1 成母牛饲养管理总则
  1.1 按奶牛不同的泌乳阶段和生理阶段分群管理,确立各阶段的饲养管理方案。
  1.2 采用合理的饲养工艺,为各泌乳阶段奶牛提供营养平衡、精粗比例合理的高质量日粮。
  1.3 注重奶牛卫生保健,为奶牛创造干净、干燥、舒适的环境。
  1.4 根据DHI报告对牛群实施科学有效的饲养管理。
  1.5 成母牛运动场的面积要求:每头25~40m2;凉棚面积每头6~8 m2。
  1.6 成母牛运动场中设置补饲槽,泌乳牛应设置盐槽。
  1.7 做好成母牛的乳房保健和肢蹄护理。
  1.8 保证充足、新鲜、清洁的饮水供应,冬季防止结冰,夏季防止水温升高。
  2 成母牛不同泌乳阶段的生理规律2.1泌乳阶段奶牛的生理规律,可以用泌乳、体重、干物质采食量三条曲线来描述,如下图。
  
  2.2泌乳曲线
  2.2.1奶牛产后40~60天达到产奶高峰。
  2.2.2峰值产奶决定整个泌乳期产量,峰值增加1㎏,全期增加200~300㎏。
  2.2.3群体中头胎牛的高峰奶相当于经产牛的75%。
  2.2.4干奶期饲养、奶牛体况、产后失重影响峰值奶量。
  2.3干物质采食量变化曲线
  2.3.1奶牛临产前7~10天,由于生理变化,干物质采食量下降25%。
  2.3.2由于泌乳高峰出现在产后40~60天,而干物质采食量高峰发生在产后70~90天,此阶段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表现为产后体重下降。
  2.3.3合理的饲养管理可提高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减少产后失重及降低发病率,利于产后发情。影响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因素为: 日粮水分:以45~55%为宜,当高于50%时,每高出1%,DMI下降体重的0.02%。饲料品质,优质牧草可以提高DMI。全天候采食与全混日粮TMR可以提高DMI。清洁的饮水可以提高DMI。
  2.4体重变化曲线及体况评分
  2.4.1奶牛产犊前体况处于3.5~3.75分,由于泌乳早期动用体储备维持较高产奶量的需要,造成体重下降。泌乳早期体损失不应超过50~70㎏。
  2.4.2产后90~100天奶牛体况降到最低谷(约在2.5分),随着产奶量的的变化和奶牛采食量的增加,体重开始恢复。
  2.4.3奶牛在泌乳中期体重应得到恢复,200 天时体况应达到3分。
  2.4.4停奶前达到适宜体况(3.5~3.75分),并在整个干奶期得以保持。
  2.4.5各阶段体况变化与评分情况如图示
  3 成母牛各阶段饲养管理要点
  3.1干奶前期(停奶~产前21天)
  3.1.1此阶段饲养管理的目的是调节奶牛体况,维持胎儿发育,使乳腺及机体得以休整,为下一个泌乳期做准备。
  3.1.2停奶前10天,应进行妊娠和隐性乳房炎检测,确定妊娠以及乳房健康正常后方可进行停奶。配合停奶应调整日粮,逐渐减少精料给量。
  3.1.3停奶采用快速停奶法,最后一班将奶挤净,用酒精将乳头消毒后,注入专用干奶药,转入干奶牛群,并注意观察乳房变化。
  3.1.4奶牛体况应处于3.5~3.75分,可根据个体不同体况,增减精料喂量。
  3.1.5控制食盐、苜蓿喂量,运动场不设补盐槽。
  3.2干奶后期(产前3周~分娩)
  3.2.1此阶段又称为为围产前期,体况评分:3.5~3.75分。
  3.2.2干物质摄入达10~11kg,粗蛋白水平15%,钙的水平0.7%,磷的水平达0.3%。饲养战略:做好干奶牛和新产牛日粮的过度,以适应泌乳早期的高浓度日粮。
  3.2.3管理上应做好产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床位产间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消毒,随时注意牛只状况。
  3.3泌乳前期(分娩~产后21天)
  3.3.1此阶段又称为围产后期,体况评分为3~3.5分。此阶段应做好产前、产后日粮的转换,使牛只尽快提高采食量,适应泌乳牛日粮;尽快彻底排出恶露,恢复繁殖机能。
  3.3.2 视食欲、消化、恶露、乳房情况每日增加0.5kg精饲料,自由采食干草。提高日粮含钙量。每千克日粮干物质含钙0.6%,磷0.3%,精粗比为40:60,粗纤维含量不少于23%。
  3.4产房的管理
  3.4.1产房要保持安静,干净卫生;昼夜设专人值班。
  3.4.2根据预产期做好产房、产间、助产器械工具的清洗消毒等准备工作。
  3.4.3母牛产前1~6小时进入产间,消毒后躯。通常情况下,让其自然分娩,如需助产时,要严格消毒手臂和器械。
  3.4.4母牛产后立即喂麸皮盐水,清理消毒产间,更换褥草,做好产科检查。
  3.4.5母牛产后30分钟到1小时内挤第一次奶,挤2~3 kg。如果没有乳房炎,从第二班开始,可以上机挤奶。
  3.4.6产后24小时内观察胎衣排出情况,如脱落不全或胎衣不下,及时进行处理。
  3.4.7奶牛产后7~15天,经健康检查,正常牛方可出产房,并做好交接手续。异常牛,单独处理。
  3.4.8奶牛出产房时,可视情况进行修蹄。
  3.5泌乳盛期的饲养管理(产后21天~100天)
  3.5.1日粮干物质采食量达到23kg。每千克干物质应含奶牛能量单位2.4,粗蛋白占16~18%,钙1%,磷0.46%。精粗比掌握在60:40,粗纤维含量不少于15%。体况评分2~2.5分。
  3.5.2注意饲喂优质干草,对减重严重的牛添加脂肪,满足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喂标准,保证瘤胃内环境平衡。
  3.5.3提高日粮能量浓度,保证充足的采食时间,提高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减少产后负平衡,尽早达到并维持产奶高峰。
  3.5.4搞好产后监控,及时配种。
  3.6 泌乳中期的饲养管理(产后101~200天)
  3.6.1此阶段产奶量逐渐下降(月下降幅度为5~7%),饲养方案:料跟着奶走,精料可渐减,延至第5~6个泌乳月时,精粗比(50~45):(50~55),干物质采食量达22kg,粗蛋白水平达16%,钙水平达0.8%,磷水平达0.42%,体况为2.5~3分。应尽量延长奶牛的泌乳高峰并逐渐恢复体况。
  3.6.2在日粮中适当降低能量、蛋白含量,增加青粗饲料的喂量。
  3.6.3此阶段奶牛能量处于正平衡,奶牛体况逐渐恢复,每日有0.25~0.5kg的增重。
  3.7泌乳后期的饲养管理(产后201~停奶)
  3.7.1干物质采食量达19kg,粗蛋白水平14%,钙0.6%,磷0.36%,精粗比例30:70,粗纤维含量不少于20%。体况评分达到3.0~3.5分。
  3.7.2合理控制精料量,防止奶牛过肥,停奶时应在3.5分。
  3.7.3该阶段以恢复牛只体况为主,体况应保持3.0~3.5分。
  3.7.4加强管理,防止流产。3.7.5做好停奶工作,为下胎泌乳打好基础。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80 收起 理由
牛郎阿飞 + 8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11-17 11: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4-8 18:0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