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原副校长陈章良曾鼓吹过: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在时任清华生科院院长的施一公也说过此话,现在想来这2人不过是汲取了点洋墨水,受了白种人的指使,来大规模破坏中国的精英结构层的。写下此文的作者暗批现任广西自治区副主席的陈章良先生。不过个人认为此文有些顾虑,现在在生物界聪明点的人都做生物信息以及跨学科方面的研究去了,纯粹搞生物学研究的就是一帮碌碌无为的!
生物相关领域的学生和postdoc, 在在美国的中国人中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个人群的收入则是处于最低的位置,除了往faculty这条辛苦一世的路上挤,或者甘于做万年postdoc,找公司的路也比别的专业艰难许多。至于转行的那部分,到目前为止还属于小部分。
为什么生物研究这条路越走越艰难,究其原因,还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我们属于供过于求的劳动力。金字塔结构的医学突破发现决定了美国为了发展基础医学研究,需要大数量的受过专门training的劳动力,而大多美国本国的优秀人才都会选择回报更大的工作,所以,从小重视科学教育的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中国学生们,便成为美国研究机构的首选。很大一部分来美国读PhD的都是中国四大生物学院世家出身,当年都是顶尖的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由这群顶尖的人才支撑起来的生物研究真的需要这么多顶尖的人才,看看美国的学生就知道,大多数进graduate school的这些都不是最聪明的学生,虽然Harvard等少数几个学校里会有不少放弃读医学院,法学院而真的对研究感兴趣而且也真正拔尖的学生,但第一,这是少数,第二,这几个学校PhD毕业转去做咨询,投行,知识产权的也比别的学校比例要高得多。有诺贝尔得奖者说过,往往最好的生物学家是大学里B average的学生,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多数留在这里的人都不是top student。研究生物,对于抽象思维要求很低,对于数学只有少数计算,进化和结构研究方面用得到,对于逻辑思考由于不需要很敏捷的反应一般人的逻辑思考能力慢慢想绰绰有余。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时间投入,不知疲倦的反复尝试和好的运气。所以,一将功成万骨枯,能有大发现的是少数,美国的科研经费的系统更是保证了对一个问题的大于1x coverage,就是让你们都去试,有一个试出来就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种系统是符合国家利益的,生物医学的发展,也许这也是最好的模式,但是问题是,美国现在的大规模基础研究来支持少量有价值的发现,牺牲的并不是它自己的民众,而是让大量的外国人才来填这个巨大的坑。如果美国用同样的资本来使用本国的劳动力来做这些研究,它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只有两个可能性,其一,为了有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必须提高报酬,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研究规模缩小。其二,为了维持规模,现有人员配备结构发生改变,低学历技术支持人员比例上升,高学历研究人员比例下降。这两种都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
到这里,为什么这是供需关系决定的也就显而易见了,由于中美人均收入的差别,同样的收入在未出国的中国人眼里并不那么低,于是美国就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使用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中国的态度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一直希望科教兴国,所以也鼓励留学生到美国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命科学的鼓吹更是在上个世纪末达到了顶点。而美国则利用这样的心理把这些人都塞到了一个理论相对落后,需要大量人力去牺牲的学科里,其结果就是中国其实吃了个大亏,这些做基础生物研究的能够带给中国的,其实太少了。这么一堆高素质的人才,都蹉跎在了美国实验室里,等回到中国,顶着长江的名号,能为中国做什么?这里面,美国招人的学校看重中国人好用聪明勤奋听话,中国的学生看重美国学校名气好不用自己花钱读书还有奖学金受人羡慕,中国找海龟的大学要给自己学校提升形象更好骗科研金费,回国的人看重可以常回中国受人敬仰加***更好骗钱。当然,这个不是绝对适用,在这里做得很好希望在国内做得更好并利用国内low labor cost和人才的也有,想回国为国家做些贡献的也有,但是结果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只是没有看到自己在这一个big picture中的位置。
大的方面说完了,再说说从个人利益方面。作为一个民主的时代,其实大家不必为重视个人利益而羞愧,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是大家都在不违反道德的框架下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是会对大多数人有利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对科学研究的憧憬和热情来到美国的,我们从小的教育也一直鼓励做科学家,虽然这并不是个很合理。科学家这个职业,是在物质极大丰富,有些人开始有能力探索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产生的职业,在中国这个远远没有达到富足的国家鼓励大家去做科学家,也只能是***那个时期的思想造就的人处于社会主流时对教育的要求。但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时代的留学生或多或少愿意在不算好的物质条件下投身科学研究。许多人会说自己对生物研究也是有兴趣的,其实很多时候是自欺欺人,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其实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产生一些兴趣是很正常的,这并不代表他真的对这个职业有兴趣。很大一部分人根本对别的职业了解很少,甚至片面的否定那些金融,经济相关的职业,认为那些intellectually inferior,其实完全是盲目的自大,去读一读现代的经济学,也许你会发现经济学比bioscience更像science,而投行对数学的要求,也比大多数分子细胞生物学家们懂得要多,咨询要的逻辑思考,比很多cell paper的实验design也要更smart。只要走出去看一看,就会发现很多工作都是非常challenging而又能够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的。但是由于这些工作对社会创造财富有直接的贡献,这些工作带来的报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授的工资,更不要说是Postdoc。有些人会说他们不care收入比别人少,他们更enjoy做研究带来的乐趣跟成就感,但是到底给你成就感的是什么?是你真的有了什么跨时代的发现?真的带来了什么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对大多数做这一行的来说,成就感还是来自发了nature science cell的paper,拿到了大的grant,到了哪个好的学校做教授,拿到了tenure。这些其实只是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在别的行业也一样会得到。但是想一想你真的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什么吗?一篇nature的paper,全世界也许有几百个和你一样的科学家会读上一读,其中可能有几十个会仔细的读,然后可能有10来个人会根据你的实验想点东西做,但是这样的成就就是你人生想要的成就吗?这个职业真的比别人崇高吗?我并不是说没有人应该投身于科学研究,我的point是,做研究并不是一件有多么崇高意义的事,并不能给人额外的成就感,那么它的价值也应该在报酬上得到应有的体现。相对于别的博士,从事生物研究的在博士之后还要经过漫长的博士后才有可能成为教授,而且是在淘汰率相当高的情况下。那么对于这一行没有真正热爱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值,而对于这一行真的热爱而又有才能的人来说,这一行的报酬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水平,所以,这样的情况对生物研究的所有人都是不公平的。有些人甘于拿低工资卖苦力,这是中国传统宣扬的所谓的美德,但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中,这并不被认为是美德。看起来这是一个会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是从这几年的发展趋势看,我认为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就不会再存在。前面提到过,对生命科学的鼓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顶峰,那时候的顶尖学校的生科院,考分绝对是全校最高的三名之内,更是大量高考状元的去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生命科学的盲目崇拜,一方面是出国容易的名声。
但是随着中国大众对世界的了解在90年代末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带动下日渐正常化后,对生命科学的畸形追捧也就慢慢冷却。生科生源的相对素质逐年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到了今时今日,生科的分数线再也不可能与国际金融等专业一争短长。同时,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北大清华复旦所在城市的繁荣以及众多机会的出现使得出国不再是很多最优秀人才的第一选择,即使想出国的人,也意识到出国绝不该为了到美国而出国,很多更热门的专业同样有出国机会,而且能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这样的形势下,整体出国读生物的中国学生素质也开始滑坡。那些已经在美国的留学生中学校好,能力强的往往寻找其他的出路而离开了学术界,留下的少数是确实感兴趣,也有实力想要冲击faculty之路的,更多的是需要一个过渡去找一份公司或者别的工作的。新来的这些留学生,作为80后的一代,更是比以前的要更自我和现实的多,加之在国内有更好的物质条件,这一代早早做好打算并付诸行动离开研究这一行当的比以前也多得多。照这个趋势发展,中国的优秀的人才将减少投入美国的生物研究,faculty这条路的竞争也会稍稍缓和一些。
但这也正是目前在读PhD和postdoc们的悲哀,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将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就像***中失去教育机会的一代。他们之后的新的一代在拥有更多机会的环境中在社会中将成为更高等的人群,而他们曾经的优秀,曾经的风光将没有人会记得和理解。如果现在不寻求改变,这个人群就将沿着这条轨迹归于消沉。所以一定要改变。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这个大的环境。改变自己,很多人都已经在做,大家都可以看到有些什么选择。改变环境,则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事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Rock the foundation of biomedical research in the US. 这个制度存在了这么多年,对美国来说只有好处,他们不会想着为我们谋福利,只有让他们知道不改变他们要吃亏了,他们才会做出让步。在各大学校和研究机构中的中国研究人员,粗略统计大致占研究人员的1/5以上,如果有组织的***三日,并一起在学校里外***一次,这个行动将是规模巨大的,并且一定会被媒体广为报道,对美国将来的police making产生巨大影响,NIH也将不得不对postdoc工资作出调整。各行各业都可以***,为什么博士后们不可以***?经济学告诉我们,组织工会,***谋求福利对unionized labor是有利的,只是对未unionized labor不利,并增加进入壁垒,而这正是我们想要的。那些热爱科学研究的人们也不必担心这样做损害了科学的发展,从长远看,这样做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待遇,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更安心于试验,另一方面更是可以减少优秀人才的流失。这只是一个设想,具体的可行性有待大家讨论,而操作起来更加复杂,得到的改变更可能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我相信大家必须要有所行动,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我们高中报考的时候,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欺骗学生,抨击热门专业,鼓励学生报考基础研究的学科。那些城里人资讯发达都不上这个当,农村的学生大多乖乖地跟着老师走。现在想来,结果就是somehow穷人去干吃力不讨好的行当,富人去干来钱快的行当。
在上海念研究生的时候,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科院的研究所设在上海,结果念研究生的又只有极少数的来自上海的。来自上海的,我们都翘拇指,表扬他们有高尚的情操。其实科研真有比其他行业更高尚吗?大概穷人对于累和苦的活忍耐力比较强吧。
我并不赞同大陆来的学生真有什么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分数也不是一流的水平。那些拿CNS文章敲门的faculty,到头来发现肚子里的货其实很有限。正如我们的奥运金牌,直接对准目标无限猛练,出成绩快,却并不意味对体育有多热爱,国家的体育有多强。至于个人的修养,心理素质,表达能力等等,差了不是一点两点。
说到***,如果生物postdoc是其他行业,美国人早***了。这个在现在看来还是觉得有点新鲜的创意,说新鲜是因为做研究的基本上比较书呆子气,***气比较缺。***还有一个好处,警醒后人。但是基本上这个行当是由很多外国人来填充的,美国人转行的转行,做老板的做老板,个中滋味他们体会不会太深。如果真***,美国政府可以提工资,但是提funding的钱恐怕不现实(生物研究现在的阶段更像烧钱),更可能的情况是减少职位,减少国际学生和postdoc,增加绿卡申请的麻烦逼你回国,到头来损害的恐怕还是中国人印度人自己。生物研究的确需要很多不很smart的劳动力,那些smart的老板需求量不大,所以正如我以前提倡的,增加工资待遇,极大增加staff scientist的职位(有一定的研究独立性,待遇与公司的工作相当),减少postdoc的工作年限(比如顶多两轮,6年,现在的postdoc更像是工作),适当减小规模。
从警示后人的意义来说,相较于***,我更倾向于组织两个宣讲团,一个是劝退团,讲述自己研究生涯的痛苦心得,一个是劝进团,鼓吹21世纪的研究属于生物研究(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完全成立,相较于其它学科的基础研究来说),讲述自己研究的乐趣与成就感。给国内的后来者以知情权,让他们自己鉴别决定。呵呵,说笑说笑……
最后附上一个可以秒杀生物人的回复:
我,本科毕业到现在博士后,读了整整10年,回国后用五年在国内第三的大学从讲师做到教授,老婆是中科院研究员,在上海还没房子没孩子我的同学,本科毕业找了分工作,15年后在外企做中高层管理人员,老婆是公务员,小孩也很可爱。。。。我每天加班加点的和有毒物质在一起,他坐在办公室里朝九晚五;我过了15年清贫的生活,他在这15年里几乎环游了世界我在学校算是非常优秀的青年学者,可是为什么我觉得什么都没有???即使我50岁就成了院士,可是我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我这辈子就这样奉献给科研事业了。
|
|