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精确确定日粮非植酸磷水平 7.1精确确定产蛋鸡日粮非植酸磷水平 表7-1 海兰褐产蛋鸡(27-38周龄)低磷日粮**添加植酸酶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 a. 括号内数值为磷酸氢钙(P>17%)在试验日粮中的添加量(%); b.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型低磷日粮,其营养水平为:ME 2.66Mcal/kg、CP16%、CA3.3%、TP0.31%、NPP0.14%、SAA0.60%、LYS0.83%,日采食量为110克/只; c.日粮NPP的最低需要量为0.2%,相当于磷酸氢钙添加量为3.5kg/T;日粮最佳NPP需要量为0.25%,相当磷酸氢钙添加量为6.5kg /T;( NRC,1994为0.23%,NPP) d.日粮NPP +植酸酶的最低组合为“0.14%+300单位植酸酶/kg;最佳组合为0.20%+300单位植酸酶/kg”( 相当添加磷酸氢钙3.5kg/T+300单位)。 7.2不同动物日粮应选用不同化学形态的磷酸盐市场上可以提供的磷酸盐有:磷酸二氢钙(MCP)、磷酸氢钙(DCP)、磷酸一二钙(MDCP)、磷酸三钙(DFP)4种,不仅生物学效价不同,用于不同动物的效果亦不同(见表7~2-表7~6)。 表7-2 肉仔鸡复合磷酸盐磷的生物学价值(斜率比法,RBV,%) a..RBV实测值随磷酸二氢钙比例增加而提高,磷酸二氢钙为100%者最高;次以“50/50”者,其RBV实测值为前者的94%; b “50/50”配比者,实测值为算术平均数的104%; c 以磷酸二氢钠磷(试剂级)为参比。 表7-3 a. RBV实测值不随磷酸二氢钙比例增高而提高,配比为“50/50”者最高,次以“33/67”和“66/34”者; b. 所有的复合磷酸盐RBV实测值都高于相应的算术平均值,其中,“50/50”配比者,实测值为算术平均值的124%,具较高互作关系。 表7-4 肉仔鸡的磷酸盐磷生物学效价(斜率比法,RBV,%) a. 括号内数字为以磷酸氢钙(龙蟒)磷为参比的磷酸盐磷生物学当量值,经校正磷=磷酸盐磷含量(%)×相应当量值; b. 以特定磷酸一二钙(P,21%)代替特定磷酸氢钙(P,17%)时,参照以下当量式:1Kg磷酸氢钙= 0.76kg磷酸一二钙(=17.00/22.47);此时,可节省10%的磷补料费用; c. 以磷酸二氢钙(P,22%)代替特定磷酸氢钙(P,17%)时,参照以下当量式:1kg磷酸氢钙=0.62kg磷酸二氢钙(=17/27.5),此时虽不能节约磷补料的费用,但可产生一定的超磷效应。 磷酸一二钙中,两种形态的磷具互补或协同作用;肉仔鸡日粮,以0.75kg的磷酸一二钙(即氢钙和二氢钙的50/50复合物)代替1kg的磷酸氢钙可降低10%的磷补料费用。 表7-5 产蛋鸡的磷酸盐磷生物学效价(斜率比法,RBV,100%) 公认,磷酸盐中RBV最高的品种应是磷酸二氢钙磷,但是,表中数据表明它的RBV要比磷酸氢钙磷低10-16%;最适用产蛋鸡的磷酸盐是磷酸氢钙,而不是磷酸二氢钙;粒状磷酸氢钙磷与粉状者相比,RBV高5%,价格高4%,但前者粉尘比后者小。 所以产蛋鸡料应选用粒状磷酸氢钙。 表7-6 猪的磷酸盐磷生物学效价(RBV,%) a.横行,第二个括号内数字为以磷酸氢钙磷为参比的其它磷酸盐磷的生物学当量值; b.经校正磷=磷酸盐磷含量(%)×相应当量值; c.元/kg,校正磷=磷酸盐价格(元/kg)×100/经校正磷(%); d.以特定磷酸一二钙(P,21%)代替特定磷酸氢钙(P,17%),其当量值为:1kg磷酸氢钙=0.71kg磷酸一二钙=(17.00/23.94)。 对于猪,磷酸一二钙的RBV为磷酸二氢钙的94%;以0.7kg的磷酸一二钙代替1kg的磷酸氢钙可节省16%的磷补料费用,对于猪应选用磷酸一二钙。 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在乳猪料中的应用 选择1日龄长大乳猪6窝、63头,按产仔日期分为三组,每组2窝。第一组为磷酸氢钙组共20头(喂基础日粮),第二组为磷酸二氢钙组共22头(喂试验日粮),第三组为磷酸三钙组共21头(喂试验日粮)。以磷酸三钙、磷酸氢钙和磷酸二氢钙等三种磷源(磷含量%分别为16,17.5和22.7;相对生物学效价分别为82、89和100)配制三种不同磷源的断奶仔猪料(表7-7)。三种磷源所提供的磷,绝对量不等(分别为0.145%、0.129%和0.157%,表7-7),但以磷酸二氢钙为参比的磷的生物学当量值均为0.129%。仔猪出生一周后至35日龄为适应期,35-71日龄为试验期。 表7-7
乳猪饲料配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83´0.175=0.145 0145´0.89=0.129) | | | | | | | | | | | | | | | | | | (0.
98´0.16=0.157 0.157´0.82=0.1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磷酸三钙每千克的价格为:1.60元、2.60元、1.30元。
试验结果 给饲不同试验日粮猪的生产性能指标及经济分析列于表7-8、7-9。 表7-8
试验乳猪生产性能
*: 表中数字不含淘汰猪耗料量和淘汰猪体重和增重。
表7-9
试验乳猪经济效益分析
仔猪
全价配合饲料
组别
增重 单价 金额
耗料量 单价 金额 产出投入比* 毛利润
(kg/头) (元/kg) (元/头) (kg/头) (元/kg) (元/头)
(元/头)
磷酸氢钙组
12.63
6.00
75.78
19.83
2.081
41.266
1.84(103)
34.514(125) 磷酸二氢钙组
13.99
6.00
83.94
22.67
2.085
47.267
1.78(101)
36.673(132) 磷酸三钙组
10.68
6.00
64.08
17.25
2.080
36.400
1.76(100)
27.680(100)
*:产出投入比即为仔猪销售收入(元/只)与饲料消耗费(元/只)的比值。 小结 磷酸二氢钙同磷酸氢钙和磷酸三钙相比、磷酸氢钙同磷酸三钙相比均有明显的促进生长(日增重分别为133%、120%、和100%)、提高饲料采食量(分别为135%、119%和100%)、增加经济效益(毛利润分别为132、125、100)的作用。 附注 二种生物学效价不同的磷酸盐相互取代时,可参照下列公式计算每吨饲料的磷酸盐添加量:
PS2×C2×BV2=PS1×C1×BV1 ,式中:
BV1 、C1、PS1分别为配方中拟被取代磷酸盐的相对生物学效价(%)、总磷含量(%)、添加数量(kg/吨); BV2、C2、PS2分别为配方中待用磷酸盐的相对生物学效价(%)、总磷含量(%)、添加数量(kg/吨)。
表7-10 鲤鱼的磷酸盐磷生物学效价(RBV,100%) a. 以磷酸二氢钙磷为参比的其它磷酸盐磷的生物学当量值; b. 校正磷(%)=磷酸盐磷含量(%)×当量值; c. 元/kg,校正磷=磷酸盐价格(元/kg)×100/校正磷(%)。 对于鱼饵料,不论是生物学效价,还是有效成分价格,都应以选用磷酸二氢钙为宜。 不同动物日粮选用不同形态的磷酸盐: 肉仔鸡用
磷酸一二钙; 产蛋鸡用
粒状磷酸氢钙; 猪
用
粒状磷酸一二钙; 鱼
用
粉状磷酸二氢钙。 8、根据原料的实验室实测值及估测值精确配制日粮(降低饲料原料营养成分的保险系数)8.1 化学指标的近红外(NIRA)快速测定法
8.2猪饲料的总能及总能消化率(以玉米为例) 总能(MJ/kg DM)=17.33+0.0617*CP+0.0387*CF+0.2193*EE-0.1867*Ash
总能消化率 (%)=([97.3-3.82*CF]+[97.4-3.11*ADF]+88.0)/3
8.3 饲料可利用能和可利用氨基酸生物学指标的测定 8.4 非常规蛋白质饲料的豆粕当量值
表8-1 鸡用饲料氨基酸的豆粕当量校正系数及校正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8-2
猪用饲料氨基酸的豆粕当量校正系数及校正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科学利用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添加剂在配合饲料中的地位应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根据添加剂在配合饲料中的作用,将其划分为添加效应确切的,不确切的,无实际生产作用等三种。 就我对添加剂的认识,我认为营养性添加剂,抗病促生长添加剂,功能性酶制剂(植酸酶,非淀粉多糖酶类)等是添加效应确切的。 市场上行销的非营养性添加剂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概念性的或效应不确切的,理论上推理有效或研究结果有效而生产上无实际意义 。 我以为配合饲料的核心组分是大宗饲料原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及矿物质饲料而不是添加剂。添加剂属于补充性质的东西,对大宗饲料原料来说是一种取长补短的作用,抑或起一些增效,保障作用。应避免滥用添加剂,添加剂的选用应注重理性思考。 9.1酶制剂的选择与高效利用(例1): 9.1.1使用酶制剂的必要性 仔猪、雏鸡体内消化酶分泌不足;饲料成分被动物消化吸收的局限性。 饲料中的多糖又可分为营养性多糖和结构多糖。营养性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糖原,结构多糖在植物性饲料也指非淀粉多糖,主要是植物细胞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又包括β-葡萄糖、阿拉伯木聚糖、甘露寡糖等。禾谷籽实(如玉米、高梁、小麦和大麦等)是畜禽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其主要成分是淀粉,非淀粉多糖含量也较高。豆类饲料原料中的非淀粉多糖主要是果胶和纤维素。非淀粉多糖在目前可以说是影响饲料有机物质消化利用的主要因素,其中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在动物消化道增加食糜粘稠度,防碍能量、氨基酸等养分的利用,对单胃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非反刍动物体内不能分泌纤维素酶,β-葡聚萄糖酶、木聚糖酶、果胶酶等,纤维素,β-葡聚萄糖酶可水解β-葡聚糖,木聚糖酶可水解阿拉伯木聚糖。 9.1.2酶制剂的功能 改善饲料利用率,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减轻环境污染。 在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一方面可打破细胞壁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对养分的束缚,让消化酶迅速充分地接触饲料养分,使营养物质更好的被利用;另一方面,加快饲料养分消化吸收,减少后肠道食糜中可供微生物利用的有效养分含量,因而肠道微生物增殖受到控制,有利于畜禽健康。 非淀粉多糖酶,可降低食糜和排泄物的粘度,在家禽可以改善蛋壳清洁度、避免垫料含水率过高和有害菌的大量增殖,改善禽舍环境。 添加植酸梅可降低排泄物中磷含量20%-50%,可提高氮的利用率。 9.1.3酶制剂的适当选择和高效使用 针对畜禽内源酶分泌不足,选择使用消化酶;针对目标底物(日粮类型)选用酶制剂种类;根据目标底物含量确定酶制剂的适宜用量(植酸梅的最高添加量FTU/KG蛋鸡、猪、肉鸡分别为350、800、1100);确定酶制剂的营养改进值或营养当量对日粮配方进行优化(植酸酶的当量值FTU/1Gnpp,产蛋鸡、猪、肉鸡非别为300、600、900);全面考虑日粮的营养平衡、商品属性和经济成本;适当的饲料加工工艺保障酶制剂的应用效果(70-90摄氏度)。 用于小麦-豆粕型饲粮的酶应主要是木聚糖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大麦-豆粕型饲粮的则主要是β-葡聚萄糖酶、果胶酶、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 基础日粮植酸磷水平应在0.2%上下。 9.2植酸酶在配合饲料中的科学利用(例2): 9.2.1猪、鸡的钙、磷需要量 表9-1生长肥育猪的Ca、P、非植酸磷需要量 * 似为最适量;中猪似应≮0.18%,大猪似应≯0.23%。 表9-2 产蛋鸡的Ca、P、非植酸磷需要量 表9-3 海兰褐产蛋鸡(27-38周龄)低磷日粮**添加植酸酶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 a. 括号内数值为磷酸氢钙(P>17%)在试验日粮中的添加量(%); b. 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型低磷日粮,其营养水平为:ME 2.66Mcal/kg、CP16%、CA3.3%、TP0.31%、NPP0.14%、SAA0.60%、LYS0.83%,日采食量为110克/只; c. 日粮NPP的最低需要量为0.2%,相当于磷酸氢钙添加量为3.5kg/T;日粮最佳NPP需要量为0.25%,相当磷酸氢钙添加量为6.5kg /T;( NRC,1994为0.23%,NPP) d. 日粮NPP +植酸酶的最低组合为“0.14%+300单位植酸酶/kg;最佳组合为0.20%+300单位植酸酶/kg”( 相当添加磷酸氢钙3.5kg/T+300单位) 9.2.2根据“非植酸磷”指标制作饲料配方 作为评定饲料磷营养价值、表达动物对磷需要的指标—总磷在许多情况下是没有意义的,看似足够的磷却能引发磷不足症,为此,人们改用“非植酸磷”,总磷由植酸磷和非植酸磷构成,其真正的寓言是:植酸磷是单胃动物不可利用的磷,非植酸磷是动物可能利用的磷,亦有将非植酸磷(Non-phytate P)称作可利用磷或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的,其实译作“可能利用的磷”或“可能有效的磷”更为合适,NRC(家禽营养需要)的第九版干脆把具同等含义的Available phosphorus改成“Non-phytate P”,这是不无道理的 9.3植酸酶的简单应用技术——以定量(g/吨)的特定植酸酶替代日粮中一定数量(kg/吨)的磷酸盐(表9-4): 制作饲料配方时,使用磷酸盐是解决动物磷营养不足的传统方法,大多数猪禽饲料配方中,磷酸盐的用量都在“10kg/吨”左右,根据所用磷酸盐的含磷量即可计算出提供0.1%非植酸磷(亦即“1g非植酸磷/1kg完全配合料”,或“1kg非植酸磷/1吨完全配合饲料”)的磷酸盐数量(kg/吨)。一定数量的磷酸盐磷(0.1%)是可以通过添加特定商品植酸酶加以取代的,其取代步骤为: 确定植酸酶的磷当量值→选择商品植酸酶→确定释放0.1%非植酸磷需要添加的商品植酸酶数量(g/吨)→计算商品植酸酶取代磷酸盐或骨粉的数量(kg/吨)→补充石粉调整钙水平至原水平→增加能量饲料,补充“空位”比例,使完全配合饲料之比为100%。 表9-4 由日粮植酸磷释放0.1%非植酸磷的植酸酶添加量(g/吨)及其取代含磷矿物饲料的数量(kg/吨) | | 释放0.1%非植酸磷需添加不同规格 商品植酸酶的数量(g/吨)(5) | 替代含磷量不同的 磷酸盐的数量(kg/吨,完全配合料)(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含蛋用型、肉用型、兼用型鸡及黄羽肉鸡; b. 不分品种、类型、生理状态、性别、日龄及用途; c. 不分品种、类型和用途; d. 即“释放(或代替)“1g非植酸磷”所需要的“植酸酶单位数(FTU)””;这里,所谓“1g非植酸磷”,亦即“0.1%非植酸磷”,等同“1g非植酸磷/1kg完全配合饲料”,或“1kg非植酸磷/1吨完全配合饲料”;括号外数据为本公司推荐值,括号内数据为高、低线范围。 f. 这里的“g/吨”,系指1吨完全配合饲料的商品植酸酶添加量(g);括号外数据为本公司推荐值,括号内数据为高、低线范围;浓缩料及含磷预混料中的添加量应加以折算; g. 实际应用时,因商品磷酸氢钙或骨粉之磷含量不同,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0.1%非植酸磷”相当的商品磷酸氢钙或骨粉数量: 商品磷酸盐被植酸酶替代量(kg/吨)=100/商品磷酸盐磷含量(%); 此外,还应根据被取代磷酸盐的数量及其含钙量,增加相应的石粉用量,以弥补植酸酶替代磷酸盐后钙不足的数量。表中数据为完全配合饲料中不同规格磷酸盐被取代的数量,对于浓缩料及含磷预混料中磷酸盐的被取代量应进行适当折算。 10、采用恰当的饲料加工技术粉碎、混合、膨化、制粒后喷涂、热处理等。 10.1产蛋鸡与石粉粒度 不同粒度石粉混合使用对产蛋鸡蛋壳强度、蛋壳重、单位面积蛋壳重及胫骨灰份及钙含量有良好的影响,其理想的混合比例为:75%6-8目、12.5%10-12目与12.5%50目石粉或75%8-10目、12.5%10-12目、12.5%50目。 10.2 猪 10.2.1
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的因素 ① 饲料加工的粒度要求: 仔猪料:400-500微米 生长肥育猪料:500-600微米 母猪料:700-800微米 不是越细越好,太细会引起消化道溃疡,某些饲料需要经过处理,以提高消化率(大豆、豆粕、土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