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草危害性
疯草是有世界性危害的一类重要有毒植物,也是中国第一大有毒植物。近年来疯草迅速蔓延生长,在西部地区已经或正在向优势种群演替,造成草地毒草化,严重威胁草地畜牧业。家畜采食疯草后可引起母蓄不孕、流产、胎儿畸形、弱胎和公畜不育,甚至大量中毒死亡,对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动物采食这种毒草后可引起慢性神经机能障碍为特征的中毒症状,能使动物发疯,故形象的把这类毒草称为“疯草”。动物中毒早期多表现为精神沉郁,拱背呆立,不愿运动,行走时后肢不灵活,头部呈现震颤现象;中毒中期除上述症状外,出现被毛粗乱、消瘦、体重下降、生长缓慢等;后期头部震颤更加明显,四肢麻痹、卧地不起,甚至视力丧失,最终衰竭死亡。
传统疯草中毒防治的缺点:由于疯草中毒的危害,传统的疯草中毒防治技术,对于大面积严重中毒的效果不佳,主要以防治为主,但是缺乏科学性,只能尽力去除疯草。基本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人工挖除:结籽前人工挖除,常用且比较有效地方法,用于面积小、密度小的草场的疯草防治。
缺点:费时费力;破坏植被;破坏生态平衡;不适合疯草危害严重地区使用。
2、化学防除:在侵染疯草严重的地区,采用化学除草剂防除。
缺点:缺乏特异性,也会杀灭牧草;对种子难以杀灭;易造成家畜化学除草剂中毒;破坏植物;破坏生态平衡。
3、种群竞争抑制:利用一些耐寒、根系发达、地上覆盖面积大的冷季型牧草品种,来抑制疯草生长。
缺点:外来物种引进,极易破坏土著物种相对稳定的食物链进而破坏生态平衡,引起环境恶化。
4、生物防除:利用专嗜疯草的昆虫,防除疯草。
缺点:专嗜类别少,仅可防治个别种类;易破坏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
疯草的致病致死机理
疯草中含有一种水溶性生物碱—苦马豆素,由于苦马豆素的阳离子与甘露醇阳离子半椅状空间结构的相似程度很高,同时对甘露醇苷酶又有非常强的亲和力,所以苦马豆素是α—甘露醇糖苷酶的强烈抑制剂。苦马豆素可抑制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Ⅰ和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通过这些甘露醇作用的靶室内苦马豆素浓度增高,以致甘露糖苷酶完全受到抑制。结果自然导致甘露糖的低聚糖大量聚积形成空泡变性,进而造成器官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
虽然细胞空泡是广泛的,但是神经系统损害出现最早,特别是小脑浦金叶氏细胞最为敏感,因而中毒后出现以运动失调为主的神经症状。由于生殖系统广泛空泡变性,造成母畜不孕、流和公畜不育。另外,苦马豆素可透过胎盘屏障,直接影响胎儿,造成胎儿死亡和畸形。疯草灵解毒缓释丸投服后,在家畜体内持续稳定释放,可长达100天,家畜可正常采食疯草,将疯草转化为优质“牧草”。利用缓释技术,使解毒剂的血药浓度长时间保持在有效范围内,解决了传统用药、药效短、用药频繁、成本高等缺点。而且疯草灵解毒缓释丸,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无需专业人员,牧民便可自行给家畜投服,使用成本大幅下降,且一次投服药效持续100天。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